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76节

  见众人喧哗,小吏也急眼了:

  “吵什么吵!关西的粮食如今还没有运来,梁公能拿出军粮给你们一口吃的,你们就该感恩戴德。

  “怎地!还嫌米放少了!是不是要给你们做成敢干饭,将你们喂饱了,让前线的将士饿肚子!”

  粥厂瞬间安静下来,大家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正如那小吏所言,关西的粮食还没运来,桓熙能够分出宝贵的军粮,实属不易。

  跟着人群嚷嚷的牛阿九也闭上了嘴,他相信解县的官吏是不敢从中捞油水的,人尽皆知,梁公最恨利用赈灾来捞钱的人。

  这些粮食,可以说都是从前线将士的牙缝里抠出来的,谁要是敢在这里面上下其手,只怕是要被灭了满门。

  排了好一会儿的队,总算轮到了牛阿九,此前他跟着嚷嚷,其实并没有看清楚锅里面到底放了多少米,多少粥。

  如今到了眼前,他注视着这口大铁锅,只见这里面的粥水甚至称得上一句清澈。

  别说在粥里立筷子,只怕捞都捞不到几粒米。

  “这这早晚有一天,我们都得被饿死。”

  看着碗里清澈的粥水,牛阿九瞠目结舌。

  小吏听到了他的话,哼道:

  “再过几日就有一批粮食从弘农运来,且放心好了,撑过这几日,总之,梁公不会让你们饿死。”

  牛阿九还想说些什么,后面排队的人已经在催促他,让他既然领了粥就快点走开。

  解县的这一幕,也发生在了河东郡的各个地方,桓熙施粥赈灾的标准一降再降。

  当初赵俱在凉州赈灾的时候,桓熙还让他在铁锅里插筷子,筷子浮起来就得杀了放粥的官吏。

  现在如果继续采用这样的标准,只怕梁国控制区的河东郡官吏,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被砍了脑袋。

  安邑盐池西端,梁军大营。

  帅帐内,权翼正向桓熙汇报施粥的情况。

  实际上,桓熙虽然缺粮,但也没有到这般地步,他之所以如此作为,就是希望通过米粥的稠稀,误导慕容恪,让对方认为自己军中接近断粮。

  桓熙相信,慕容恪也在关注着他的赈灾行动。

  而在不久之后将有一批粮食从弘农运来,也绝非秘闻,桓熙就常常把此事挂在嘴边,安抚人心。

  况且,桓熙从弘农征调粮草,这么大的阵仗,肯定也瞒不过慕容恪。

  试想,慕容恪误以为梁军即将断粮,而在不久之后,就将有一批粮食运来,慕容恪又会怎么做。

  这也是为何桓熙会对权翼说,让他主持赈济灾民,也是计划的关键一环。

  赈济灾民是真的,借此迷惑慕容恪,让他误判桓熙营中的粮草数量,也是真的。

  权翼做完汇报,向桓熙献策道:

  “梁公,何不遣使前往燕营,为慕容恪送去一车酒肉,让他误以为我军此举是在欲盖弥彰,下官料想,经此一事,慕容恪必然深信不疑,以为我军即将断粮。”

  桓熙闻言,颇为意动,可思索再三,他略带遗憾地摇头道:

  “过犹不及,面对慕容恪这样的智者,做得多了,反倒引起他的警觉。”

  安邑盐池东端,燕军大营。

  “梁军即将断粮,只需要我们劫了桓熙的那批粮食,梁军无以为继,必然溃败!”

  李威难得的来到了慕容恪的帅帐,他朝着绘声绘色的说道,仿佛已经看到了桓熙落荒而逃的模样。

  然而,慕容恪却皱着眉头,他沉吟道:

  “其中或许有诈,不可轻信。

  “况且,这批粮食如此重要,桓熙又怎能没有防备。”

  他毕竟是客军,受到侵害的不是燕国的利益,如今燕军大部分的军粮,都还是由虞国提供,慕容恪当然沉得住气。

  可李威不同,他正色道:

  “我等错过这次机会,坐视桓熙补充粮草,他必会继续坚守营寨,与我们一直僵持下去,直到一方因为支撑不下去而退兵。

  “如此,我军难有胜算。”

  说是难有胜算,实际上虞国与梁国拼消耗,拼国力,可以说是必败无疑。

  李威深吸一口气,仿佛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决定,他注视着慕容恪,沉声道:

  “太原王,你若不愿出兵,我自为之!”

  慕容恪闻言,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毫不怀疑李威的决心,但直觉告诉他,这很可能是桓熙布下的陷阱。

  想要制止李威,慕容恪张开嘴,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因为他无论说什么,都很难劝得住李威。

  说到底,李威是虞国的大臣,而慕容恪是燕国的藩王,如今受损的是虞国的利益,所以慕容恪能够冷眼旁观,但李威已经拖不下去了,想要冒险一搏。

  最终,慕容恪还是没有答应与李威一同出兵劫粮,倘若李威真的独自出兵,慕容恪还是会做好准备接应李威,或者说,利用李威钓鱼,打上一场反伏击。

  李威走后,慕容臧摇头道:

  “看样子,李威这次是真的急红眼了。”

  慕容恪的眉头早已舒展开来,他不见喜怒的说道:

  “联军空有十二万步骑,却与桓熙僵持在了这里,每天的耗用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想必李威也是受到了晋阳的压力。”

  李威确实感受到了来自晋阳的压力,这份压力不是来自于苻坚,苻坚今天才刚回的晋阳,而是苻坚的母亲,苟太后。

  大部分的妇人当家,就是喜欢精打细算,眼见安邑战场进入了僵持阶段,每拖一天,虞国的财政窟窿也就越大,苟太后又如何能够安坐。

  也就李威是她的入幕之宾,要是换了别人,只怕早就被换将了。

  李威回到自己的帅帐,便与被他带回来的吕婆楼一起商量着如何能够劫粮。

  吕婆楼当然也明白其中的风险,可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对李威表示了支持。

  冒险一搏,固然有失败的可能,但总好过什么都不做,坐视桓熙得到补给,安邑战场彻底陷入双方国力的比拼,那么,最先退兵的,只可能是虞国。

  除非慕容能够不惜血本的施以援手,援助虞国大量的钱粮。

  然而,这终究只不过是吕婆楼的痴心妄想罢了。

第351章 前后不一

  晋阳就在眼前,苻坚恍如隔世。

  他是通过发动宫变,最终成为了虞国的君主,虽说是苻生自取灭亡,但终究得位不正。

  原本趁着桓熙南下奔丧的机会,苻坚想要以一场胜利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想当初,十万步骑西征,进攻河套,是何等的豪气干云,如今却灰头土脸的退了回来,苻坚内心难免有些沮丧。

  他看向身旁的薛赞,叹息道:

  “朕御驾亲征,却徒劳无功,实在不知应该怎样面对朝中的公卿大臣。”

  薛赞出言安慰道:

  “陛下班师,是因为桓熙犯我疆界,而建宁公(李威)无力驱逐贼寇,这才主动放弃了河套,回援河东,又怎能说是失败。”

  苻坚闻言,虽然为之脸红,但也接受了这种说法。

  他必须维护自己的权威,因此,只能拿李威出来当挡箭牌。

  “走吧,别让公卿们在城门外等候太久。”

  苻坚说着,催动坐骑,四万将士随他向着前方的晋阳北门进发。

  虞国的大臣中,有眼色的绝不止是薛赞,前来迎驾的大臣们,没有一人提起苻坚在北线的失败,反而纷纷表示庆幸,认为是苻坚回援及时,定能在南下之后,将梁军驱逐出境。

  苻坚与群臣寒暄后,直奔宫城,拜谒他的母亲苟太后。

  苟太后年过四旬,仍是风韵犹存的模样。

  “坚头,一路奔波,着实辛苦了。”

  苟太后抚着苻坚的脸,说道:

  “只恨建宁公畏敌如虎,不敢与梁军交战,需得劳你千里回援。”

  对于绝大部分的女人来说,情郎哪有儿子重要。

  至于开北魏汉化风潮的冯太后毒杀献文帝,那也是因为他们母子争权,而非是献文帝执意诛杀冯太后的男宠李奕。

  况且,在北魏子贵母死的制度下,冯太后只是献文帝的嫡母,而非生母。

  苟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儿子,当然要将退兵的责任推给李威。

  实际上,苻坚对李威的表现很满意,他根本没有寄希望于李威能够逼退梁军,只要前线不出现大败,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毕竟李威虽然颇具才能,但哪是桓熙的对手。

  他麾下将士虽多,可都是些二线部队,在苻坚自己率领精锐败于谢艾、邓遐之手的情况下,要求李威以乌合之众击败桓熙,实在是强人所难。

  “母后切勿责怪建宁公,桓熙狡诈多智,建宁公是应该谨慎用兵。”

  苻坚替李威说话,这让苟太后心中稍感慰藉,其实她也担心苻坚因为自己与李威的私情,而导致母子二人疏远起来。

  苟太后笑道:

  “坚头无需担心,我已下诏,让建宁公主动出击,想必不久之后,当有捷报。”

  苻坚原本并不担心,河东郡的局势已经进入了僵持阶段,一时半会,只怕分不出胜负,他完全赶得上那场大战。

  可如今听苟太后这般说,苻坚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母亲!糊涂呀!”

  苻坚跺着脚,说道:

  “急则生乱,母亲如今催促建宁公用兵,情急之下,桓熙一旦施展诡计诱敌,建宁公必定中其埋伏,前线大军危矣!”

  苟太后一介妇人,当然不懂军事,但她也有自己的道理,只见苟太后板起了脸,训斥道:

  “坚头!你是在训斥我吗!”

  苻坚一怔,自知失言,赶忙向母亲赔罪。

  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自然也推崇孝道,就连母亲与亡父的结拜兄弟有染,苻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不是一时情急,他又怎会当面顶撞母亲。

  苟太后并未就此消气,她抱怨道:

  “你自在外领兵,将国事全都压在了我一个妇人身上,你可知道,河东郡的那场战事,拖延至今,花销了多少钱粮!”

  苻坚哑口无言,只得再度赔罪。

  苟太后当然知道苻坚是无心之失,她也并未紧抓着错处不放,只道:

  “既然你都回来了,今后这国事,你自为之,免得又怪我一个妇人见识短浅。”

  说罢,便让苻坚退下。

  苻坚再拜,走出苟太后的寝宫,他急忙唤来亲信,吩咐道:

  “你速往安邑,告知建宁公,不可轻举妄动,待我南下,总有法子将桓熙逼出营寨。”

首节上一节276/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