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43节

  这岂不就是光幕所说的生产力的发展?造纸、蜀锦、冶铁等想来也应该算手工业?

  那什么才算非手工业?孔明觉得后世让自己难以想象。

  而且南方水脉丰富所以能够依靠水力坊,那么去了北方如关中雍凉又要如何?孔明挠头,这是困扰他近一年的问题。

  ……

  李世民相对轻松,笑问群臣:“若让爱卿们来选,魏蜀吴三地以百姓之身,何地更胜?”

  房玄龄摇头,只觉得三地都差不多:

  “蜀中由好变坏,魏是由坏变好,但魏吴若想安居顺心都需要运气……”

  长孙无忌打蛇随棍上:

  “若让臣说,当都不选,要寻如陛下一般千古明君,五年扫天下平乱祸,重造乾坤,还百姓以安乐盛世。”

  李世民哈哈大笑。

  长孙无忌眉开眼笑。

  李世民心里则是忽地想起诸葛武侯,若这光幕真与诸葛武侯同观,岂不是可以靠光幕与其联系?

  那朕岂不是还能借武侯之手一统三国?

  想想就好玩儿!李世民颇为动心。

  【其实如曹爽这般压迫百姓,也基本上属于曹氏优秀传统了。

  比如往前追溯,受董卓之乱的关中百姓,宁可奔逃徐州陶谦,也不去更近的曹操兖州,多少有点名声在外了属于是。

  而如何名声在外?在掠民屯田之余,曹氏还在持续的掠民修坟。

  曹操亲自督建的曹嵩之墓中,有不少墓砖背面都刻了字,多少能反映当时的情况。

  比如“家夫忘之”砖:家夫忘之,今有少西大漯,自知久而勿还。

  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是一个女子被抓来修坟。

  还有三块砖头记录了一个得罪曹操的别驾从事王左。

  “别驾从事王左叩头死”,应是当时的工人看到王左给监工叩头所记。

  “唯念王左及朱”,应是说明王左人缘还不错,工卒担心王左。

  “王左死,奴复死,苛”,王左死在曹嵩墓中后,他老婆选择了同死,这个苛或许是语气词,或许是在骂曹苛待于民。

  另外还有一些对于修墓的哀叹,比如“日夙且休干”,“成壁但冤余”,“纪绝事止食”等等。

  而曹操干的这事儿,也不过是仿照自己的父亲罢了,曹嵩在督建会稽曹君墓时,骗过来不少百姓,当时的奴工怨气更大,同样留下了更直白记录:

  王复,汝使我作此大壁,径冤我,人不知也,但抟汝属。仓天乃死,当搏!

  此砖收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定名苍天乃死砖,因为是黄巾起义的见证之一。

  但从字面意思上来翻译,可能更直白的叫它“QNMD曹狗”砖更加合适,因为刻字人说的很明白,他是被一个叫王复的人给骗过来的。

  而黄巾众的身份也能说明,曹家可能也是引起黄巾起义的元凶之一。

  “人谓作壁乐,作壁正独苦。却来却行壁,反是怒皇天”。

  这是修墓的工长之一留的诗,意思也相对简单,别人跟他说修墓是美差骗过来,到了才知道是什么样的苦日子,老天啊求你开眼劈死他们吧。

  以上都是相对有文化的,意思更简单粗暴的还有“牛头也曹君”砖。

  古代牛头马面都是骂人的话,不过可能这人也没想到,曹贼没变成牛头,反而变成了NTR。

  另外还有一块残砖记载有“有倭人以时盟不”字样,这个就不太清楚其背景了。

  根据时间推测也许是当时曹家就已经和倭奴国有过联系,但随后倭奴国陷入内乱,这份联系就戛然而止。

  直至239年倭国内乱平定,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方再遣使与曹魏联系,受封“亲魏倭王”。

  不过值得赞赏的是曹魏对倭国的态度相对谨慎。

  隋朝也差不多,毕竟倭国对隋自称日出处天子,称隋帝为日没处天子,让杨广很生气。

  真正出力的还是盯上这块全新土地的隋朝僧人们,他们随倭使去往日本,并且后续依然有僧通过对马岛做中转站前仆后继去往倭国传教,最终成功推动了倭国的大化改新,由此倭国开始了自己的狼子野心之路。】

  在光幕里众人能看到一看就很稀有的透明罩子,贵气十足的红色台垫。

  其上托着的是一块平时放路边他们都不会看的墓砖。

  张飞瞪眼读出了这块砖前方的一行字:

  “…砖出土于安徽毫州曹氏宗族墓…”

  “哈哈,老曹家的墓都被掘了不成?好!好哇!”

  孔明轻声道:“被骗被掠为奴工,识字刻砖者尚有如此之多,目不识丁者该有几何?”

  庞统想了想道:“曹贼之祸,起自阉宦。”

  孔明摇头笑了一下,也不说话,只是默默看着这些话语。

  最终悠悠道:“曹氏两墓,尽见乱世之泪,妇人死墓中,何其哀也。”

  厅内众人皆默然,即使现在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了一州之地,但认真说谁不是乱世的受害者呢?

  刘备嘴唇动了动,最终学着后世直抒胸臆:

  “去你码的曹贼!去你娘的贼宦贪蠹!去汝娘亲的乱世!”

  胸中郁气平复了一些,刘备瞧着厅内的众人,很直白叹道:

  “不知后世可有抑制豪强之法。”

  孔明好似早就等着刘备此问,道:

  “其一为百姓立学!其二需并立科学。”

  刘备若有所思但一时间想不明白:“何解?”

  孔明一边整理思绪一边慢吞吞道:

  “从光幕中可知,宋言科举,唐亦有科举。”

  “为何弃察举而求科举?盖察举恐为豪右大姓养名联结之嫌。”

  “按科考策论,以贤取大才,而非以孝、名而取才。”

  孔明想起来了晋书中录入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孝子,更是坚定自己想法:

  “观后世,观光幕,这名为闻莽的后辈既非大族亦非大贤,不过是弱冠之年轻人,便能臧否青史,可知后世学风之盛乃大势所趋。”

  “如此之世,布衣可出三公,黔首能养国士。何忧大姓?”

  庞统叹了一口气,不过念在自己所谓的荆州大族跟北方比起来也算不得什么,亦开口道:

  “孔明此前与我讨论后世所说生产技术资料之义。”

  “豪强之强,强在生产。若主公能靠如水力坊之术使百姓与豪强并坐,则豪强自破。”

第169章 六位帝皇完

  “狼子野心?”杜如晦仔细咂摸着这词,觉得以此称之,再合适不过。

  “此前听闻后世倭国侵略,如今观之,东夷不通教化,全仰赖我华夏。”

  “结果却在后世反咬一口,与恶狼有何异?”

  长孙无忌稍微提出异议:

  “我盛唐自可威服四方,然观后世又如何?”

  “那宋皇不修武德,不说西域,连燕云之地都不可得。”

  “元皇不明,但听闻那元曲感叹乱世人不如盛世犬,或也是个如宋一般的王朝。”

  “纵览青史,若是后世之帝皇,有大家之半分武德,倭国安敢复叛?”

  杜如晦心中不屑,好嘛,拐了一圈结果还是为了说这话。

  李世民面色好看一些,但也不搭长孙无忌的话,只是问道:

  “这日出之地天子是什么?”

  众臣默然,魏征昂首:

  “对此,臣略懂。”

  “倭国,百济新罗之东南,水路三千里,于海中依山岛而居。如今看来……”

  魏征瞧着那张地图,倭国之岛全貌清清楚楚,远不是一个山岛就能形容的,多少得算巨岛。

  凑近地图,魏征以手比划道:“汉时言说其国境自南向北要走五月,自西向东要走三月,沿途三十余国,皆自称王。”

  “想必此乃内乱之始。”李世民很能理解:“尔后?”

  魏征略略回忆,道:

  “开皇二十年,倭王阿辈鸡弥,遣使来华夏,使者言称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隋文皇帝批其无义理,训令改之。”

  “说得好,做得好!”李世民称赞道。

  其他臣子也明白:你一倭王以天为兄,那堂堂中国天子置于何地?莫不是还要与你称叔不成?

  魏征点点头,他也觉得这倭王多少有点夜郎自大,继续道:

  “大业三年,倭王再遣使朝贡,称闻听海西菩萨天子敬佛法,遣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光幕所说之称呼便是来自于此次所访之国书,当时帝上不悦,批其蛮夷无礼,勿复闻。”

  众臣缓缓点头,原来是这么个情况,杜如晦批评道:“本末倒置,夜郎自大。”

  李世民闻听后摇头笑道:

  “菩萨天子……倒是有名。”

  “不过蛮夷之国,遣使学佛?”李世民总觉得那时或已经有猫腻了。

  魏征再次站起来,躬身道:“大业四年有使文林郎使于倭国,臣请比示路线。”

  李世民自无不允。

  魏征以手比划,首先点的是山东,道:

  “裴清由莱州东渡至百济,横穿又入海,至竹岛后往南经过舭罗国、都斯麻国,于夷洲上岸东行。”

  “东行所见竹斯国与秦王国,其人与华夏无二,竹斯国往东十余国皆附庸于倭奴王,裴清与其各叙礼节乃返。”

  李世民阳光跟着魏征的手指,这条路线从中原出发,经山东出海,再横穿朝鲜半岛后经海南下,最终在倭国又一路东行,最终带回了这些记录。

  “爱卿竟了解如此之多!”李世民分外惊喜。

  魏征不敢居功:“臣仅是听闻,此乃驾部郎中裴清出使之功。”

  “是他?”李世民对这个河东人有点印象:“今夜当召见,朕要与其彻夜亲谈。”

  随后李世民重新看向地图研究了一下:

首节上一节143/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