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387节

  定城王则是一脸笑意地看着这一切,心里还是有些失望的。

  慕容孝隽还是太谨慎了,或者说之前慕容伏允表露出来的太明显,让慕容孝隽有了一些危机意识,要是放在以往,就慕容孝隽那暴脾气,他就算拿着慕容伏允的手令,也不敢这么整,

  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慕容孝隽就算没彻底被边缘化,也在边缘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

  而车队里的那些商人,这会儿也是一个个趾高气扬的。

  之前他们在这条路上,最怕的就是碰到慕容孝隽,这家伙是真杀人啊,而且那叫一个残暴。

  可今天,咱就明目张胆的在这里,车上的物什就这么大鸣大放的放在上面,你倒是查一个啊?

  说实话,他们这会儿,都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见慕容孝隽走过去,狠狠地啐了一口:“什么玩意儿,不还是欺软怕硬的主。”

  “就是!”当下有人附和了一句。

  而慕容孝隽走远后,脸色愈发的阴沉了起来。

  “查,本王要知道,他们此行去大明,究竟是何目的!”慕容孝隽说道,“另外再去一队人马,后面慢慢的跟着他们,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回伏俟城。”

  对于这件事,他纵使没有多少怀疑,但也是要求证的。

  万一真是定城王这家伙胆大包天呢?

  麾下将士一个二个也是憋着一肚子的火!

  今天这遭是真的让他们不爽利,闻言也是立马动了起来。

  而就在定城王和慕容孝隽明争暗斗的时候,浇河城里,杨林也在看着各方传来的消息。

  他并没有按照当初李承乾说的,在吐谷浑弄什么长明酒楼,甚至连高度酒的生意,他都放弃了。

  没办法,这两样东西指向性太明确了,他知道李承乾的雄心壮志,所以他打算长期潜伏下来,那么任何有可能暴露身份的风险,他都承担不起。

  如今,他在浇河郡经营着一家皮货铺子,倒是勉强能应付。

  “殿下遇袭了?”看到这里,杨林皱起了眉头。

  如今,他可是把整个杨家都押在了李承乾身上,李承乾要是真有个三长两短,他杨家也算是完了。

  所以,对于任何敢伤害李承乾的人,他都是恨之入骨。

  “有消息说是慕容伏允指使人干的。”有伙计说道。

  这也是他杨家的嫡系,是杨林的亲侄子。

  杨林点了点头,说道:“之前有消息说定城王已经去交易了,那边有消息没?”

  伙计连忙说道:“刚刚有消息回来,说是……”

  说着,伙计就把大致的情况给介绍了一番。

  还别说,杨林他们来浇河郡这么长时间,还是织了一张很大的网,当然,几乎也是和密谍司一样,拿钱开路。

  不管哪个年头,金钱开路,总是无往而不利。

  杨林听他这么一说,仔细地琢磨了一下,良久之后,这才说道:“这样,放出消息,就说大明那边传来的,此番殿下震怒,驱逐吐谷浑的使团,全因慕容婉秋遇袭,有消息说,定城王亲自主持此次行动。

  原因嘛,自然是定城王向慕容伏允进了谗言,说是浇河郡和大明不清不楚之类的。

  刚好,定城王刚刚进入大明,殿下那边就遇袭了,时间也对得上。”

  “这慕容孝隽能信么?”伙计有些疑惑地问道。

  杨林却是抬起了头,一脸不解地说道:“他信不信重要么?你记住,我们在这里,做的事情,说的话,就不是为了让谁百分百信任我们的。

  就算你说的都是事实,但除了我们自己人,也不会有人百分百相信?

  只要把这样的消息传出去就好,至于信不信,那是他们的事儿。

  你别忘了,有句老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

  人啊,只要有了怀疑,他就会自己去补充答案。”

  说完,杨林看了看手里其他的消息,当下也笑了。

  再这样折腾下去,这浇河郡改弦易辙也不远了。

  既然你慕容伏允敢袭击殿下,那就别怪我在你的地盘上大放厥词。

  伙计一听,当下也是点了点头。

  也对,信不信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总是会有多心的人添油加醋的讲给慕容孝隽听。

  慕容孝隽再忠诚,但你既不信任我,还对我家人下手,泥菩萨还有三分火气呢。

  杨林也不指望他听了这个消息后跟慕容伏允翻脸,直接背叛慕容伏允改投李承乾,但总是会在他心里扎一根刺。

  未来会怎样,那就真的只有天知地知了。

  “对了,我们要和密谍司联系么?”伙计又问道。

  杨林闻言,却是立马摇了摇头,道:“不可,这个你也得记住,我们是我们,密谍司是密谍司,不可混为一谈,殿下既然没让我们和密谍司有来往,那自然有殿下的深意,不可妄自揣度。”

  在这一点儿上,杨林拎得很清。

  他知道李承乾此番作为究竟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制衡。

  既是制衡他们,也是制衡密谍司。

  他们两边的消息,最终都会在李承乾那里汇总,最新的指示也是李承乾那里发出来的。

  如此一来,李承乾汇总了他们双方的消息,自然就对双方都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发出来的指令也更加清晰。

  一个君王,怎么可能不制衡自己手底下的人?

  真要是完全不制衡,别说李承乾睡不着觉,他们自己都睡不着。

  “对了,关于黄嵩他们此番走私军械的事情,能压就压一段时间,最好先让我们把消息传出去以后。”杨林又说道。

第332章 卷四 户籍制度,长乐习武

  日月山,李承乾也没闲着。

  回来之后他就再次召集众人议事。

  议事的核心内容就一点,户籍制度。

  为了这个户籍制度,普西偌等人来来回回已经讨论几天了。

  草原上其实一直没有个具体的户籍制度。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一群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户籍制度对他们几乎没什么约束性。

  这也限制了吐谷浑真正的做大做强。

  说起来比较讽刺。

  吐谷浑立国三百多年,历史也算悠久了,纵观华夏历史,国祚如此悠久的也没有几个!

  煌煌大唐也才两百多年的国祚!

  而且,少数民族有如此绵延历史的,那就更少了。

  可这几百年来他们的发展一直充满了局限性,其原因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李承乾想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个政权,要走的路还很长,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户籍制度不如效仿大唐好了,大唐有一套完善的户籍制度,完全可以应付我们眼下的情况。”长孙冲说道,这都商量好几天了,也没商量出一个所以然来,那还不如照搬大唐的户籍制度。

  对于大唐的户籍制度,他熟啊。

  如果能借此从礼部调到户部,他更加满意。

  而他说完,普西偌当下就摇了摇头,道:“不可。”

  他倒不是担心长孙冲惦记他的位置,有一点他很清楚,甭管长孙冲是什么身份,他近些年来最多也就是一个侍郎的命。

  哪怕他立下泼天的功劳也是如此。

  一来是长孙冲年龄太小了。

  小小年纪,主掌一部,并不是什么好事。

  在这个论资排辈的年代,纵使你天纵奇才也抵不过一句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有些时候,年纪真的就是资本,年纪在那,看上去就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总是比年轻人更有优势。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

  小小年纪身居高位,未来你再立功了,李承乾拿什么酬功?

  赏无可赏的时候,李承乾除了弄死你,难不成还能禅位于?

  也就是长孙冲现在还是少年心性,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己,否则他早就应该察觉到自己现在的处境并不怎么美妙了。

  也不想想,就长安出来的那一帮子人,除了他长孙冲,还有谁小小年纪就身居要职的?

  真到了李承乾给长孙冲升官的时候,那也就意味着他倒霉的时候该到了。

  “大唐是大唐,大明是大明。”普西偌说道,“国情不一样,我们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效仿大唐的做法,那样,未来的大明只是第二个大唐而已,却不再是大明。”

  普西偌说完,李承乾点了点头。

  这老家伙,现在是越来越适应自己的身份了,他明明是觉得大唐的户籍制度太过于苛刻了,搁这儿扯这些。

  不得不说,随着大明王廷的成长,每个人也都在成长。

  就连普西偌这些人都意识到了,李承乾建立大明王廷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今后若是争夺皇位失利后,还有一栖息之地。

  对于这些家伙开始揣测自己的心思,李承乾还真不在意,这说明大家都在努力的去适应现在的一切,这是好事。

  “普尚书说得没错,国情不一样,不能什么都照搬大唐,大唐的也许是最好的,但对于我们而言,未必是最合适的。”李承乾说道。

  “殿下,我们施行户籍制度最终想达成什么样的目的。”伊原锡问道。

  李承乾笑了笑,终于有人问出了问题的核心,或者说问题的关键:“当然是统计人口,诸位谁知道我大明现在究竟有多少人?其中男人多少,女人多少,老人多少,稚童多少?

  就好比开年大明国学就要遍开大明十五城,但谁知道我大明有多少稚童需要进学?

  对此我们都不了解,这会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说准备的不足?

  还有,对于大明王廷的男女比例我们要不要有个了解,不能一直都是一个笼统的估值,这对于我们对自身的实力的估算会不会出现偏差?

  户籍制度,可不单单是给每个人登个记那么简单,它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大明,很多时候,我们从根源上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对于国朝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自从众人开始商议户籍制度以来,这还是李承乾第一次就这个问题开口。

  之前几天,都是让他们自行商议,李承乾也就是听听,很少开口。

  他现在正在学着放权,一直抓着权利,于他而言太累了,什么事情都要他来处理,已经使得他几乎没什么休息的时间,再这么下去,就算大明今后称雄于天下,他也只能在九泉之下拍手相庆。

  那这对他有什么意义?

  他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纵使大明覆没了,又跟他有什么关系。

首节上一节387/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