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668节

  别看李二看似不太重视李靖大军凯旋归来的样子,但该有的礼节还是不能出错的。

  而且,李二不过是因为看到了东南亚那片富庶的土地才觉得有些索然无味,换句话说,真要是这会儿薛延陀还在北边犯边,看他李二看不看得上这块算不得肥沃的土地。

  说到底,不过是已经吃到碗里的肉,瞬间不香了而已。

  次日,李靖率大军北归的消息便在长安城传得沸沸扬扬的,一时间,长安城的老百姓也是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

  而礼部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着迎接大军北归的消息。

  当然,李二也没闲着,一大早就召集房玄龄等人两仪殿议事。

  今日的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已经打下的薛延陀今后的治理问题。

  一说到这个问题,魏征和温彦博两人又是一番激烈的争吵,一个支持以夷制夷,一个坚定的认为让异族内迁,汉人北上,反正这个问题两人就不在一个观点上。

  “行了。”李二见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的,笑道,“如何治理薛延陀,我们不妨学一下高明。

  单纯的以夷制夷,其实也不好。

  前隋就是最好的例子,那么多羁縻州,最终又如何了?这些异族,一旦缓过了那口气,他们总是会想办法东山再起。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个问题。

  短暂的臣服却遗祸子孙,非朕所愿也!

  而执意让异族南下,异族也恐有不服,而且也极易再生祸端,亦非良策。

  高明在日月山的做法,倒是给朕打开了新思路。”

  “陛下是想掺沙子?”房玄龄说道,“若是如此的话,其实倒也可行。”

  “掺沙子?”李二摇了摇头,站起身豪迈一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异族子民为何就不能是朕的子民?”

  听到李二的话,众人一愣,李二的意思众人瞬间就懂了。

  都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李二便继续道:“拟旨,于薛延陀旧地设燕然都护府,宿国公出任大都护。

  什么以夷制夷、什么羁縻州府、什么南下都太小家子气了!

  朕既然是天子,那普天之下的任何人便都是朕的子民!

  之前夷男为祸燕然,如今夷男伏诛,当务之急便是安抚人心!

  传旨宿国公,务必要处理好此间事宜。

  燕然都护府,除了宿国公以外,一应官员配置,一律从薛延陀旧部检拔。”

  “陛下不可!”李二一说完,房玄龄当即便站了出来说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

  这些异族还是要有一定约束才是!”

  房玄龄觉得李二这是疯了,如此一来,他们费劲巴力的拿下薛延陀又有何用?

  “是啊陛下。终归是异族,不防范一二,未来必生祸端啊!”温彦博也站出来说道。

  哪怕和他向来不对付的魏征,这会儿也是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事还需慎重。”

  他们虽然政见不合,但是在大方向上还是相当一致的。

  而且,李二此举也太过于大胆了一些。

  “异族?约束?”李二冷笑道,“尔等是要朕约束我大唐的子民不成?

  既然他们已经归附了我大唐,那就是我大唐的子民,至于今后他们会如何?

  哼,自古以来岂有为了没有发生的事儿,先行定罪的道理。

  今后姑且不论,但是如今,他们就是我大唐的子民,这一点谁也不可改变!

  不单单是他们,今后但有类似事,皆以此为例!

  大唐既然称大,那就得有包容万象的气魄!

  不管是何等异族,只要融入了我大唐,那就是大唐的子民!”

  “陛下……”众人闻言,立马高呼,不过李二微微摆了摆手,道,“不用说了,朕意已决!”

  说罢,李二起身便离开了。

  看得出来,他的态度相当的坚决。

  “这可如何是好。”李二一走,众人就议论纷纷起来。

  对于异族,尤其是房玄龄他们这些人就没一个放心的。

  那可是异族啊!

  “其实这也未尝不可。”李道宗说道,“既然他们已经归附了我大唐,自然就是我大唐的子民,这有什么不对?

  都是我大唐子民,难道还要区别对待不成?”

  “不是这个问题……”房玄龄说罢,叹了口气,道,“哎,陛下想要的何止是一个薛延陀啊?

  可老话说得好,国虽大,好战必亡!”

  “可老话还说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李道宗笑道。

  他们何尝不知道李二的想法,但作为武将,他们可是一点儿意见都没,巴不得李二现在就点兵派他们继续出征。

  武将嘛,自然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一时间,众人又吵吵闹闹了起来。

  这事儿说到底就一句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双方各执一词。

  最终也争不出个所以然来。

  直到众人离开皇宫时,也没见谁说服谁。

  “殿下一张沙盘,彻底勾起了陛下的欲望了。”房玄龄见一众武夫走后,摇头叹息道,“可泱泱大唐,总不能周边连一个邻居都没吧?”

  “但大唐的国土虽然足够广袤,可适合耕种的土地确实不多。”戴说道,“莫说陛下了,老夫看到那些土地也是眼馋得很啊。

  要是那些肥沃的土地是我大唐的,那我大唐就算面对天灾的时候,也能少死几个人不是?”

  作为户部尚书,一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就是他户部最为吃紧的时候,所以自然希望大唐能多些土地,户部能多些粮食。

  钱粮这个玩意儿,只有用时方恨少。

  “哎……”房玄龄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个道理,但他更明白,大唐不能这样。

  大唐天朝上邦的荣耀来源于周边各国的称托,总不能这天底下就只剩一个大唐吧?

  那大唐的优越感在哪里体现?

  而且,国家太大,人口太杂,治理起来也是个麻烦,天高皇帝远的,有些时候真的是鞭长莫及。

  “殿下真的是好算计啊!”房玄龄摇了摇头说道。

  这一次,没人反驳他。

  的确,李承乾不过是用了一张沙盘就将李二的注意力给吸引走了。

  原本,李二的注意力本应该是放在李承乾身上的,这下好了,都转移走了。

  “看样子,老夫也是时候做点儿什么了。”

  听房玄龄这般说,魏征当即好奇地问道:“你打算做什么?”

  “事后你们就知道了。”说罢,房玄龄拂袖而去。

  看他那样子,显然是憋着什么大招。

  抱歉,最近身体不好,更新出了点儿问题,不过后续不用担心,请假条都用完了,没法请假了……身体好点儿了,会补上的。

第527章 卷五 李恪的激动

  李二有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也有,这很正常。

  就好比此时,李二想以博大的胸怀接纳薛延陀,从根本上,将薛延陀和大唐融为一体。

  姑且不论他能不能做到这一步,但从长远的角度上来说,如此做终归是没错的。

  包容,本就是汉家文化的强项。

  可房玄龄等人心有不安,也正常。

  汉家文化的包容性虽然极强,但汉人对异族的戒备之心也是极重。

  没办法,无数年的纷争,彼此之间想要建立信任,谈何容易。

  别说房玄龄等人不安,就算李二的政策实施下去,那些异族也绝对会怀疑李二的目的。

  当然,这都是后话。

  当下,房玄龄离开后,便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公廨,打发了随从之后,便一个人伏案疾书。

  他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既然意识到了,剩下的就好办了,那就是解决它。

  这一日,整个长安其实都不安静,除了他们这些朝堂大员在议论纷纷,那些百姓听闻李靖班师回朝,一个个也是激动不已。

  虽然大战与他们无关,但谁又不是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

  相对来说,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其实更加淳朴,国家越强,他们越高兴。

  说句不该说的,只要朝廷的军队能打胜仗,哪怕见天的打仗他们都乐意,只要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他们巴不得大唐打遍天下无敌手,至于什么穷兵黩武,呵呵,他们不懂,也不愿意懂。

  他们懂的道理很简单,朝廷的军队越强,他们就越安全!

  就在这种欢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之下,时间一晃而过,转瞬便是李靖大军凯旋的日子。

  这一日,整个长安城近乎万人空巷。

  以房玄龄为首的文武百官更是出城数里相迎。

  整个流程繁琐而又无趣,不过好在大家都有了经验,倒是不至于出什么岔子。

  等李靖带着人回到皇宫的时候,李二正在太极宫外候着。

  作为大唐的皇帝,他自然不可能亲自出宫相迎,说实话,他能站在这里等着,那就是给了李靖天大的殊荣。

  “大将军辛苦了。”看着李靖一身虽然看上去锃光瓦亮的铠甲,李二尤为感慨地说了一句。

  说着,李二还拍了拍李靖的肩膀,顺势还在李靖的盔甲上多打量了几眼。

  那一道道新旧不一的刀枪箭痕,仿佛都在证明李靖这些年立下的不世之功。

  “末将复命。”李靖躬身道。

  他出征时接的是李二的天子令,所以这会儿,哪怕是他想要卸甲,那也得李二点头。

  在这事儿上,李二自然也不会为难他,闻言当即便高声道:“卸甲!”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李靖和其亲兵纷纷开始卸甲。

  当一副甲胄取下恭恭敬敬的摆放在原位的时候,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次的出征,正式结束了。

  “大将军辛苦了!”等李靖等人卸完盔甲,李二又说道,话还是那句话,语气也还是那个语气。

  “陛下言重了。”卸完甲,李靖拱手道,“此番出征失利,微臣难辞其咎。”

  一听他这话,众人都明白,这说的其实是东征高句丽失利的事情。

首节上一节668/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