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127节

  桓冲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桓温狠狠瞪他一眼,桓冲只得收起了笑容,一本正经地点头道:

  “兄长所言有理。”

  只是桓温注定不敢去打王猛的主意了,他又想起了谢艾,喃喃自语道:

  “也不知谢艾究竟能否为熙儿所用。”

  桓熙想要收服谢艾,可谓人尽皆知。

  当然了,以谢艾的才能与名声,哪怕是桓温坐在桓熙的位子上,也得想尽办法将他收为己用。

  毕竟像谢艾这样的儒将,本身就是被当下风气所推崇的。

  想一想,战场上,谢艾坐在交椅上,镇定自若的指挥作战,谈笑间,摧枯拉朽,举手投足之间的从容与气度,哪怕是桓温,也得为之倾倒。

  魏晋士人就好这一口,但也不是谁都学得来的。

  桓冲不清楚凉州的局势,因此不敢妄加论断。

  正当桓温不费弓矢,坐收江州,为此得意之际,桓熙也在金城郡做好了西征的准备。

  桓熙自从收服谢艾,入主榆中城后,因为风雪大作,道路难行,而士兵也多有冻伤,不得以只能在金城郡稍作休整。

  当然,桓熙敢于在榆中休整,而不是冒着恶劣天气,不顾伤情,进攻武威,也是对王猛、邓羌、沈劲等人有着绝对的信任。

  以王猛、邓羌、沈劲的才能与忠诚,凭借五千战兵、三千弓骑、以及雍州不下十万的州郡兵,依险固守,必能替自己看顾好关中。

  今时不同往日,当初桓熙攻取秦州,却因为姚襄进攻潼关,不得不急急忙忙回援,为此跑废许多军马。

  那时候关中也才刚刚平定不久,人心未定。

  而现在,正如苻雄所言,关中地险而民附,桓熙所要做的,就是打好凉州之战,莫要错失这一次的机会。

  此时已经接近年底,气候不再像之前那般寒冷,就连风雪也小了许多,将士们的伤情陆续好转。

  桓熙见状,终于在榆中誓师,出兵讨伐张祚。

  进攻武威郡的不仅有桓熙麾下三万步骑,还有谢艾麾下的三千将士。

  桓熙在榆中时,也并非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他在与谢艾亲近关系,同时让谢艾融入自己的亲信圈子的同时,也整编了金城郡五县的守军,从中挑选出三千步骑。

  这些人都是跟随谢艾屡破后赵的精锐,桓熙暂时交由谢艾统领。

  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等大战之后,还是要把他们编为战兵,而不是让他们成为谢艾的部曲。

  下午还有,但是今天的更新可能会少一些,因为今晚跨年有活动,所以没那么多时间码字,少的字数会在之后补上。

第146章 征讨张祚

  桓熙麾下的战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能算是私兵部曲。

  他们只听命于桓熙一人,受桓熙的恩养,至于朝廷,断然征调不动这些人。

  作为关陇地区最大的私兵头子,小桓公在原则上,不鼓励麾下将领各拥部曲私兵,他喜欢掌控一切的感觉。

  实际上,随着桓熙在关陇推行均田制,隐户们纷纷与士族解除依附关系,转而向官府申请授田,登记造册,成为官府治下的民户。

  这一现象,就已经对部曲私兵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南北朝末年的北方之所以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仍然存在大量的私兵部曲,是因为时局动荡,民众不得不抱团,依附于豪杰,保护自己的家人财产。

  而关陇承平数年,究竟是给人当私兵,还是向官府申请分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当然,私兵部曲依旧存在于关陇地区,毕竟除了隐户之外,奴仆也是私兵的重要来源之一。

  只是随着私兵制度遭到均田制的冲击,注定不会再有桓熙当年来到长安,三辅豪杰带着上千上万的部曲前来相迎的盛况。

  目前,关中主要有两支私兵,一支是由沈劲所招募的一千部曲,随他镇守高王城。

  另一支是京兆杜氏的奴仆私兵,也有上千人,与华阴郡的州郡兵一同守卫潼关。

  而其余士族,各家仅能维持数百人,甚至一二百人的规模,难成气候。

  在隐户们离开后,单凭奴仆难以维持大规模的部曲数量,因为家族子弟也得需要奴仆驱使。

  在如今的关陇,一个家族,能有上千奴仆,就已经算不错了。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杜郁一般,能被桓熙委以镇守边关的重任,必须维持一定数量的部曲规模。

  自从谢艾归降桓熙,张祚便提心吊胆,逢着天降大雪,道路难行,好不容易过上一段时间的安生日子,随着气候回暖,桓熙终于还是出兵了。

  由于桓熙在檄文中指责张祚与张重华的母亲、妻子淫乱,因此,张祚如今收敛了许多。

  虽然还是会经常出入凉王宫,与太王太后马氏、王太后裴氏暗行苟且之事,但暂时是不敢去打张重华其余侧室、妹妹以及女儿张玉儿的主意。

  实际上,如果不是还没有坐上凉州之主的位置,必须要哄着马氏,张祚早就想要将马氏一脚踹开。

  一个年过四旬的妇人,张祚与她私通这么久,那点新鲜感、身份上带来的刺激劲,早就消磨得差不多了。

  当然,马氏自然是不知道张祚内心的真实想法,还以为只要什么事情都为情郎着想,他就会念着自己的好。

  随着桓熙出兵,武威郡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

  武威郡为凉州八郡之一,是凉州治所所在,下辖姑臧、宣威、揖次、仓松、显美、骊、番禾七县。

  七座县城都集中分布在武威郡西北部,也就是河西走廊的东端。

  而面积广阔的东南部地区,只有一些戍堡存在。

  桓熙说是西征,但武威郡位于金城郡的北方,自榆中出兵,北上以来,桓熙可谓进展迅速,沿途戍堡,都由谢艾为他劝降。

  说到底,谢艾曾经三次大胜后赵,尤其是在第二战与第三战中,张重华几乎将前凉所有的精兵都交给了谢艾。

  谢艾指挥他们作战,击退强敌,使凉州转危为安,可以想见,他在将士之间积累了多高的威望。

  这也是张祚非得将他除去的原因,留着谢艾在金城郡,张祚睡觉都不安稳。

  桓熙也正是清楚这一点,才会在得到谢艾之后,与人笑称,夺取凉州,并非难事。

  晋军一路长驱直入,很快就抵达了黄羊川。

  黄羊川位于谷水支流古浪水的东南部,群山环峙,中夹平川,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草地,哪怕是到了清朝,黄羊川也依旧是重要的牧马地,与汉阳大草滩、摆羊戎、花海子湃带湖并为河西四大马场。

  当然,如今黄羊川放牧的牲畜都已经被驱赶走了,张祚指望桓熙粮尽退兵,又怎会把牲畜留给他。

  桓熙置身黄羊川,与众将感慨道:

  “凉州产骏马,诚非虚言,黄羊川就有这般辽阔的草场,真不知汉阳大草滩又是怎样的景象。”

  说着,桓熙忍不住唱起了那首匈奴悲歌:

  “失我祁连山,我六畜无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人所伤感的,并非是失去了祁连山与焉支山,而是他们不得不离开位于祁连山与焉支山之间的大草滩。

  众人闻言,也都看向了谢艾。

  能够跟随在桓熙身的,都得是亲信将佐。

  大家都是外地人,这种问题,当然是要谢艾这个本地人来回答。

  谢艾出生在凉州敦煌郡,自小离家闯荡,由敦煌往武威,自然要经过大草滩,他介绍道:

  “汉阳大草滩地域广阔,水草丰美,足以繁衍上百万头牲畜。”

  众将闻言,无不倒吸一口凉气,他们往河套平原走了一趟,也才带回来数万头牲畜。

  当然,谢艾说的是足以繁衍,并不等于汉阳大草滩上就真的有这么多的牲畜。

  但桓熙同样为之神往,毕竟只要能够夺取凉州,在河西走廊的各大草场设置牧场,必能使得六畜兴旺。

  将来出塞作战,无需调运粮草,可以直接学习游牧民族,从河西调来牲畜,驱赶着随军作战。

  桓熙在黄羊川并未停留太久,随即率军越过古浪水,直逼仓松县城。

  此前,得知桓熙北上,张祚分出三千将士,由部将易揣统率,前往仓松县驻守。

  桓熙兵临城下,并没有急于攻城,他在城外扎营,与诸将在帅帐中召开军议,道出自己的想法:

  “兵贵神速,我不愿一城一寨的打过去,希望能够分兵,看住守军。

  “待我轻兵疾进,攻占武威,其余各城当可不战而下!”

  众人闻言,纷纷表示赞同,其中也包括了谢艾。

  实际上,张祚在凉州的根基并不稳固,只要桓熙能够夺下武威城,并不会有太多人会为了张祚负隅顽抗。

  今天只有五千字,少了的五千字我明后天补上,我出门了,希望大家也能有个开心的跨年夜。

第147章 兵临城下

  有道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勤王,既然张祚据城而守,桓熙自当直扑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凉州区),与之一较高下。

  但在确定了分兵围困,主力轻兵疾进的方略之后,应该分出多少兵马,携带多少粮食,也是众人争论的焦点。

  最终由桓熙拍板,分出一万将士,分别看守仓松(今甘肃武威东南)、揖次(今甘肃武威古浪县西北)、扑擐(今甘肃武威古浪县东)、张掖(今甘肃武威凉州区)、鸾鸟(今甘肃武威南)等五座城池。

  此张掖并非如今的张掖郡,而是在后世与姑臧、神鸟(鸾鸟)并称河西三巨头之一的小张掖。

  西汉末年,王莽在各地掀起改名之风,将武威郡更名为张掖郡,并在姑臧县境内又起一座新城,为张掖郡治,也就是如今的武威郡张掖城。

  桓熙以两千将士看守一城,营中多树旗帜,以迷惑城中守军,使其不敢出战。

  当然,张祚也不可能分出太多的将士守卫各城。

  翌日,桓熙自领步骑两万三千人,携带十五日之粮,直驱姑臧。

  正当姑臧之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漠南草原,苻健的使者王攸也寻到一处敕勒部落,暂时歇脚。

  部落酋长热情接待了王攸,询问其来意。

  王攸通过翻译转述道:

  “我奉大虞皇帝之命,将要出使凉州。”

  部落酋长惊讶道:

  “前些日子正好有一支凉州使团经过我们部落,就是要去往大虞。”

  王攸在听过翻译的转述之后,急忙追问酋长是否知道凉州使团此行的目的。

  部落酋长回忆道:

  “据说是铁弗匈奴的大单于正在进攻凉州。”

  王攸听罢,大惊失色。

  铁弗匈奴大单于,可不就是桓熙么。

  果然!什么陇南叛乱,纯属掩人耳目,桓熙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攻取凉州!

  王攸顾不得与部落酋长闲话,请他为自己指明方向,而后匆匆告辞。

  他不再前往凉州,而是先派三名信使,快马加鞭赶回晋阳报信,自己着则带着其他人匆忙前去追赶凉州使团。

  与此同时,晋军经过三日行军,兵临姑臧城下。

  张祚显然没有预料到桓熙会来得这么的快,他还指望沿途各城能够拖延住桓熙北上的脚步。

  当晋军出现在姑臧城外,城中守军稍有慌乱,但还是很快被张祚稳住了局面。

首节上一节127/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