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42节

  沈劲最先踏上浮桥,带着一千部曲,在桓熙等人的注视下,经由三座浮桥,向对岸杀去。

  将士们在沈劲的激励下,无不奋勇争先,很快就将对岸的守军杀溃。

  眼见部曲杀红了眼,自己的队形已经散乱,不少人甚至还想要继续追杀溃兵,满身血污的沈劲喊道:

  “背河结阵!不得追击!”

  部曲们听见呼喊声,纷纷止住了脚步,背河结成阵型,保卫三座浮桥,等候晋军主力过河。

  不多时,桓熙麾下八千将士有序来到河东。

  他本想让沈劲的部众稍作休息,沈劲却主动请缨道:

  “我军新胜,士气正旺,而溃兵逃入蒲坂,城中必然人心动摇,末将请为主公夺取此城!”

  桓熙看着他浑身浴血的模样,不由感叹道:

  “世坚还是要爱护身体,将来有的是大战需要世坚出力,又何愁没有机会立下功勋。

  “我既以上表朝廷,必能使吴兴沈氏洗刷耻辱,你无需这般心急。”

  沈劲大受感动,但他坚持道:

  “末将精力未竭,仍有余勇,主公为何不用!莫非是认为末将不能为主公攻城拔寨!”

  桓熙拗不过他,只得叮嘱沈劲小心行事。

  沈劲兴冲冲的带着部曲杀奔蒲坂。

  蒲坂守军听说晋人北伐,占据关中,如今已经渡过了黄河,早已是人心大乱,城中汉人听得这一消息,奋起争夺城池,恰逢沈劲率部杀来,里应外合之下,晋军成功夺占蒲坂。

  桓熙在后方得到捷报,随即下令加快行军速度,赶在天黑之前,进入了这座由河东入关的桥头堡。

  当夜,桓熙在蒲坂为沈劲摆酒庆功,就在诸将以为桓熙将会止步于蒲坂的时候,翌日,桓熙继续率众东出。

  权翼以为他是被接连不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匆匆下马,拽住了桓熙坐骑的缰绳,苦谏道:

  “主公,此前西征成汉、北伐关中,能以一万精兵成事,已属万幸。

  “再一再二,岂能再三,若是孤军深入,必为羯赵重兵所围剿。

  “主公尚且知道劝说沈将军爱惜身体,如今又怎能立于危墙之下,还请主公就此止步,回师蒲坂。”

  桓熙无奈摇头,他又没疯,怎么可能在关中未稳的情况下谋取河东,桓熙指着前方的汾南高垣(今山西运城稷山县以西),说道:

  “我渡河东出,并非是为了夺取蒲坂,更是要经营此地。”

  汾南高垣濒临汾河,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突兀,险峻天成。

  眼见三面绝壁环绕,只有南侧一条道路通行,诸将无不感慨于地势之险。

  桓熙置身于汾南高垣,环顾四周,与众将说道:

  “若能在此修筑一城,倚仗地势,阻绝道路,敌军纵有千军万马来犯,亦可保蒲坂无虞。”

  众人无不深以为然,在他们的脑海中,甚至已经构想出一座坚城坐落在汾南高垣,而使关东兵马望城兴叹的一幕。

  桓熙看向沈劲,说道:

  “我欲留世坚在此安设营寨,守卫高垣,待民夫抵达,为我监造城池。

  “念及世坚兵少,我愿再分三千将士,世坚可有把握为我阻敌于国门之外。”

  沈劲见地势凶险,纵使敌军来势汹汹,可只有南侧能够通行,也摆不开阵仗,有三四千兵马足以守卫营寨,他朗声应道:

  “末将必为主公建起一座坚城,以保关中安宁!”

  桓熙大慰,当然,建城的图纸还得交由专业人员去设计。

  沈劲又请示道:

  “既然要在此地筑城,还请主公为城池赐名。”

  桓熙心中早有定数,在南北朝末年,汾南高垣曾立起一座坚城,名为玉壁,桓熙自然是打算以玉壁为名,讨个彩头。

  但他并没有急于道出自己的想法,而是想看一看麾下将佐们能有什么好提议。

  众人苦思冥想之际,却听权翼沉吟道:

  “主公修筑此城,是为深壁高垒,拱卫王业,不如将其命名为高王城如何。”

  诸将闻言,无不交口称赞。

  桓熙微微颔首,内心却惊诧不已:

  好啊!你这厮生得浓眉大眼,居然也会是高王的黑粉!

  转念一想,又发觉不对,高王还没出生,权翼又怎能知道玉壁战神的鼎鼎大名。

  如果不是权翼道出‘深壁高垒,拱卫王业’这八个字,而非单纯是在玩梗,桓熙真要把他当作穿越者。

  实际上,这八个字也完美的贴合了桓熙的设想,确实是要比玉壁更为合适。

  桓熙压下心中的狐疑,拍板道:

  “既然如此,将来城池落成,便取名为高王城!”

  当天夜里,桓熙将权翼唤来帅帐,与他彻夜长谈,纵论天下局势之余,趁机旁敲侧击,听得权翼不明所以。

  桓熙终于确定,这一切只是巧合,所谓高王城,不过是权翼灵光乍现而已。

  翌日,桓熙分给沈劲三千将士,留他严守营寨,随即率众班师,不再留恋河东之地。

  另一方向,奉命攻取武关的邓遐也没有辜负他在后世的盛名,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取蓝田、关、上洛等地,尽取商於,夺占武关。

  相较于顺风顺水的桓熙,坐镇淮南的征讨大都督褚裒却遭受重创。

  朝廷下诏,不许桓温出兵中原,却以褚裒统率三万大军北伐。

  当消息传到河北,汉民们无不欢欣鼓舞,扶老携幼,渡河南下投奔王师之人,竟有多达二十万。

  然而,当这些汉人来到河南的时候,褚裒的北伐大军已经被后赵李农所击败,狼狈退回广陵(今江苏扬州)。

  东晋西中郎将陈逵闻听前线战败,连夜焚毁囤积在寿春的辎重,弃城而逃。

  汉民不知真相,渡河前来投奔,可王师已经退走,他们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后赵也注意到了这股南下的流民,派遣军队截杀,二十万汉人百姓死伤殆尽,至死也不曾盼见王师。

第53章 朝廷反应

  广陵,征讨大都督府。

  褚裒北伐失败,虽说难以释怀,却也明白胜负不过是兵家常事,正欲重整旗鼓,以图将来雪耻。

  然而,二十万汉人迎接王师,最终死伤殆尽的消息传来广陵,彻彻底底击垮了他。

  “天啦!大晋列祖列宗!老臣有罪!”

  褚裒跪地嚎哭道:

  “老臣愧对国家,愧对北方二十万百姓!”

  一众僚佐见状,纷纷撇过头去,不忍见到这一幕。

  褚裒历来为官清廉,私德无亏,然而,德行再怎么出众,才干不能配位,必遭殃祸。

  此前蔡谟早有断言,为此,险些遭遇杀身之祸。

  褚裒的悲痛不是装出来的,大哭一场过后,他忧伤愤慨,羞愧自恨,继而一病不起。

  病中,他向朝廷上表请求免去自己的官爵,废黜为庶人。

  与褚裒的请罪奏表一同送达建康的,还有桓熙夺取长安的捷报。

  “大捷!大捷!临贺郡公世子北伐,光复长安!”

  报捷的信使沿街叫喊,唯恐建康百姓不知道这件喜事。

  对于东晋朝廷来说,褚裒的失败固然可怕,但桓熙的成功更让人揪心。

  台城,正殿,气氛很是凝重。

  褚太后脸色苍白地坐在御座上,连日来,褚太后时常被噩梦惊醒。

  在夜里,只要一合上眼睛,她就能想象到二十万无辜百姓,因为父亲北伐失败,而惨遭杀戮的恐怖场景。

  褚太后看了一眼身旁依然懵懂无知的小皇帝,终于打起了精神,她手持父亲请罪辞官的诏书,问向群臣道:

  “征讨大都督(褚裒)兵败于代陂(今山东滕州),向朕上表,请求辞去官职,众卿家以为,此表是否应该应允。”

  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特许参与朝政的殷浩急忙出列道:

  “回禀陛下,代陂之败,过错并非全在征讨大都督,是王龛等人作战不利,怎可让大都督一人承担罪责。

  “还请陛下驳回褚公辞章,下诏将王龛的罪过公之于众。”

  众臣闻言,也纷纷请求褚太后保留褚裒的官职,将罪过加于王龛。

  代陂之战,确实是王龛作战不利,这没什么好说的。

  当时鲁郡有五百余户百姓约定归附东晋,褚裒派遣部将王龛率领三千将士前去接应。

  王龛遭遇李农的两万骑兵,大败被俘。

  然而褚裒坐拥三万大军北伐,仅仅一场三千人的败仗,就将他吓回了广陵。

  代陂战败,固然是王龛的责任,他寡不敌众。

  但北伐失败,二十万流民之死,褚裒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满朝文武并非不明白其中的真相,但王龛已经做了俘虏,而褚裒是太后的父亲,也就只能欺负身为俘虏的王龛不能来到建康自辩清白,于是将罪过统统推到他的头上。

  褚太后当然清楚其中原委,但为了保住父亲的名誉,也不愿父亲一直生活在自责与懊悔之中,她只得顺应众人之请,命大臣代为拟诏,细数王龛之罪,同时又派遣使者往广陵慰问褚裒的病情。

  议过王龛之罪,便是有关桓熙的捷报。

  此前桓熙在出师前的奏表上,曾提过,要克复长安,迎太后还于旧都。

  如今桓熙果真拿下了长安城,可褚太后却不愿意寄人篱下。

  她询问众臣道:

  “若征虏将军(桓熙)奏请迁都,朕又该如何回复?”

  留在建康,符合众臣的利益,他们同样不愿意回去长安,哪怕那是晋国名义上的旧都。

  会稽王司马昱进言道:

  “中宗皇帝(司马睿)建策南渡,兴亡继绝,大晋迁都建康已历五世。

  “如今江东人心安定,冒然迁都,恐伤万民之心,且关中破败,岂可应允,还请陛下回绝。”

  话音刚落,群臣纷纷进谏:

  “恳请陛下罢弃迁都之议。”

  满朝文武大臣,谁也不想离开建康,前往长安看桓氏的眼色过日子。

  褚太后顺水推舟,应下群臣之请,又道:

  “征虏将军上表为将佐请功,还需众卿家与朕一同商议封赏事宜。”

首节上一节42/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