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55节

  桓熙在长驱直入,攻取凉州的诱惑面前,难得的保持了理智。

  武威与长安,光是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就有一千四百余里,沿途遇到高山还得绕行,实际路程接近两千里。

  如果关中真的发生变故,深入凉州的桓熙根本回援不及。

  众将此时也在大胜的狂热中冷静下来,恢复清醒的他们,不再请求桓熙追击,而是纷纷赞同他就此与前凉罢兵。

  桓熙随即命人将前凉使者带回帅帐。

  索遐偷偷打量着帅位上的桓熙。

  对方还是和之前一样,稚嫩的面容上,看不出喜怒,更让人猜不到他心中所想。

  “敢问桓公,是否有了定计?”

  此前桓熙以要与诸将商议为由,命人将索遐带走,如今重新回到帅帐,肩负议和重任的索遐迫不及待的问道。

  桓熙却与之前的态度截然不同,他拍案喝道:

  “张重华妄据王位,自称丞相,如今又犯我秦州,其罪罄竹难书,若他只是退去尊号,我便罢兵,岂不是在怂恿天下人效仿。

  “如此,国将不国,臣将不臣!我桓熙也将获罪于君王!岂能善罢甘休!”

  说着,桓熙还吟了一句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凉州终不还!”

  以此明志。

  索遐大惊失色,似乎也明白了桓熙势必要攻取凉州的决心。

  正值此时,桓熙麾下大将邓羌出列劝说道:

  “主公,不可,试问人孰无过,张重华不过是被奸佞蒙蔽,如今他已幡然悔悟,末将恳请主公以凉州百姓为重,就此罢兵。”

  桓熙大怒,他指责道:

  “邓羌!你究竟是我桓熙的部将,还是他张重华的臣子,我若就此罢兵,又有何面目再见太后!”

  众将纷纷出列附和:

  “没有惨痛的教训,张重华怎么可能真的悔悟,主公!万万不可采信邓羌之言!”

  索遐被桓熙这群人一唱一和,完全给唬住了。

  正当他不知所措时,邓羌提议道:

  “主公,末将听说凉州多马,不如让张重华献上良马三万匹,作为谢罪之资,料想太后必将龙颜大悦,又怎会责怪主公!”

  话音刚落,邓遐却嚷嚷道:

  “三万怎么够,依末将看来,少说也得奉上十万匹马,才能使太后息怒!”

  直到此时,索遐终于反应过来,桓熙问罪是假,趁机索要马匹才是真的。

  但他不敢拒绝,担心桓熙真的不顾后果,杀奔凉州而去,如今军中人心惶惶,哪能抵抗得了晋军。

  想到临行前,张重华对自己的叮嘱:

  ‘量凉州之物力,结桓氏之欢心。’

  索遐赶忙道:

  “桓公,凉州愿意进献良马三万,以平息朝中非议!”

  桓熙这才转怒为喜,他故作叹息道:

  “百姓生活不易,既然张重华已有悔意,我又何必咄咄逼人!

  “罢了,只希望这三万匹马能够平息朝廷的怒火!”

  说是进献朝廷,可最后不还是都落在他桓熙的口袋。

  别说三万匹马,桓熙连根马毛都不会送去建康。

  说着,桓熙话锋一转,他道:

  “既然说过了朝廷的事,再来说说我的损失。”

  索遐闻言,瞠目结舌,只听桓熙自顾自的继续说道:

  “我此前在营寨中留下许多辎重,如今都被凉军抢掠一空,我也不再逐一讨要,只为你们定下一个总数,需得赔付我粟米二十万石!”

  桓熙狮子大开口,索遐正欲出言辩解,桓熙只是冷冷注视着他,沉声道:

  “若不答允,我自己领兵去取!”

  索遐受其威胁,只得把话又咽回了肚子里,无奈答应下来。

  桓熙暗喜,当场与索遐立下和约,派人将他送回河西,连带和约,一并交由张重华用印。

  索遐好不容易追上张重华,原以为对方会责怪自己谈判不力,居然向桓熙做出这么多的让步。

  然而,张重华却大喜过望,不就是三万匹军马,二十万石粮食。

  只要能够换得与桓熙休战,不再被灭顶之灾所苦恼,那都是可以答应的。

  大不了再苦一苦凉州百姓,找他们摊派。

  张重华高兴道:

  “索中郎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此前他甚至已经派人提前返回凉州,去往酒泉征召谢艾,准备重新起用他,做好了与桓熙拼死一战的准备。

  如今只需要破财消灾,张重华也乐于与桓熙和谈。

  他不再废话,径直在和约上用印,再派使者回去凉州,调集军马、粮食。

  至于俘虏问题,桓熙没提,张重华也不敢问。

  随即,索遐又连夜前往晋军大营,将已经盖印的屈辱和约双手奉上,桓熙这才心满意足的加盖自己的征东大将军印。

  朝廷的封赏已经送到桓熙的手中,如他所料,朝廷并没有许自己秦州刺史一职,而是试图招降王擢,以其坐镇秦州。

  司马昱等人当然知道王擢靠不住,只是希望给予王擢晋臣的名义,使桓熙无法出兵攻取秦州。

  然而王擢已死,晋廷的这份期望已然落空。

  如今桓熙全取陇右,必然不会将秦州拱手让于他人。

  桓熙在报捷的同时,也一并送去了秦州士民的上书。

  内容自然是请求以他身兼秦州刺史,都督陇右军事。

  既然已与张重华休战,桓熙自然不会在陇右久留,他以大将桓伊镇守秦州,同时负责接收战马、粮草,随即率部班师。

  桓熙忧心关中局势,可谓归心似箭。

  为此,他抛下步卒,以邓羌为将,带着步卒回去关中,而自己则与邓遐亲领五千精骑先行。

  在夺取陇右、以及洮河之战后,桓熙缴获了不少战马,如今麾下五千骑兵,基本能够做到一人三马,极大的提升了机动性。

  当五千骑兵行至陇关,也果然得知了潼关告急的消息,只不过来犯之敌并非氐人苻洪,而是羌人。

  姚弋仲第五子姚襄率兵五万急攻潼关,王猛已经离开雍县,亲往前线督战。

  桓熙得知这一消息,稍稍安心,相信有王猛在,想必也不会让姚襄轻易入关。

  但他也不敢松懈,甚至不惜马力,日夜兼程,哪怕把马给跑废了,也得尽快支应这场战事。

  今天没有了,先补2000,还差2000明天补。

第69章 驰援潼关(3000)

  当桓熙还在陇右与前凉僵持,尚未班师之际,王猛得知五万羌军西进,火急火燎的赶到了长安。

  权翼出城相迎,二人照面,权翼立即通报情况:

  “军师,我已下令,集结二万汉、羯将士在长安听用,与军师一同驰援潼关。”

  此前长安一战,石苞麾下四万步骑卸甲而降,桓熙从中选拔一万五千人,编为战兵,其余则尽数作为州郡兵,平日务农,闲时操训。

  王猛点点头,他并不入城休息,而是径直去往城外的军营,边走边问道:

  “军中士气如何?”

  权翼长叹道:

  “不瞒军师,营中部分将士存有怨言。”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务农,但关中的现状就是地广人稀,桓熙不可能将他们尽数留下作为战兵,如果这般做,地里的田又由谁来耕种。

  只得从中选拔精锐,而将其余人淘汰为州郡兵。

  王猛对此早有准备,他笑道:

  “无妨,我已有计策,必能使军中将士拼死奋战。”

  说着,便将自己的想法道与权翼,权翼闻言,赞道:

  “军师妙计!”

  自王猛入主城外大营,带着二万汉、羯将士东出,便有两条流言在军中传播。

  其一,姚弋仲奉冉闵之命,入关诛杀羯人。

  其二,羌人若得关中,汉人复为胡人奴役。

  不得不说,这两条流言效果出奇的好。

  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交流不畅,这些关西的底层士卒,若非随军开拨,有些人一辈子都走不出县的范围。

  又怎么清楚姚弋仲的政治倾向,以及他与冉闵的敌对关系,还不是靠着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况且冉闵确实在关东屠戮胡人,说不定他如今对羌人网开一面,只将矛头对准羯人。

  而汉人得了均田的实惠,好不容易过上一段时间的安生日子,同样不愿意回到过去的光景。

  王猛这两条流言可谓是对症下药,军中两万将士无不决心拼死抵抗,阻拦姚襄入关。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四月上旬,在姚襄日以继夜的攻势下,潼关岌岌可危。

  羌人甚至一度在城墙站稳脚跟,而潼关守军无力将他们驱离,正当越来越多的羌人涌上城墙之际,王猛终于带着援军走出禁沟,由西侧进入关城。

  “援军来了!”

  也不知道是谁率先发现身后的援军,并喊了出来,原本已经力竭的潼关守军再次迸发斗志,奋起余勇,与新加入的生力军一同,将羌人杀退。

  姚襄此前见羌军攻上城墙,以为即将攻克潼关,正欲接受诸将的庆贺,哪知道风云突变,前方的羌军狼狈撤离,而城墙上爆发出来的欢呼声,更使他脸色惨白。

  王猛趁着羌人被打退的空当,在庆祝的人群中找到杜郁:

  “杜将军,你先带领部众退下休息,既然王某已经赶来了潼关,就不会让羌人逾越关城一步!”

  杜郁也不逞强,奋战数日,哪怕就连他自己,也已经精疲力竭,难以坚持,又何况是麾下将士,他叹息道:

  “杜某无力再战,潼关安危,就仰仗军师了。”

  王猛郑重颔首。

  在他接管潼关的时候,姚襄也从退下来的羌兵口中得知果真是有援军抵达,虽然具体数量不得而知,但根据羌兵们的说法,城内乌泱泱一片,只怕不下万人。

首节上一节55/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