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49节

  如今终于来到了天水城下,却是以友军的身份。

  王擢出城相迎,来不及寒暄,杨初急着问道:

  “王将军,可知晋军有多少兵马?”

  这是杨初最为关切的问题。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桓熙进攻安定等地,王擢虽然未曾救援,但也一直在关注桓熙的军力情况,大致已经摸索清楚。

  他笑道:

  “不过两万步骑罢了。”

  杨初闻言,长舒一口气,两万人而已,他今日与王擢合兵一处,有何惧之。

  然而王擢却向他隐瞒了一点,桓熙麾下这两万步骑,都是经过选拔的精锐之士。

  王擢不曾和盘托出实情,也是担心吓跑了这一支仇池援军。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正旦,桓熙督率两万步骑出陇关,杀向略阳郡清水县。

  清水县本为杨氏祖地,如今归属于后赵统治,距离陇关不过七十里。

  起初晋军驻扎在陇关,清水百姓还有些惊惧,唯恐受到晋军袭扰,但这段时日以来,始终不曾见到晋军下山劫掠,也渐渐习惯了陇山上的两万晋军。

  当城中百姓还在庆祝新年之时,邓遐统率五千骑兵为先锋,已然杀到了城外。

  此前石苞进攻长安,军中有一万骑卒,这些骑卒投降后,桓熙从中挑选四千名将士,与此前晋军一千骑卒,合为五千骑兵,为他们一人搭配双马,勉强具备了一定的奔袭能力。

  “敌袭!敌袭!”

  城楼上的戍卒扯开嗓子示警。

  但为时已晚,特意挑选在新年第一天下山的晋军根本就给不到清水县守军反应的时间,百余骑兵抢占城门,使得身后的骑兵能够源源不断地涌入城中。

  前一刻,清水县城还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如今,全城军民都陷入了恐慌。

  “晋军下山了!”

  “晋军杀来了!”

  到处都是惊呼声,但由于桓熙麾下的这支晋军并未有过针对平民的暴行,因而,清水民众固然恐慌,但也没有太过激烈的反应。

  邓遐四处派人宣读王师纪律,各条巷道上,都有巡逻的晋军骑卒在用各族话语呼喊着,以安民心。

  桓熙是在傍晚时分抵达的清水县,步兵的行军速度不能与骑兵奔袭相提并论。

  一天七十里,已经称得上是在急行军了,一般来说,步兵的正常行军速度仅为每天四五十里。

  并不是他们在白天只能走这么多的路程,而是步兵轻装行军,没过一处,必须有斥候细致搜查,以防伏击。

  邓羌护卫在桓熙身边,随他进城。

  在沈劲守卫汾南高垣,朱序留守汉中,桓伊留守陇山的情况下,邓羌得以迅速上位,成为桓熙身边的重要将领。

  当然,这也与他在安定城外扬威有关,能与邓遐战个旗鼓相当,哪怕只是凭借武勇,就能使军中将士折服。

  杜胄跟随邓遐出城相迎,哪怕事情过去了许久,可杜胄只要一见到邓羌,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总会让他想起自己在安定城外不自量力的向邓遐请战,最终自取其辱。

  桓熙也察觉到了杜胄的异样,他当着一众将佐把杜胄招呼到身旁,拍着他的肩膀,笑道:

  “莫非杜将军依然为安定之事耿耿于怀?

  “要知道,应远(邓遐)在襄阳时,曾下水斩杀为害一方的恶蛟。

  “而破胡(邓羌)能与应远打成平手,你败在他的手上,为何还要觉得耻辱?”

  杜胄闻言,这才彻底消除了心里的芥蒂。

  毕竟邓羌手下留情,没有伤他的性命,杜胄内心还是感激邓羌的。

  邓羌同样感激的看向桓熙,他献城投降桓熙以来,桓熙就将他纳入了亲信将佐之列。

  目前,能够算得上桓熙亲信将佐的人不多,王猛、权翼、朱序、邓遐、桓伊、沈劲、邓羌等七人,以及一位名叫郗超的编外人员。

  自从有了王猛辅佐,桓熙几乎都将郗超忘到了脑后,若非郗超时常与他写信,说起南方发生的大事,这位曾经的桓熙麾下第一亲信,都快要在桓熙心中查无此人了。

  当然,在给郗超的回信中,桓熙还是会时不时的吐露对他的思念之请。

  王擢、杨初得知桓熙兵出陇山,占据清水,连忙由天水郡治上县东出,其中王擢率兵三万,杨初率兵四千,共计三万四千人,屯驻于略阳县。

  略阳县位于略阳川水与渭河的交汇处,略阳川水又称清水河,发源于清水县陇山。

  王擢、杨初移师略阳,也是为了防备桓熙沿河谷南下。

  而桓熙也正有意与二人在略阳打一场会战。

  按理来说,桓熙完全可以授意朱序在与仇池的边境上驻军,逼迫杨初回援。

  但好不容易引蛇出洞,哪有将人吓跑的道理。

  陇南属于山地,仇池之所以能够存系到现在,也与地势易守难攻有关。

  桓熙既然有意全取关陇,自然不会放过盘踞陇南的仇池国,与其让杨初退回去,依山而守,自己带着将士攻山,倒不如在略阳摧毁仇池的有生力量。

  晋军并未在清水停留,第二天便沿着河谷南下。

  正当陇右大战即将打响的时候,王擢求援的使者这才带着桓熙的檄文,来到凉州。

  “竖子安敢欺我!”

  张重华将抄写有桓熙檄文的纸张撕得粉碎。

  胸口起伏不定,盛怒难消。

  王擢的使者趁热打铁,请求张重华出兵救援。

  且不说桓熙的这篇檄文激怒了张重华,就算没有这道檄文,王擢已经归附自己,张重华焉能见死不救。

  但究竟该以何人为将,张重华陷入了犹疑之中。

  若是换了以前,那也不用多想,直接拜谢艾为将,相信他必能如之前一般,不负自己的期望。

  可如今二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谢艾都被打发去了酒泉,镇守西陲。

  姑臧城中,也流传着谢艾因此心怀怨恨的流言,这当然是出自王猛的手笔。

  用间也是军事手段之一,否则《孙子兵法》也不会有《用间篇》的存在。

  倒不是桓熙、王猛畏惧谢艾,而是明知道谢艾是当世名将,而他与张重华之间又起了嫌隙,桓熙、王猛自当多加利用,以使前凉舍弃谢艾,改用他人。

  张重华自然也听说过那些流言,难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他自觉如果自己是谢艾,在立下这么多的功劳后,却遭受如此对待,必然会心生怨恨。

  因而,对于是否以谢艾为将,张重华实在难以决断。

  只是桓熙出兵秦州,太过紧要,群臣纷纷请求张重华重新起用谢艾。

  正当张重华架不住群臣相请之时,他的庶出兄长,长宁侯张祚冷笑道:

  “莫非凉州无人,就离不得谢艾不成,长此以往,只怕凉州军民只知有谢艾,而不知有大王。”

  王猛不曾派人收买张祚,但并不妨碍张祚出言阻止谢艾再度为将。

  张重华大惊失色,俗话说,功高震主,谢艾目前就是这样的情况,哪怕他什么都没做,落在张重华的眼里,都是不容忽视的威胁。

  第一章带到,邓羌的表字没有记载,破胡是根据名字所杜撰

第62章 引蛇出洞()

  第62章 引蛇出洞(3000)

  “我意已决,此战,孤将领军亲征,驰援秦州,敢谏者斩!”

  张重华斩钉截铁道。

  此前劝说他,请以谢艾为将的前凉大臣们无不变色,但众人也不敢冒死直谏,只得偃旗息鼓。

  实际上,早在麻秋第三次进攻前凉之时,张重华面对十三万赵军,就已经想要亲征,是谢艾与时任别驾从事的索遐力劝,才让张重华改变心意,选择坐镇后方。

  今日受到张祚的挑拨,谢艾又不在武威,哪怕是索遐,也不能再使张重华回心转意。

  然而,无论是以何人为将,前凉与略阳战场相距甚远,除非桓熙与王擢、杨初陷入僵持,否则,必定是赶不上这场大战的。

  王擢也正是打算据城而守,等待前凉援军抵达。

  起初他与杨初还计划在河谷设伏,但桓熙一路上走得极为小心,先锋大将也由勇猛但急躁的邓遐变为了同样骁勇善战,行事却更为沉稳的邓羌。

  每过一地,必以斥候仔细搜寻,方能通过,如此,晋军每日行军不过四十里。

  可尽管如此,自清水县南下,160里的河谷,晋军也仅仅走了四天,即兵临略阳城下。

  略阳城池并不高耸,但足以让防守方占据优势,桓熙在邓遐的护卫下,骑马绕城一周,属实没有发现防御薄弱之处。

  王、杨联军总计三万四千人,这么多的兵力,防守一座县城,可谓绰绰有余。

  桓熙回到军营之中,召开军议,问计于诸将。

  邓遐率先提议道:

  “主公,还请拨付末将三千骑兵,末将绕开略阳,直取天水,城中守军得知天水失陷,必然军心大乱。”

  话音刚落,邓羌便出言反对:

  “不可!敌众我寡,若再行分兵之策,岂不是要将主公置身于险境!”

  邓遐恼怒地看向邓羌,呛声道:

  “那你又有什么妙计!”

  不成想,邓羌还真有想法,他看向桓熙,献策道:

  “主公,末将以为,分兵可以,但不能直取天水,应该佯装西进。

  “王擢见我城外兵少,必然出城来战,主公可使骑兵回援,前后夹击。

  “主公若是信得过末将,请留末将看守略阳,待王擢出城,主公再引骑卒回身而战。”

  桓熙朗声笑道:

  “破胡爱我,因而甘愿以身为饵,但若想诱使王擢出城,非得桓某亲自坐镇略阳不可。”

  显然,桓熙认可了邓羌佯攻天水,诱敌而出的想法。

  但麾下将佐纷纷劝说桓熙,希望他不要以身犯险。

  桓熙正色道:

  “纵使骑兵西进,我身边尚有精锐步卒一万五千人,何险之有。

  “此事无需再议!”

  桓熙之所以坚持留在略阳,是因为只有他在,才能稳定军心。

  邓遐是战将,并非帅才。

  邓羌有帅才,却是降将,除了献出安定以外,寸功未立,威望不足以驱使三军奋战。

  办法已经有了,又该如何让王擢上当受骗,认为晋军真的是要袭取天水。

  若是派遣骑兵从王擢的眼皮子底下绕行,对方必然生疑,不一定会上当。

首节上一节4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