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662节

  不多时,众多将军便开始吵吵嚷嚷起来。

  一时间,整个朝堂上都乱哄哄的。

  看着这一幕,李承乾并不反感,这是好事儿。

  过了一会儿,见这些人还在争着出兵南下,李承乾才摆了摆手,道:“行了,都闭嘴,什么情况都不知道,你们就开始嚷嚷着要挥兵南下,了解情况么你们?

  你们就不想想,苏毗为何敢在这个时候挥兵北上?

  他们难道已经一统吐蕃了不成?

  若是没有,他们这个时候挥兵北上,岂不是置自己于腹背受敌之处境?

  作为一个统帅三军的将军,岂能如此毛躁?

  如此这般,本王岂敢放心让们领兵南下?”

  “殿下训斥的是。”李承乾话音刚落,众人便齐齐躬身,一脸受教般地说道。

  不过你以为他们真不知道这个么?

  呵呵,李承乾派王玄策出使苏毗又不是什么大秘密,稍微动下脑子,或者稍微打听一下,就都知道了王玄策的行踪。

  他们之所以这般表现,不过是配合李承乾罢了。

  毕竟李承乾没说,他们不管知道不知道,表现出来的都应该是不知道。

  能进入这个大殿的人,又有几个是傻子呢?

  李承乾其实也知道这点儿,大家不过这都是心照不宣的默契罢了:“本王已经派人去了解过了,此番虽然是苏毗大军北上,但背后策划这一切的,应该是吐蕃……”

  “吐蕃?”伊原峰有些讶然地问道,“难道吐蕃已经一统苏毗了?”

  其他人也是好奇,虽然他们都察觉到了苏毗此番北上有些不对劲儿,但你要说苏毗这就被吐蕃给吞并了,他们还是有些难以置信的。

  毕竟苏毗拿着大明的军械,要是如此都不能多坚持坚持,那真的是太废了一些。

  “此事礼部王尚书最为清楚。”李承乾说道,“王尚书,你来与众卿说说。”

  “微臣领命。”王玄策闻言,立马站了出来,“此番本官奉命出使苏毗,就是为了弄清楚苏毗大军突然北上的缘由,当初殿下也好奇苏……”

  随即,王玄策就将他们了解到的情况一并说了出来。

  “苏毗王已经失去了对那支苏毗大军的控制?”听王玄策说完,一众文武百官都是惊讶不已。

  “这个本官倒是知晓一二。”吴安当即站出来说道,“在苏毗与我大明第一次发生冲突以后,我密谍司便奉殿下之命,密切关注着苏毗的一举一动。

  此番,苏毗大军北上犯边以后,密谍司就收到了消息,据说这一支所谓的苏毗大军的确脱离了苏毗王的控制。

  目前控制这支苏毗大军的是当初大小女王的亲信,因为大小女王的缘故,她们和苏毗王本身就有冲突。

  加之苏毗王亲我大明,在得到我大明的援助之后,直接将这些人安置在了大明与苏毗交界的地方。

  这也使得她们从而脱离了苏毗的权利中心。

  当然,苏毗王之所以将她们安置在大明和苏毗的交界之处,其实也有利用我大明来威慑她们的目的。

  如此种种,也使得她们逐渐靠向了吐蕃。

  本官虽然不敢肯定她们这次北上进犯我大明的确是受吐蕃所指使,但就本官掌握的情报来看,她们的确和吐蕃有所勾连。

  不过大家也别担心,她们北上的大军也不过数千人罢了,而且多是老弱妇孺,兵器更是五八门。

  不足为虑。”

  对于这些,吴安确实掌握着最详实的情报。

  他说完,众人也就点了点头。

  这他们能理解。

  这些人是个什么成分,他们其实早就知道,无外乎就是大小女王执政苏毗时期的一些权贵,如今大小女王都死了,苏毗由苏毗王执政了,自然会有新的利益团体取代他们,这太正常了。

  再说了,就在镇南府,还有一批当初大小女王的绝对亲信暂居,这也是当初李承乾和达延芒结波签订合作的条件。

  “如此说来,倒是吐蕃狼子野心!”不管是苏毗还是吐蕃,伊原峰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殿下,如今我大明兵强马壮,吐蕃竟然找死,何不成全于他们?”

  他作为赤水源的土著,这吐蕃也好,苏毗也罢,昔日可是没少接触,对这两方,他可都没什么好脸色。

  “殿下,吐蕃这是想坐收渔翁之利?”契何力说道,“若真是如此的话,还真不能随了他们的愿?

  相比之下,这吐蕃要比苏毗对我大明更有威胁。”

  “对。”叔孙海也点头说道,“吐蕃这些年一直想吞并苏毗,若是让他们吞并了苏毗,他们定会染指我大明,殿下,这吐蕃不可不防。”

  对于这一点儿,李承乾也很清楚:“众卿说得在理,不管是苏毗,还是吐蕃,都不得不防。不管是他们谁吞并了彼此,都将成为我大明的劲敌。

  国与国之间,从来不存在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别看我们现在和苏毗的关系不错,但真要到了我们挡住他们路的时候,苏毗也不介意踩着我大明将士的尸骨,攀上高峰!”

  对于李承乾的这个说法,众人都表示了认同。

  他们之前之所以踊跃的请战,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担心李承乾感情用事,真怕李承乾自以为和苏毗有着多好多好的交情,真将苏毗当做了朋友去看待。

  站在国家的立场而言,李承乾没有朋友,也不应该有朋友,大明更是如此!

  “殿下的意思莫不是让我们出兵吐蕃?”奚潼有些不解地问道。

  作为浇河军三巨头之一的他,归顺李承乾的时间不长,也还不足以了解他,所以才问出了这样的问题。

  “出兵吐蕃?”李承乾摇了摇头,“虽然我们都知道苏毗大军北上犯边乃吐蕃所为,但证据呢?

  没有证据就是师出无名,凭白给大明留下一个穷兵黩武的罪过!”

  “那当如何是好?”众人有些好奇。

  这不能打,那不能打,那岂不是吃这夹板气了?

  李承乾却是神秘一笑道:“出兵自然是要出兵的。”

  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李承乾怎么可能不出兵?

  “殿下的意思是,看问题不要看得那么深?”普西偌闻言仿佛懂了李承乾的意思,一脸贱兮兮地说道,“咱就看表面功夫好了。”

  “对,就是这个意思。”李承乾看向普西偌,有些意外地笑道。

  可其他人听闻这话,好些人都是百思不得其解,连忙问问身边好似懂了的人,道:“殿下这是什么意思?”

  “这还不懂?”有人笑道,“殿下的意思是,这背后藏着的阴谋跟我们无关,既然跟苏毗王打过招呼了,苏毗王也同意了。

  那北上进犯我大明的苏毗大军不就成了现成的活靶子?

  直接干他们就完了!

  谁打我,我打谁,这个理,到哪儿都说得过去。”

  李承乾的意思很简单,什么吐蕃背后搞鬼,什么苏毗王失去了控制权,这跟我大明什么关系?

  谁来进犯我大明,我就收拾谁!

  “那契沙门干什么吃的?”弄清楚李承乾的意图后,有人立马不忿地说道,“当初苏毗大军北上的时候,他就应该打出去,难不成他手下的守军还收拾不了区区几千老弱妇孺不成?”

  “话可不能这么说。”契何力闻言,正准备为自己兄弟辩解一番,王玄策却是抢先说道,“之前镇南大将军不知实情如何,贸然出兵的话,定然能胜,但却也容易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打破我大明和苏毗的平衡。

  纵使我们趁此时机灭掉了苏毗又如何,这并不符合我大明的利益。

  现在不同了,在我们了解了实情,苏毗王也了解了实情的前提之下,我们拿下了这支苏毗大军,全然不会影响我们和苏毗的关系,甚至,我们还能借此驻兵进苏毗,毕竟苏毗如今需要我们的兵力援助。”

  “王尚书此言倒是和本王想到一块去了。”李承乾闻言,也笑道,“既然出兵了,那就顺势留在苏毗,这会儿,苏毗王正是被吐蕃逼迫得最紧张的时候。

  如果我们能顺势在苏毗留一支军队,一来可以让我们交替适应一下高原的环境气候,未来就算真要和这高原上的蛮子大战一场,咱也不至于太过于吃亏。

  二来,如果苏毗不支的时候,我们也能及时的援助。

  记住,就一点儿,苏毗要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这支进了苏毗的大军就不准出手帮忙,可真当苏毗要亡国之时,那就得拼命帮忙了!”

  “苏毗王会同意我们长时期驻兵在苏毗么?”达步屈有些不敢置信。

  谁会允许别国的军队长期驻扎啊?

  李承乾却是笑道:“谁跟你说长期驻扎了?你们难道忘了,我们是干什么去的了?难道不是苏毗大军北上?我们为了捍卫大明的天威,出兵反击么?

  可苏毗大军太过狡猾,总是无法毕其功于一役,这才逗留在了苏毗,谁允许你们在苏毗驻扎军队了?

  苏毗,那可是友邦!”

  我草!

  一听李承乾这么说,众人立马懂了。

  还他妈是你会玩啊!

  留着那大小女王的亲信,围而不杀,或者说留下一小部分,就是不杀完,那不就一直有留在苏毗作战的理由了?

  这一手,真他妈的缺老德了!

  “殿下,末将请战。”一听李承乾这话,万俟璞龇着牙说道,“这个,末将老懂了!”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笑道:“你歇歇吧,就你那性子,杀疯起来,能杀到苏毗王的眼跟前儿去,达步屈听令。”

  达步屈一愣,这好事儿落我头上了?

  “末将在!”

  “本王命你部即日南下,将犯我大明的来犯之敌,赶出我大明!记住,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

  “末将领命!”达步屈一脸激动地说道。

  这差事儿好啊!

  ps:昨天昏了一天,感觉快死了,抱歉……

第522章 卷五 逐渐成长的李承乾

  李承乾之所以将此事儿交给达步屈那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绝非一拍脑袋就做出了这个决定。

  而其他人一听是达步屈接了这个差事儿,一个个也是羡慕得不行,虽然众人都纷纷请命,但李承乾却依然只用了达步屈一人。

  如此一来,众人也就只能在一脸的羡慕之下,扼腕惋惜。

  “刑部何在?”

  “微臣在。”慕容孝永一听到刑部,作为六部中唯一没有尚书领衔的一部,慕容孝永这个侍郎自然得站出来。

  “我大明虽立国不久,尚且国泰民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有一些鸡鸣狗盗之辈不思进取,妄图不劳而获从而作奸犯科。

  本王听闻近年来,大明屡有不法之事,但碍于刑律不严,从而让那些人逃脱了罪责。

  然,刑部,主掌天下刑狱,尚且没有一套规范的刑律,这说不过去吧?”

  “殿下说的是。”慕容孝永立马躬身道,“如今刑部沿用的还是当初殿下立国之初时,匆忙间定下的大明律,的确有颇多的漏洞,容易让歹人钻了空子。”

  大明律说到底就是类似于当初刘邦的约法三章,很多地方都不全面,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立国之初,不管是李承乾还是群臣都忙碌得很,而且,当时的重点也不在这方面之上,所以一直拖到了如今。

  可大明若想健康的发展下去,一部规范的大明律是必不可少的。

  “当初事急从权,大明律的确有疏漏之处。”李承乾说道,“不过如今我大明也步入了正轨,正在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在发展,那就决计不能再让那等贼人钻了律法的空子。

首节上一节662/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