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干所言甚是。”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八月十二,中秋前夕,临近桓熙在姑臧会盟河西各部的日子,梁军也终于在王猛、邓羌的带领下,来到了新城县。
桓温站在城楼上,眺望着城外队列齐整森严的梁国三万战兵,对身侧的郝隆说道:
“观其军阵,井然有序,军士进而不乱,可见王猛带来的都是精锐呀!”
郝隆对此深感赞同,他道:
“凉州叛乱,声势浩大,世子仅率万余骑兵西征,却为楚公留下三万精兵,隆窃以为,世子孝心可嘉,足为表率。”
郝隆是桓温的幕僚,因为门第不高,虽有博学之名,起初却不受桓温的重视,被桓温安排在护南蛮校尉府,担任参军一职。
某次宴会,桓温让众人饮酒赋诗,如诗不成,则罚酒三杯。
郝隆以蛮语作诗,引得桓温疑惑,郝隆趁机抒发自己的不满:我千里迢迢前来投奔你,却只能做一个南蛮参军,为什么不能以蛮语作诗。
桓温由此对郝隆另眼相看,在考察过他的才能之后,将郝隆调入了大司马府,虽说还是担任参军,但大司马的参军与护南蛮校尉府的参军又怎可同日而语。
今日郝隆称赞桓熙为孝子,简直说到了老奴的心坎里。
桓温忍不住笑道:
“都是我家夫人教导有方。”
说着,桓温对众人道:
“诸位,援军远道而来,何不与我出城相迎。”
将佐们纷纷称是,跟随桓温走下城楼。
人群中并没有出现袁宏的身影。
那位此前当众冒犯桓温的记室参军已经被免职,袁宏早早收拾行囊,去了建康谋生。
王猛眼看城门缓缓打开,随即有数十人徒步而出。
为首者姿貌伟岸,王猛心知必是桓温无疑,当即喝令止步,留下邓羌统率将士原地等候,自己则翻身下马,快步迎了上去。
王猛当先问道:
“可是楚公当面?”
桓温颔首抚须道:
“正是老夫。”
确认了来人的身份,王猛上前行礼道:
“下官拜见楚公,有劳楚公远迎,猛不胜感激。”
“景略无需多礼。”
桓温扶起王猛,仔细打量几眼,而后朗声笑道:
“我常听熙儿提起景略,对你赞赏有加,感慨没有你王景略的辅佐,关陇就不会有今日的繁盛。
“老夫久仰景略大名,故而,今日你我虽然只是初见,但又好似旧友重逢。”
王猛闻言,不由心道:楚公与梁公果然是一对亲父子,待人接物,都能使人如沐春风。
“梁公以国士待我,我不过是尽忠职守罢了。
“况且关陇兴盛,皆因梁公广施惠政。
“梁公推功于猛,只不过是谦逊之词,当不得真。”
桓温听他这般说,心中更生好感,随即为王猛引见麾下将佐。
众人见礼过后,王猛随桓温入城,而梁军则由邓羌安排扎营。
接风宴后,桓温提出要与王猛秉烛夜谈,王猛自然也不会拒绝,他正需要一个机会让桓温了解自己的才能,等到上了战场,桓温才会重视他的意见。
当夜,二人彻夜长谈,交谈的话题并不局限于眼下与燕国的战争,从治国理政,到行军作战,王猛的一言一语,都能引起桓温的共鸣,使他大受启发。
今天有事情耽误了,更新晚了,对不起。
下一章在晚上十二点,凌晨还有一章。
第191章 拒为楚臣
漫漫长夜,守在厢房外的婢女也不记得自己究竟添了多少次茶水。
但是二人的谈兴不减,一直没有散场的意思。
桓温感慨道:
“我听说熙儿一直称呼景略为先生,一直以为这只是熙儿笼络下属的手段,对此不以为意。
“今日与君促膝长谈,深感受益匪浅。”
说着,桓温向王猛发出邀请:
“老夫久居江南,不曾见过有像先生一样的人物,很想能与先生朝夕相处。
“先生若是愿意,不妨入楚为臣。”
不知不觉间,桓温也跟着叫上了先生。
由桓熙的幕府转投桓温的幕府,这不叫事二主,因为桓家父子本就是荣辱与共,休戚一体。
然而,面对桓温的盛情相邀,王猛推辞道:
“承蒙楚公厚爱,猛不胜欢喜,但梁公委我以重任,猛又怎可离去。”
桓温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继续劝道:
“先生入楚,老夫亦可委以国政,至于熙儿,先生大可不必在意,老夫自有法子安抚他。”
王猛毫不动心,他摇头道:
“楚公有所不知,梁公将世子托付给我,让我教导世子,王某实在无暇抽身,还请楚公明察。”
听他这般说,桓温终于不再坚持。
毕竟阿满作为嫡长孙,桓温与桓熙辛苦打拼下来的基业,都将交到他的手上。
对于楚国与梁国来说,阿满的教育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事情。
桓熙常年在外征战,确实需要王猛这样的大贤代替他调教阿满。
因此,桓温也明白,与其强迫王猛入楚,倒不如让他留在关中。
“创业艰难,守业同样不易。
“武帝(司马炎)吞吴,终成一统,然而子孙不肖,宗室内乱,以致山河破碎。
“熙儿将阿满托付给先生,此诚明智之举,往后还请先生费心,为我好生教导阿满,不可使他误入歧途。”
桓温说话时,脸色郑重,显然是发自肺腑。
王猛俯首称是,虽说拒绝了桓温的邀请,但王猛对于桓家两代人的信任与赏识,也是感怀在心。
翌日,即八月十三,当王猛离开厢房的时候,天色已经大亮。
楚、梁联军会师之后,并不急于北上,还得在新城县稍作休整,等待从南阳郡运来粮草。
王猛移师新城县,不可能再从潼关调运粮草,好在桓温为了北伐,积累七年,在后方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足以供应梁军所需。
与此同时,司马兴男、谢道韫等人也终于赶在中秋节以前,来到了姑臧。
姑臧城外,桓熙眺望已久。
哪怕各部胡人在抵达姑臧之后,争相向桓熙进献美女,但也不能打消他对家人们的思念。
由于前来会盟的部落太多,桓熙特意派遣邓遐率领五千枪骑前往金城郡迎接,就是担心家人在路途遭遇危险。
城外的京观已经被移除,他可不想吓到自己的妻妾儿女。
正当桓熙盼望的时候,一只苍鹰掠过天空,在他的头顶盘旋着,在尖锐的鹰鸣声中,一支骑兵出现在了桓熙的视野之中。
阿满坐在马车里,趴着窗户,羡慕的看着不远处,骑在马背上的舅父。
他也想骑马,就觉得很威风,可终究因为年纪太小,被祖母阻止。
哪怕是有邓遐抱着阿满,司马兴男也觉得不安全。
毕竟,可不是所有人都像刘盈,刘邦被项羽追杀的时候,刘盈小小年纪,几次被刘邦踹下疾驶的马车,居然没给摔死。
队伍向前,越发靠近城门,阿满从车窗伸出脑袋,也能清楚的望见站在城门外,正被亲卫簇拥着的桓熙,他伸出小手挥舞着喊道:
“阿爷!阿爷!”
司马兴男听阿满这么喊,也赶忙将头探出了另一侧的窗户,果然见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儿子。
桓熙已经留起了短须,看着他如今的模样,司马兴男不胜唏嘘,她记忆中的桓熙,还是当初的稚嫩少年。
马车行至桓熙身前,才停稳,阿满便迫不及待的钻了出来,行礼道:
“阿爷!孩儿向阿爷请安!”
桓熙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上前将阿满抱在怀中:
“我听说是你怂恿了祖母,如何,这一路上可曾玩得尽兴?”
谢道韫早就在家书中与桓熙提起过阿满的聪慧,桓熙自然是高兴的。
古往今来,从不缺少神童,孔融四岁让梨,曹冲五岁称象,杨昭三岁被他祖父杨坚称赞有长者之风。
当然,幼年时的聪慧,还需要良好教育的引导。
正当阿满要回答父亲疑问的时候,司马兴男掀开车帘,反驳道:
“熙儿休得胡言,为娘不远万里前来看望你,又怎是受了阿满的唆使!”
桓熙将阿满放下,对着马车上的司马兴男躬身一礼,而后笑道:
“母亲牵挂孩儿,孩儿又何尝不是朝思暮想,只盼能与母亲相见。”
司马兴男心中高兴,但还是板着脸道:
“真要是日思夜想,何至于数年不曾南下探亲。”
桓熙无奈道:
“北方局势紧张,孩儿实在脱不开身。”
司马兴男也不是真的怨他,毕竟桓熙与妻儿都是聚少离多,又哪来的时间前往荆州拜谒。
“行了,莫要挡着车队进城,令姜就在后面的马车上,你且去寻她,与她在马车上慢慢叙旧。”
桓熙笑着告辞,阿满也要跟去,却被司马兴男给叫了回来:
“他们夫妻久别重逢,跟去凑什么热闹,来,坐回祖母的马车上。”
阿满无奈,只得扁着嘴巴,任由奴仆将他抱了上去,好像受了莫大额委屈,看得司马兴男不由发笑。
桓熙经由谢玄指引,来到谢道韫的马车前。
掀开车帘,果然见到了许久不曾相见的妻子,以及她怀中的香孩儿。
马车缓缓开动,车厢里只剩这对夫妻依偎在一起,至于香孩儿,已经送去让乳娘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