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283节

  当然,对于他把责任推到大唐,大家也能够理解,总不能说是他逼死了天柱王吧?

  这传出去,刚刚稳定下来的吐谷浑,怕是又得内乱了。

  再说了,把责任推到大唐多好啊,这也是矛盾外移的一种方式,内部矛盾转移成外部矛盾,也有利于内部的团结。

  这事儿吧,当政的几乎都干过。

  “微臣提议由高昌王接任国相一职。”有人说道,“这些年,高昌王为我吐谷浑也立下过无数的汗马功劳,加之其才能出众,接任国相一职,倒也实至名归。”

  按理说,这事儿就不该是这么整的。

  可大家又不是傻子,慕容伏允专门等到了慕容孝隽班师回朝,又特意等他来了之后,才提起这件事儿,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再说了,谁还不知道慕容孝隽是慕容伏允的心膂之臣?

  这事儿还用商量?

  就连慕容孝隽都猜到了是怎么回事儿。

  说真的,整个吐谷浑,他都不知道除了自己,还有谁更适合接替这国相一职?

  很快,大家就纷纷响应。

  慕容伏允却是玩味地看着这一切,也不急着表态,就这么看着。

  一开始吧,大家还吹捧得一包子劲儿,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慕容伏允屁都不放一个,众人终于开始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

  好家伙,貌似慕容伏允不是这么想的。

  慕容孝隽也反应了过来,当下心里没有愤怒和不甘,有的仅仅是不安。

  不对劲儿!

  “诸位抬爱了。”察觉到了不对的慕容孝隽当即拱手说道,“本王这些年在浇河郡不善政务,荒废良多,且近年来,身体每况愈下,恐难以胜任,诸位还是另觅贤臣的好。”

  众人一时间也有些尴尬,纷纷看向了慕容伏允。

  慕容伏允见状,却是看向了慕容孝隽,关切地问道:“高昌王身体不适?”

  “都是旧疾,当不得大汗挂念。”慕容孝隽施礼道。

  心里却是有些迷糊,此乃为何?

  慕容伏允却是喊道:“来人,传本汗手令,遍寻良医,如今天柱王刚刚离世,高昌王万万不能出事。”

  “多谢大汗挂念。”虽然嘴中是感谢,但慕容孝隽却是越来越心惊。

  他想不明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不是说他非盯着这国相一职不可,而是慕容伏允的态度,着实让他吃不透。

  其余人也是好奇,这是怎么了?

  不对劲儿啊。

  可慕容伏允却是不管这些,闻言说道:“原本,本汗也是属意高昌王接任国相一职,既然高昌王身体不适,那国相一职暂且就让西海王辛苦一下。

  高昌王还是要多注意身体,你乃本汗的左膀右臂,万万不可有失。”

  拓跋钊也没搞明白是什么情况,但他这个人吧,心大,没啥心眼,闻言立马起身道:“大汗放心,微臣定当肝脑涂地,辅佐大汗为我吐谷浑开万世之基。”

  这么一来,大帐里的气氛就有些诡异了。

  大家都没看明白这是何意。

  要说慕容伏允早就属意拓跋钊的话,用不着等到今天的,更用不着将慕容孝隽招来之后,再行此事。

  如此一来,完完全全是把慕容孝隽架在火上烤啊!

  刚刚众人还恭喜慕容孝隽来着,这转眼之间,瞬息巨变……

  “西海王,这一次可是让你捡了个便宜。”慕容伏允笑道,“若非高昌王身体不适,这国相一职,怎么也落不到你头上的。”

  拓跋钊这人是真没啥心眼,闻言便道:“大汗也莫要太小瞧人,微臣虽然没什么本事,但只要大汗一声令下,微臣定当肝脑涂地。”

  这话他没说错。

  慕容伏允之所以选他,就是因为他这个性格。

  慕容孝隽的确很有能力,但有能力不代表就合适。

  天柱王没能力么?

  废话,天柱王要是没能力,能在国相的位置上,一坐就是这么多年?

  可结果如何?结果就是天柱王差点儿叛变了!

  对于慕容伏允来说,谁坐在这个位置上没关系,有没有能力也没关系,只要这个人忠心便可。

  很显然,拓跋钊就是这样一个人。

  至于说慕容孝隽,他是有能力,也没人否认他的能力,可越是有能力的人,他越是不放心,就如天柱王一样。

  “西海王的能力,自是不用多说。”慕容孝隽笑道,“微臣相信,西海王在大汗的教导之下,定会辅佐大汗,带领吐谷浑重开盛世。”

  虽然想不明白,但该表的态还是要表的。

  随着他说完,其余人也是纷纷跟着表态。

  今天这事儿,大家都迷糊,那就一起迷糊好了。

  大帐之中,可能也就慕容伏允一个明白人。

  这档子事儿过去后,慕容伏允又看向慕容孝隽,问道:“那逆子没有抓回来?”

  众人闻言一惊,莫不是因为这件事儿?

  慕容孝隽却是说道:“当日微臣的兵力不足,而且也怕引起大唐和吐谷浑的冲突。”

  有个关键的点他没说,那就是慕容伏允曾让他们受李承乾的节制,这才是最让他束手束脚的。不过这个也不用说,帮领到背黑锅的事儿,向来就是如此,可做不可说。

  “无妨。”点了点头,慕容伏允说道,“没抓回来正好,如今我吐谷浑的实力不济,赤水源沦为他人之地,但假以时日,待我吐谷浑休养生息一番,总会将这片土地给夺回来。

  届时,大宁王这三个字,倒是可以好好利用利用。”

  在他看来,慕容顺不回来才是好事呢。

  他反正也不会褫夺慕容顺的王位,名义上,慕容顺还是赤水源的大宁王,到时他实力强大了,也能名正言顺的去夺回来。

  现如今,不过是他实力不济,暂时隐忍罢了。

  “对了,大汗。”慕容孝隽又说道,“李承乾已经着手在浇河郡与赤水源的边境上筑城了,而且,已经有重兵驻守,估摸着,防的就是我们挥兵南下。”

  “这事儿本汗已经知晓了。”慕容伏允说道,“之前去日月山的使者回来已经说过了,大明王廷那边的说法是修建榷场,方便两国通商,这事儿本王也想过,倒也可行。

  这些年,吐谷浑因为连年雪灾,商业不振,要知道,早些年,我吐谷浑之所以能立足这片高原之上数百年,依靠的就是这条黄金商道。

  接下来,我们想要重振当年之雄风,这条商道万万是断不得的。”

  吐谷浑其实真的是个奇葩。

  用大唐的话来说,不过一个蕞尔小国,但就是这个蕞尔小国,却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就吐谷浑从建国以来,熬没了多少个朝代……他们自己可能都数不过来了。

  可不管王朝怎么更迭,就他吐谷浑依然屹立在这乱世之中。

  你要说他们靠的是什么,更奇葩的来了,他们靠的居然是商业!

  是的,他们靠的就是链接西域和中原的这条黄金商道,靠着这条商道,他们愣是支撑了三百多年!

  “大汗,我之前听闻西突厥和大明王廷交易了一批连弩,我们要不要?”有人说道。

  对于大明王廷的连弩,众人也是有所耳闻的,慕容孝隽更是亲眼见识过,当下便说道:“那连弩当真是利器,一连十发,在两军近战之前,是极其具有杀伤力的,我们若是也配备了连弩……”

  “行了,这事儿就别想了。”都不等慕容孝隽话说完,慕容伏允便打断道,“大明王廷卖给谁,都不会卖给我们,李承乾还没那么蠢,他要是有那么蠢,本汗那逆子也不会输那么惨,就不用想了。不过大明王廷的其他物什,倒是可以试着交易一二。

  他不是要开榷场么,那就开,我们只要握着西域到中原的商道,他的那些东西,就必须让我们赚上一点儿。”

第268章 卷三 李承乾的险恶用心

  对于大明王廷的榷场,慕容伏允是不拒绝的。

  这些年,吐谷浑连年雪灾,他们也想早日将商道恢复到昔日的鼎盛状态。

  占据商道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雁过拔毛,几头拿,不管是西域的商队还是大唐又或者大明王廷,都绕不过他。

  慕容伏允其实很清楚,李承乾想要治理好赤水源,就必须得振兴商业。而李承乾比他有一个优势,便是其身份,他能从大唐采购到西域最畅销的物资,比如茶叶、瓷器还有丝绸这些。

  可李承乾要想把这些东西卖到西域,那就必须得经过他,这就是他的机会。

  这事儿说起来就比较有意思。

  长安的某些人觉得李承乾这会儿就应该继续扩张,反正如今也算得上兵多将广,你继续莽呗,怕啥?有大唐给你做后盾,完全无后顾之忧。

  哪怕是大明王廷打残了,打废了,那有啥?死的又不是大唐的子民,毁的也不是大唐的土地,于大唐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

  相反,还能拖住吐谷浑的发展,不管怎么看,对大唐而言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到头来,李承乾也证明了自己,实在是抵抗不了的时候,一声归唐,大唐数十万精兵也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以逸待劳,一举歼灭吐谷浑。

  而这灭国之功,李承乾当居其首,有此战绩,他太子之位也是牢不可破,所以说,很多人想不明白,你怕啥?

  但站在慕容伏允的角度来看,李承乾是想要好好发展大明王廷的,贸然开战,对暂且还算脆弱的大明王廷没有任何好处。

  真要贸然开战,最先倒霉的必然是大明王廷,没办法,他实力最弱啊。

  不夸张的说,在慕容伏允看来,若非一旁有个大唐虎视眈眈,就李承乾那点儿实力,他一鼓可破之!

  再说了,李承乾一个大唐太子,若是有治理一方的经验,对他今后荣登大宝绝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想错了么?

  其实都没,大家都是本着自己利益最大化,再根据现行的实际情况去思考的。

  这很正常。

  而且,在他们的这些想法里,都有一个结果导向,那就是李承乾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巩固其太子的地位。

  换句话说,他们谁都不相信,李承乾真的舍得放下那个千万人都垂涎三尺的太子之位。

  其实这也正常,谁舍得放弃那个将来荣登大宝的机会?

  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其实做的每一个判断都是有道理的。

  但他们唯独想差了一个东西,太子之位,李承乾想要,但不是必须要。

  能要为什么不要?

  那可是未来的九五之尊啊!

  可真要说,李承乾对那位子有多大执念,那也未必。

  皇位都是祖辈打出来的,他为什么不自己打一个出来?

  又不是没这能力?

  最艰难的时候都熬过来了,未来是一片康庄大道啊!

  所以说,他们两边想的,稍微结合一下,那便差不多了。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扩张,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强大的自身。

  这才是李承乾要走的路线。

首节上一节283/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