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338节

  “对对对。”巢正笑道,“殿下对长公主的饮食还是极其在意的,之前殿下常说,是药三分毒,所以就格外的在意长公主的饮食,毕竟病从口入。

  听说殿下还有一套食疗的法子,具体还没细问过。”

  老道点了点头:“是药三分毒,这话没错,病从口入也对,不过饮食真的有这么神奇?”

  “想来是的。”巢正说道,“殿下从不会无的放矢,道长也看到了,大明医馆极其注重卫生,虽然我们找不到缘由,但结果摆在这里,不承认都不行。”

  “这个我知道。”一听巢正说起这个,长乐就开口道,“大哥说过,这是因为预防细菌感染。”

  “细菌是何物?”老道问道。

  长乐想了想,有些沮丧地说道:“这个我忘了,好像大哥也没说,他只说高温和酒精可以消灭细菌。”

  “这个我也听殿下说起过。”巢正笑道,“但当时也没记住,道长若是想一探究竟,不妨多留些时日便是。”

  老道一听,顿时又有些纠结。

  说实话,他之所以不远千里的从秦岭而来,就是听闻了酒精的神奇之处,想来一探究竟。

  可是来了之后却又总觉得云里雾里的,有些迷糊,这和他一直研究的东西,不在一个方向,所以他又打了退堂鼓。

  “让老道再考虑考虑。”最终,老道说道。

  巢正点了点头,当下也很满意。

  只要愿意多考虑考虑那就说明还有希望,这是好事儿。

  长乐闻言,则是笑道:“巢伯伯,那我就不打扰你们了啊,我去看看小白去。”

  “去吧,注意安全。”巢正笑道。

  面对长乐的时候,大家总是多了一丝笑意。

  关键是这丫头,太懂事了,嘴也甜。

  哪怕她如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从未见她刁蛮跋扈过。

  再说了,大家都是从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熬过来的,感情还真就不一样。

  等长乐风风火火的带着一群人都走了后,老道笑道:“长公主殿下就这么在日月山到处走,不怕出事么?”

  “出事?”巢正有些难以理解,“能出什么事儿?不说一定有人护卫左右,就算没有,谁敢在日月山对长公主如何?

  真要有那样的人,他们会见识到日月山最强大的防守力量到底是什么。”

  “哦,怎么说?”老道问道。

  巢正摇了摇头,道:“不说这个,刚好饿了,长公主送来的倒是时候。

  道长,要不要一起尝尝?”

  “正有此意。”老道见巢正不愿多说,当下也不再多问,“不过这长公主殿下,倒是被教的极好。”

  “那是自然。”巢正说道,“若是道长愿意留下来,还能见识一番明王的风采,那才是真正的少年英才。

  天下少年,无人能出其右者!

  晚辈也算是眼睁睁地看着明王是如何从长安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其中过程,当真是曲折离奇却又充满了激情。

  每每回想往事,晚辈总是庆幸当初做下的决定,才不至于遗憾终生。”

  “时常听你提起明王,说得老夫都想见识一下是何等少年,尽让你这个医痴也赞叹不已。”老道笑道。

  对于明王,他其实也充满了好奇。

  一个少年人,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便有如此成就,当真是干了多少人几辈子也干不出的成就。

  当然,术业有专攻,他也不过是好奇,并无其他的意思,于他而言,李承乾要是能在医道一途走得更远,那才值得他羡慕。

  余者碌碌,不过尔尔。

  巢正闻言道:“有机会的,殿下虽未沉浸于医道,但也绝对是医道一途的大才,只是可惜,殿下有着更大的目标。

  我辈只想悬壶济世,救一人是一人。

  殿下想的却更多,更远,也更广阔,殿下啊,他想救的是这芸芸众生。”

  既然想留下老道,巢正自然不吝帮李承乾吹嘘几句,不过这话倒也不虚,至少有了大明王廷之后,这赤水源的确很少再有衣食无着之人。

  老道点了点头:“这话倒也实在,在来之前,老道碰巧遇到了德阳令,与之闲聊了几句,虽然年龄不大,可的确是实干之人。”

  “道长说的是萧钺萧县令吧?”巢正闻言笑道,“那都是跟随殿下许久之后,殿下才下放出去的,也算是少年英才了。”

  老道就是当初在德阳城和萧钺一同吃汤饼的老人,事后,他专门问过汤饼铺子的掌柜,才知道那跟他一起吃汤饼,畅谈商贾之道的乃是德阳令。

  当然,一个小小的德阳令,他还没放在眼里,当初李二赐官,他都没在意,更何况一德阳令?

  “道长。”巢正说道,“晚辈倒是有一事不明,还想请问道长。”

  “请讲。”老道说道。

  巢正道:“道长高风亮节,一心发扬医道,晚辈是知道的,但晚辈不明白,道长钻研医道的目的是什么?

  仅仅是悬壶济世么?

  救一人是一人?

  可人力有穷时,如果只是我们,终归有我们救不了的人。”

  老道闻言一愣。

  把我想说的都否定了,我还能说什么?

  “不知巢医正以为如何?”

  巢正闻言笑道:“晚辈以前也没觉得有什么,但自从跟随殿下来了日月山后,倒是有了一些想法。

  道长也看到了医馆中有很多女子,她们都会最简单的包扎、消毒和配药。

  哪怕是很简单的一些事儿,但道长难道没有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医道已经慢慢的传播了出去么?

  我们现在称她们为医护,是能辅佐我们这些人给病人看病开方的。

  道长可能不知,最开始,医馆里这样的医护人员其实不过寥寥十数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医护人员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有了上千的规模。

  这难道不是一种医道的发扬?”

  “巢医正到底想说什么?”老道明显听出了巢正的言外之意。

  巢正也不遮掩,而是说道:“之前明王殿下和晚辈商议过,要不要在学堂单开一科,名为医学,专门培养行医之人。

  当时晚辈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害怕误人子弟,不敢轻易答应,这不道长来了,晚辈才又起了这个心思。

  毕竟以道长之才学,是能撑起这门学问的。

  而有整个大明的扶持,医学终将会真正的发扬光大。

  届时,行医的多了,悬壶济世的多了,那不正是我辈所想的么?

  救一人不如教一人。

  救一群人,不如教一群人。”

  “救一人不如教一人。”听到巢正的话,老道陷入了沉默。

  能行么?

  当然能行。

  他要是能教培养出一百个行医之人,他们救的人绝对比自己多。

  可能教出这么多人么?

  学医啊,那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哪儿有什么速成的法子?

  毕竟,他带过徒弟的,且不止一个。

  “听上去很美好,但此事做上去,可没那么容易。”老道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

  这也是镜中水中月。

  巢正同样摇了摇头:“也没道长想的那么难,道长看看外面的那些医护,可敢相信,一年前她们连基本的草药都分不清,但哪怕现在她们还是有可能分不清,但她们的确帮了晚辈的大忙。

  不是她们多聪明、多努力,当然,也不能否认她们的聪明和努力,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方法。

  在这方面,殿下当时跟晚辈商议过,晚辈觉得殿下说得在理,只是晚辈的确没有撑起一门学问的底气。

  医道也好,医学也罢,总是要有先行者走在最前面,去开拓的。

  就如大明王廷,若非殿下是那先行者,带着我们一起爬冰卧雪,又哪儿有今日的大明王廷?”

  老道陷入了沉思,他其实明白,巢正说的是对的,但就是有些不放心。

  先行者,先行者的路哪儿有那么好走?

  “对了。”巢正说道,“若是道长愿意,其实对于道长钻研医道也是有好处的。不说殿下对医道有着常人没有的理解,就说有大明的支持,道长的研究是不是要轻松一些。

  一己之力和一国之力,总是有差别的。

  更何况,在哪里研究不是研究?

  我辈行医之人,何时在意过环境?道长在秦岭之中,不也待了这么多年?

  而且,普天之下,也许只有我们大明王廷的殿下,是最看重医学的,这对道长来说,其实也是个千载难逢的时机。”

  老道心动了,这话没错。

  他当初为了钻研医道,婉拒了李二的赐官,便一头扎进了秦岭。

  环境对他来说,其实不是最重要的。

  至于说为什么拒绝了李二,在李承乾这里他又心动了,这其实也简单。

  李二的目的和李承乾的目的不一样,就这么简单。

  念及此,老道笑了:“老道孙思邈,活了大半辈子,居然被你一个小辈给说得心动了。”

  没错,这老道便是大名鼎鼎的药王孙思邈!

  那可是上过历史书的存在!

  李承乾也就是不在这儿,要是在这儿定当是大吃一惊,然后说什么都不会放跑这位活神仙。

  是的,就是活神仙。

  因为据历史记载,这位老神仙,可能是五千年来华夏历史上最长寿的人之一!

  “道长说笑了。”巢正闻言笑道,“不是晚辈让道长动心了,而是大明让道长动心了。

  大明啊,本就是一个充满了神奇的地方,晚辈相信,只要道长留下来,多看看,便会发现,这神奇的大明,传言不虚。”

  “安排一下吧,老道要和明王聊聊之后,再做决定。”孙思邈说道。

  真正让他留下来的是什么,孙思邈自己也说不清楚。

  因素很多,但绝不是巢正的三言两语。

  当然,他这会儿还需要和李承乾聊聊之后,才能做最后的决定。

  对于孙思邈的要求,巢正不觉得有何不妥。

  毕竟这位李二也曾亲自赐官。

  不管当时李二赐官是何目的,但孙思邈辞而不受使得他在这一圈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节上一节338/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