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578节

  “户部近来的工作可有进展?”李承乾直截了当的问道。

  虽然各国的使团回去了,但他们都留下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在此和大明商谈相应的事物。

  不说大明开放贸易口岸,单单就大明如今的情况,盯着大明军械的家伙那就不是一个两个。

  “回殿下。”普西偌闻言拱手说道,“户部于昨日已于薛延陀初步拟定了军械交易的方案,此番大唐北上,于我大明而言,还是有利的,所以在谈判的过程中,薛延陀明显没有了之前那么强势。

  当然,这一点儿还要归功李侍郎,殿下也知道,老臣其实不懂什么经商之道。”

  “普尚书谬赞了,微臣只是从旁协助罢了,大方向还得靠普尚书把关。”

  李承乾点了点头,对这两个臭不要脸的相互吹捧,倒也没当多大回事儿。

  他很清楚,这些家伙是感受到了危机感。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能在短时间内避免内耗。

  对于麾下这些臣子之间的争权夺利,他其实不在意,甚至想刻意的去刺激他们一下。

  可惜大明王廷发展的时间太短,一时间大家都没这个心思,也没这个精力。

  不过随着大明王廷彻底吞并了吐谷浑后,这已经是难免的了。

  但内斗虽然有利于稳定王权,可真要说起来,却是不利于大明王廷的发展。尤其是他起家的这批人,这些家伙如今几乎涵盖在了大明王廷的方方面面。

  要是他们之间起了党争,那对大明王廷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儿。

  他又不是嘉靖那种能权衡各方利弊的人物,就算要学,那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学会的。

  所以,此番段纶带着数百的大唐世家学子前来,李承乾还是高兴的,这些人的到来,还真就给普西偌这些家伙找了一个共同的敌人。

  当即,李承乾就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普尚书和李侍郎都用心了。对了,大唐那边可有人与你们商议过军械之事?”

  “有的。”普西偌说道,“大唐的段尚书,最近也和我们沟通过,不过殿下也知道,长安和我大明之间,路途遥远。

  听段尚书的意思,还得等大唐方面的回信才可。”

  “不着急。”李承乾闻言说道,“对于大唐方面,不用逼得太紧,不说价格合适,哪怕是稍微吃点儿价格上的亏,也无妨。

  别忘了,本王虽是大明的王,但说到底,还是大唐太子。

  理应为大唐分忧解难,明白么?”

  一听李承乾这话,普西偌当即就懂了,点了点头道:“殿下放心,老臣一定将此事处理好。”

  确定了这个事情,李承乾又问道,“那贸易口岸的事儿,定下来没有?”

  “如今对我们这个贸易口岸最感兴趣的是薛延陀、西域诸国、吐蕃、大赵王廷,他们都有跟我们接触过。”普西偌说道,“不过我们按照殿下的交代,侧重点还是放在西域诸国的身上。

  还别说,这西域诸国为了这件事儿,倒也是真的花了心思的。”

  “额?”李承乾有些好奇,问道,“说说,他们花了什么心思。”

  普西偌笑了笑,道:“这事儿让李侍郎说吧,和西域诸国接洽的是李侍郎。”

  他虽然不懂经商,但这家伙却是懂做官的,既然之前李承乾已经说了更加倾向于西域诸国,那几乎就是内定了。

  这种商业上的谈判,他自然要交给商人出身的李勤俭来做。

  这可不单单是为了保证大明王廷的最大利益。

  更重要的是告诉李承乾,瞧,咱可真的是一心为了大明,绝无私心。

  李承乾笑了笑,他当然明白普西偌的意思,当即就看向了李勤俭。

  李勤俭见状,也是立马躬身说道:“回殿下,西域诸国自认为单以他们某一国的能力无法争取这唯一的贸易口岸,所以他们商议后决定,集各国之力,共同和我大明共建这一贸易口岸。”

  听李勤俭说完,李承乾笑了笑。

  他也没想到西域诸国会有这样的想法,不过既然他们真的在考虑这件事儿,那他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不过真要说的话,在包括西域诸国在内,开出筹码最高的,反而是吐蕃。”普西偌说道,“当时是老臣和吐蕃人接洽的,他们开出的筹码无疑是最高的。

  老臣还记得,当时的吐蕃官员曾说过,只要贸易口岸选择和他们合作,每年的交易额保底都有百万贯打底。

  他们甚至愿意签下协议,若是达不到百万贯的交易额度,他们吐蕃愿意补齐。

  说实话,老臣当时真被这个数字吓到了,百万贯啊,昔日的吐谷浑,年税都没这么高!”

  一旁,李勤俭听到这话,也是有些震撼。

  哪怕他不是第一次听到,但百万贯啊!

  这个数字可比后世几个小目标要来得更震撼人心!

  初唐时期,整个大唐,家财余有万贯者都寥寥无几,就算有,那也是多少代人积累下来的。

  这一年百万贯,如何能不叫他们震惊。

  李承乾倒是淡定得很,笑道:“你们啊,上人家当了,本王姑且不问他们愿意在这个交易中分配多少比例给粮食。

  单就一年百万贯的交易量,其实真不大。”

  “百万贯还不算大?”普西偌闻言一惊,他甚至都觉得李承乾有些飘了!

  什么家庭啊,百万贯啊!以贞观初年六文一斗的粮食价格,单买粮食的话,那至少也得一千多万石粮食。

  如果用石形容还不够震撼的话,换成数字,那他娘的是将近二十亿斤粮食啊!

  就他娘的当大明王廷的人各个都是饭桶,一年一个人得吃一千斤,那他妈都够几百万人吃一年的了!

  换句话说,仅仅是和吐蕃一年的交易量,就够大明王廷所有老百姓,放开肚皮往死了撑,吃他个一年的!

  就这,殿下居然觉得不算多少?

  普西偌是真的有些呆滞了。

  李承乾倒是不介意,笑了笑,说道:“这就是吐蕃的诡计罢了,他们故意用这个数字来刺激你们的。

  想必当初,吐蕃还跟普尚书算过这百万贯能换取多少粮食的账吧?”

  普西偌点了点头。

  要不是吐蕃专门帮他算过,他知道个屁。

  回来后,他还找户部的人再核算了一遍,他也担心吐蕃蒙他,结果出来的时候,他是真坐不住了。

  “这就是吐蕃的聪明之处。”李承乾说道,“百万贯,姑且不说这只是交易量,就算真是百万贯,我们从哪儿能买到这么多粮食?

  真当我大明的百姓每个人都抱着那些铜钱啃么?

  届时,各国对我大明的粮食出口,不说禁绝吧,毕竟还有走私的渠道,可他们会干什么?

  第一件事儿就是涨价!

  因为我大明缺粮。

  所有的价格,其实都是市场决定的。

  李侍郎是商贾出身,想必明白这个道理。

  大唐昔日遭遇灾荒的时候,粮食什么价?

  如今大唐承平,粮食又是什么价?

  就是这么来的。”

  “殿下说得极是。”李勤俭闻言,点了点头说道,“不过百万贯,哪怕粮食涨价一倍,那也能买不少啊……”

  他还是沉浸在百万贯这个数字中难以自拔。

  关键是,一年就能赚百万贯,自古以来,除了盐铁专政,他就没发现过比这更赚钱的生意。

  李承乾摇了摇头,说道:“本王说过了,那只是一个交易额而已。

  们啊,连什么叫交易额都没搞清楚。

  这是人家的文字陷阱。”

  “啊……”普西偌有些惊讶,当即问道,“殿下是如何理解这个交易额的?”

  “交易额是指双方向对方发卖的货物总额。”李承乾说道,“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如果我们向吐蕃发卖五十万贯的货物,吐蕃也向我们发卖五十万贯的货物,那我们和吐蕃共建的贸易口岸就有了百万贯的交易额。

  但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账目。

  李侍郎这会儿可明白了?

  只要是账目,就可以人为控制的。

  而且,可操作的空间,可不是一般的大!”

  “原来是这样。”李勤俭终究是一个生意人,之前不过是被百万贯这个数字给惊到了。

  这会儿听李承乾这么一说,他是真的什么都懂了,当即说道,“那依殿下的意思是,吐蕃并非诚心要与我大明商议贸易口岸?”

  “那倒也不是。”李承乾摇了摇头,“他们能想出这个法子,说明他们也是真的用了心的,很显然,他们想算计我们一番。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吐蕃和你们接洽的时候,粮食交易的份额肯定很小,毕竟要按照他们算出来的数字来说。

  他吐蕃也没办法,每年向我大明交易千万石的粮食。

  所以,他们肯定也说过自己的难处。”

  “对。”普西偌当即说道,“这个他们说过,不过他们也说过,大明如果有需要,还是可以向他们采买粮食,他们绝对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我大明。”

  “行了。”李承乾摆了摆手,道,“这种口头上的承诺,屁用没有,哪怕是签订了协议,也屁用没有。

  别忘了,签订协议的目的,就是为了等到未来某一天时机成熟,撕毁协议的。

  想要在这片土地立足,要拼的是硬实力。

  好了,跟吐蕃的贸易口岸暂且晾他们一段时间,算计到了本王头上,那就让他们好好反省反省。

  这世上,真以为只有他吐蕃才有聪明人不成?”

  普西偌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点了点头。

  李承乾说的那些东西,他其实还是没听太懂,关键是百万贯啊,这三个字真的深深的扎进了他的心底!

  要知道,他是户部尚书,去年一整年,大明王廷的各方面财政收入加到一起,也不过数千贯。

  要不是日月山那些作坊还能赚钱,他这个户部尚书都快当成丐帮帮主了……

  “那吐蕃和我们接洽关于军械发卖的生意?”普西偌问道。

  说到这个,李承乾想了一下,道:“也不能都给堵死了,都给堵死了,他们说不准就会心生其他的法子。

  这样,以我们和吐蕃的贸易量,折算出一定的比例来发卖。

  但要有个上限,具体数额,你们户部自行商定。

  不过这事儿你们要和苏毗的人沟通好。

  苏毗和吐蕃这场仗,还是得打下去,至少最近一两年,不能停下来。

  再跟契沙门去道旨意,让他将苏毗的那些老弱妇孺都照顾好了。

  这个节骨眼儿上,苏毗这边不能出乱子。

  对了,礼部那边也可以派一支使团出使苏毗。

  此番苏毗确实是送来了厚礼,本就国弱,我大明要是不帮衬他们一下,他们这一遭怕是损失惨重啊。

  让礼部也准备份厚礼,带去。”

首节上一节578/10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