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118节

  因此,哪怕直辕犁在比赛中,耕地的速度胜过了曲辕犁,可北方商人还是欣喜的收下了曲辕犁,将它带回了北方。

  毕竟耕田不能光看快慢,也得考虑综合成本。

  直辕犁需要二牛三夫,曲辕犁只需要一牛一夫,使用曲辕犁代替直辕犁,就能解放一头牛、二个人的劳动力。

  无论是在北方广袤的平原地区,还是南方的丘陵山地,曲辕犁取代直辕犁都是必然现象。

  尤其是南方的丘陵山地,更适合曲辕犁的使用。

  桓温得到曲辕犁,如获至宝,而朝廷方面,也在大力推广。

  毕竟传统的二牛三夫与如今一牛一夫的耕作方式,劳动力成本差得不止一丁半点。

  褚太后很高兴桓熙能为她送上这份寿礼,她亲笔为桓熙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

  桓熙收到后,将之珍藏,他又有了新的书帖临摹。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民间百姓,毕竟他们才是曲辕犁广泛应用之后的直接受益者。

  无论是江南地区,还是关陇地区,都为此对桓熙感恩戴德。

  关陇百姓将曲辕犁称为桓公犁。

  天无二日,他们心里只有一位桓公。

  桓温是谁?真不熟。

  而江南百姓则将曲辕犁称为小桓犁,毕竟桓温在南方也算是小有名气。

  这种称呼,既是与桓温区分,也能突出表现曲辕犁相较于直辕犁,更为小巧的特点。

  荆州,江陵城郊。

  因为气候的关系,南方的春耕要早于北方。

  桓温一手挥舞着手中的鞭子,一手扶持犁把,在田里驱使着耕牛犁地。

  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现自己对农耕的重视,会在春耕前,亲自下地劳作,也就是籍田之礼。

  相传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

  桓温过去也会在春耕时下地,给治下之民起到表率作用,但也只是往地里劳作一天,此后自会有人为他打理。

  毕竟他作为荆、益、宁三州之主,哪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耗在田地里。

  在田间忙碌了一天,回到临贺公府,桓温对司马兴男感慨道:

  “熙儿为我献上的曲辕犁,着实帮了大忙。”

  司马兴男笑道:

  “可不是么,老奴过去耕田,得让景兴(郗超)在前牵牛,彦威(习凿齿)在后扶犁,自己坐于杠上,哪有现在这般方便。”

  桓温听司马兴男提起习凿齿,心中不悦,却又不敢表现出来。

  习凿齿本襄阳人士,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

  桓温出镇荆州,被招入幕府为从事中郎,曾跟随袁乔镇守夏口。

  袁乔在世时,经常在桓温面前夸赞习凿齿,伐蜀之后,习凿齿被桓温召回幕府,顶替当时留守成都的桓熙,担任西曹主薄,对他很是器重,二人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不久,习凿齿又升为别驾,桓温进攻南阳,便是以他为留守。

  但就是这样一位深受桓温器重信任的心腹僚佐,却心怀晋室。

  不久前,桓温特意派遣习凿齿出使建康,习凿齿受到会稽王司马昱的接待。

  回到江陵,桓温询问习凿齿:会稽王其人如何。

  桓温哪会不知道司马昱的能耐,这一问,不过是试探习凿齿罢了,希望他能在面见过司马昱之后,看清楚形势,往后一心一意辅佐自己。

  可习凿齿却不领情,他答道:生平所未见。

  桓温大怒,毕竟能够与郗超一同跟着桓温耕地,可见他对习凿齿的看重。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郗超一样,能够为桓温的篡逆大业尽心竭力。

  却总是有习凿齿这样的人辜负自己,放着大好的前途不要,也得做司马家的忠臣。

  此后,桓温随意找了一个借口,将习凿齿从别驾,贬为户曹参军,从此也疏远了他。

  要是别人在桓温面前提起这个人,他必定是发怒的,但既然是司马兴男,却也只得敢怒不敢言。

  毕竟老奴也习惯了,司马兴男素来口无遮掩。

  只听司马兴男继续道:

  “当初熙儿向你讨要些许百姓,你分走了他一半的军马,足足一万五千匹。

  “如今他为你送上曲辕犁,可曾见他向索要好处。”

  原来司马兴男还没有忘记那回事,一想到桓熙为了抢夺人口,被逼得冒险东出,与人作战,连阿满的满月酒、百日宴都来不及赶上。

  想到儿子为此出生入死,当娘的难免心疼。

  桓温老脸一红,支支吾吾地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只得借口脱身,否则,可得被司马兴男絮叨一阵。

  与此同时,殷浩也正在视察水田。

  为了给北伐筹集粮草,他在淮南开垦水田一千顷,一顷为百亩,千顷即为十万亩。

  之所以这样窘迫,还是桓氏父子害的。

  桓温截留了荆、宁、益三州赋税,桓熙截留了雍、秦、梁三州赋税,朝廷虽然还控制着淮南、扬州、江州、广州等地,但还得养着朝堂公卿。

  由于士族土地兼并,以及户籍政策,实际能够收到的赋税少之又少。

  在南方,存在两种户籍,一种为白籍,是指从北方南迁而来的侨民,因为在登记造册时使用白纸书写,故而称呼为白籍。

  而江南地区的土著百姓,登记造册时使用黄纸书写,又称呼为黄籍。

  白籍侨民起初不承担兵役、徭役,也无需缴纳赋税。

  直到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年至334年),由丞相王导主导了第一次土断,这才取消了白籍侨民的各项优惠。

  但政策具有反复性,难免出现人亡政息的现象,譬如王安石变法。

  在王导死后,白籍侨民再度享受到了兵役、徭役,不必缴纳赋税的优惠政策。

  东晋朝廷只能向黄籍的江南土著收税,又被桓家父子截留了六州的赋税,也就逼得殷浩只能自己开垦水田,供应军粮。

  当初后赵国内大乱,褚裒以三万步骑北伐,不是朝廷仅有三万大军,实在是供应不起更大的规模了。

  殷浩看着田里的农人轻松操作曲辕犁,哪怕他与桓温、桓熙父子关系不佳,也不由赞叹道:

  “桓伯道虽然(桓熙)行为悖逆,但总算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远胜其父。”

  好不容易夸上桓熙一句,还得捎带踩上桓温一脚,谁又能想到,在年少时,殷浩也曾与桓温为友,二人齐名于江左。

  姚襄很重视农业生产,曲辕犁在淮南、江南地区的广泛应用,自然也逃不过他的眼睛,通过在江南任官为质的五个弟弟,姚襄想方设法弄来了几个成品,亲自试用过后,立即组织匠人拆卸仿制。

  自关陇以外,姚襄率先将曲辕犁带到了北方地区。

  他指着田间一架正在被使用的曲辕犁,对其弟姚苌感慨道:

  “我听说桓熙在关陇设置机巧院,大聚技艺精湛的匠人,这曲辕犁,就是机巧院的产物。

  “如今以曲辕犁耕田,能省多少人力畜力。

  “我欲效仿,以求能工巧匠为我制造出更多类似曲辕犁的器物,景茂以为如何?”

  姚苌却嗤之以鼻:

  “兄长,桓熙劳心费力,制作出这曲辕犁,可到头来,不还是被人坐享其成,轻易仿制。

  “如今徐州危机四伏,兄长应该招兵买马,充实武备,而不是拿钱去养着那些匠人。”

  姚襄闻言,微微颔首,也觉得姚苌所言不无道理,于是不再坚持。

  当然,曲辕犁在各地普及之后,桓熙并非没有收获。

  民间称此犁为桓公犁、小桓犁,就是最好的证明。

  下一章在晚上十二点前

第138章 兰亭雅会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之初。

  古人有上巳修禊的习俗,也就是在三月的第一个上巳日,临水洗濯,去除不祥。

  今年的上巳日,在三月初三,各地公署都已闭门休假。

  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宾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所谓内史,职责与太守相当。

  司马昱受封会稽王,会稽郡为其封国,因此当地主官不称太守,而称内史。

  参与这场盛会的有名士谢安、其弟谢万、郗超的叔父郗昙、前荆州刺史庾冰之子庾蕴、庾友、右军长史孙绰、行参军徐丰之、前馀姚令孙统等等,以及王羲之的子侄后辈,连带王羲之,共计四十二人。

  当然,女眷、随从,不在四十二人名单之中。

  如今的晋室,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别看北方大乱,形势一片大好,但桓家父子毫不遮掩的野心,使得江东有识之士,无不为此焦虑不安。

  尤其是担负北伐重任的殷浩,固执己见,不纳忠言,更是让人忧心忡忡。

  此前,尚书左丞孔严就曾劝说殷浩:

  ‘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

  希望殷浩不要太过倚重那些胡人,但是殷浩不能听从。

  毕竟姚襄在他的北伐计划里,将会担任重要角色,怎可少了姚襄的帮助。

  会稽,山阴,兰亭。

  王羲之与众宾客道:

  “今日高朋满座,佳期难得,诸君不妨忘却庙堂之忧,纵情于山水之乐。”

  别看王羲之与桓温关系友善,也主张殷浩与桓温缓和关系,但真要论到心底的倾向,自然是希望桓温能够扶保晋室,莫要行逆臣之事。

  也正是因为时局艰难,王羲之才会借着上巳修禊的机会,与他们一同排解心中的苦闷。

  宾客闻言,纷纷称善。

  与旁人携带家中女眷出游不同,谢万的妻子留在了家中,并未随行。

  谢万时年三十四岁,与谢安同年生人,并非同母。

  妻子王荃执意留在家中,自然因为是其父与王羲之仇怨颇深。

  王荃是王述之女,出自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有着共同的祖先,秦将王翦。

  王述与王羲之自小齐名,但二人关系素来不睦。

  此前王述担任会稽内史,因为母丧去职,接替他的正是王羲之。

  王羲之曾数次与人提起,要去吊唁王述的母亲,却始终没有成行。

首节上一节118/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