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340节

  李承乾点了点头,说道:“正是此物,此物应当是我们所知的最大生物,但道长可知最小生物又该是什么?”

  “蚁?”孙思邈问道。

  李承乾摇了摇头:“是细菌,这种生物,本王称之为微生物,它小得用肉眼根本就看不见,必须借助专业的仪器才能发现它们的存在。

  而他们的数量是极其多的,多到一根头发丝上就有着数不胜数的细菌,所以刚刚本王才说,一一世界。”

  听李承乾这么一说,孙思邈激动了,一旁的巢正也听得来劲儿。

  是这么回事儿?

  “殿下可否将这专业的仪器拿出来让老道瞧瞧?”孙思邈说道。

  如果真有这样的发现,那他留在大明王廷定然是值得的。

  李承乾却是遗憾道:“抱歉,仪器还在打造之中,暂且拿不出来。”

  一听李承乾这么说,孙思邈顿时有些失望,但突然想到什么,问道:“没有这仪器,殿下是如何发现这所谓的微生物?”

  “说来也是巧合,昔年沐浴完,本王坐在阳光下小憩,也不知是睡着还是没睡着,总之是眯着眼,突然看到了自己的一根发丝在一个不大的圆圈中,倒也没变粗,也没变长。但本王却是看到了发丝上多了一些小小的点状物,时间长了,总感觉它们在移动。

  这就引起了本王极大的兴趣,之后时不时也尝试过,总是找不到当初的窍门。

  直到有一天,本王又一次沐浴之后,再次看到了这神奇的一幕,那一瞬间本王才发现,原来是本王的睫毛之上有一水珠,本王看到的其实也不是发丝,而是睫毛。

  水珠呢,有放大的效果,这才看到了那神奇的一幕。

  随后,本王翻越了很多书籍,都没找到究竟是何原理,只从佛家的‘一一世界’这句话里悟出了这微生物。

  孙道长若是感兴趣,不妨试试便是。(这个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不是单纯的瞎扯,只是为了自圆其说,不用太考究。)

  当然,本王专业的仪器也快做出来了,届时,倒是不用这么麻烦。”李承乾笑道,说起细菌的时候,他便想好了这个说辞,倒是能自圆其说。

  因为他以前真干过这个事儿。

  孙思邈一开始还以为李承乾是在讲什么神神叨叨的东西,但听到最后,倒是有些相信了,因为李承乾说完,他总有些熟悉的感觉,最后一想,他好像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只是当时没有细想罢了。

  一旁的巢正也是点了点头。

  “殿下倒是一个细心且愿意钻研的人。”孙思邈笑道。

  这的确是搞研究的人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李承乾却是不太在意,随口道:“倒也不是,本王终究还是年少,对什么都多了一些好奇心罢了。”

  “不知殿下准备的专业仪器又是怎样的?”孙思邈问道。

  听他这么一问,李承乾喊道:“刘三。”

  刘三闻言立马从外面走了进来。

  “把你的望远镜拿给孙道长看看。”李承乾说道。

  从当初烧出玻璃以来,李承乾就立即着手了镜片的磨制,对于他一个手工达人来说,这都不是事儿。

  不过他当时只是想做出效果更好的望远镜,倒是没打算做显微镜。

  可孙思邈既然对这个感兴趣,那显微镜的制作就得提上日程了!

  好在这玩意儿也不难,确实,对他来说,真不难,只是得对列文虎克说一句不好意思了。

  孙思邈接过望远镜,询问了刘三一番后,便把望远镜对准了眼跟前,只是粗粗一看,整个人都是一惊!

  这……

  李承乾笑道:“这不过是把物体些微放大一些罢了,本王说的那仪器,可以将物体放大两百倍以上,届时孙道长便会看到一个神奇的世界。

  当然,原理和这望远镜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做起来要多费些工夫罢了。”

  到了此时,孙思邈是真的动心了,这会儿,就算李承乾撵他走,他都不想走了。

  刚刚的望远镜,即颠覆了他的认知,却又让他看到了希望。

  真正的希望!

  最重要的是,李承乾连方向都给了出来!

  “殿下大才!”他由衷地赞叹道。

  李承乾谦虚道:“孙道长谬赞了,本王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罢了。”

  他说的巨人和孙思邈理解的巨人可不是一个。

  他说的巨人,是后世!

  用后世的学识和孙思邈讲这些,几乎是降维打击。

  “那殿下打算如何在大明国学之中开设医学这门学问?”孙思邈问道,“毕竟国学是为朝堂培养人才,在其中普及医学,怕是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

  至此,孙思邈终于开始为这个问题考虑了。

  听他这么说,李承乾笑了笑:“孙道长多虑了。”

  “对,孙道长多虑了。”一旁,巢正也笑道,“在大明王廷,殿下做的决定,没人会反对。”

  他这话倒也不是帮李承乾吹嘘,至少到现在为止,的确是如此。

  就如今的大明王廷,那还真就是李承乾的一言堂。

  “国学并非是孙道长说的那般。”李承乾道,“它是在为了大明王廷培养人才不错,但不一定都是朝堂上的人才。

  医学、教育、建筑、农业、工业、包括畜牧业等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各种人才。

  而且,也并非是每个人都热衷于朝堂,总还是有些人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坚持,就比如孙道长和巢医正痴迷于医学一样,也有人单单就喜欢教书育人,还有人喜欢建筑,更有人喜欢制造。

  难道说这些人就没为这天下做贡献?

  不,他们也在为了这天下,这大明王廷做着贡献。

  没有从医的人,一个伤寒感冒就要了人命。没有建筑的人,我们难道真要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没有喜欢制造的工匠,难道让我们的将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去抵御外敌么?

  职业不分贵贱,品格才分高低。

  若要大明王廷走得更远,走得更长,那就需要更多的人才。”

  “职业不分贵贱,品格才分高低?”孙思邈闻言愣了愣。

  他没想到这句话是出自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之口,更没想到这个少年还是一个国朝的国君。

  当真是震惊了他一下。

  李承乾却是不太在意,他很清楚,如果能在开国之初就把这些定下调子,那么未来就很有可能会成为永例!

  因为所有试图颠覆这些的人,都会被利益既得者一起给你狠狠的踩下去!

  如果在开国之初做不到的话,那未来的大明王廷和大唐估计就没什么区别了。

  李二如今的无奈,就是最好的例子。

  开国之初,的确是最好的时机,尤其是大明王廷,几乎就是李承乾从无到有兴起的。

  这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由李承乾去涂鸦。

  只要在利益集团还没有真正形成的时候,谁敢反对他?

  而且,如今的大明王廷有真正的利益集团么?

  契何力还是伊原锡这些人?

  笑话,如今的他们连权臣都算不上。

  别看契何力如今麾下一万多兵马,但除了铁勒部的五千嫡系外,没有李承乾的命令,其他兵马真会听契何力的?

  至于伊原峰的怨军。

  呵呵,那更是李承乾一句话的事儿。

  他要是换了伊原峰这个主将,保准儿没人会多言一句。

  这就是他的底气。

  再说回文官,普西偌、伊原锡这些人。

  他们的确有着不小的权利,可别忘了,这权利是谁给他们的?

  大明王廷尚且还缺三部尚书,他们算哪门子的权臣?

  所以说,如今啊,真的是最好的机会。

  错过了如今这个机会,他将再难找到这么好的时机。

  当他们畅谈着医学的未来之时。

  大明王廷也迎来了新一波的使团。

  之所以用一波来形容,就是因为使团不少。

  其中最为庞大的使团有两个,一是吐谷浑的使团,慕容伏允不想开战,至少现在不想,所以为了安抚慕容孝隽,他只得派出使团就两国和亲一事进行商谈。

  这事儿吧,他是憋着一肚子火。

  他怀疑慕容孝隽就是故意的。

  但是他不敢赌,毕竟慕容孝隽疼爱自己闺女那也是出了名的。

  真要由着慕容孝隽的性子来,万一他真的挥兵南下,吐谷浑可还没做好一场大战的准备。

  没办法,他只好亲自派使团来。

  当然,这件事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好事儿。

  李承乾要是有一个吐谷浑的王妃,那么这个王妃一定会受到赤水源上的那些牧民所爱戴,这是必然的。

  若是慕容婉秋再配合一下,未来他要收复赤水源可就简单多了。

  当然,纵使慕容婉秋不配合,但只要有慕容婉秋的存在,赤水源的那些牧民就没那么容易被分化。

  而且,在赤水源,他也不是一点儿安排都没,也可以借着慕容婉秋的势力,慢慢做些什么。

  如果能弄到大明王廷的军械,那简直不敢想。

  不过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准备,而且也不是能摆在明面上该说的。

  第二个极为庞大的使团便是西突厥。

  之前西突厥从大明采购了一些军械之后,在和薛延陀的争斗中,倒也占了些便宜,食髓知味自然还想再试试。

  原本阿史那力在今年就会大败而逃,不过有了大明的军械,倒是接连打了几场胜仗,这不,想扩大战果,不就又来了。

  至于其他的使团,则是西域的一些小国,听闻大明繁荣,且有一些精美的物什,便想来看看。

第304章 卷三 挑拨离间,契琳娜

  弱国无外交,这句话放在哪个年代都没毛病。

  若非如今的大明足够强盛,今日来大明的便不是什么使团,而是一群装扮成使团的强盗,甚至,他们可能都不屑于装扮。

  只有你自身足够强大,他们才会表现出应有的重视。

  这便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它从来都是如此的残酷而真实。

首节上一节340/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