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116节

  也许殷浩见姚襄三番两次险些因为自己而遭受杀身之祸,却并未叛晋,真的以为对方是个好脾气。

  但却忘了,姚襄被时人称赞为孙策再世,小霸王又哪是软柿子,可以任由他殷浩拿捏。

  就在殷浩上表在长江以西的淮南地区开垦水田一千顷,作为军粮储备,准备在明年秋收之后,进攻段部鲜卑之时,姚襄也在徐州励精图治。

  姚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羌人、单纯的武夫。

  实际上,他的汉化程度相当高,不仅精于军事,而且好学博通,雅善谈论,哪怕是在江南地区,也享有盛名。

  除此之外,姚襄善于笼络人心,原时空中,姚襄历经数次败仗,但曾经追随过他的胡汉百姓,只要听说他的去处,必定扶老携幼前去投奔。

  甚至桓温击败姚襄,都有五千余汉人百姓抛弃妻子,一心追随姚襄而走,史载:温军所得士女,莫不北望挥涕。

  而在姚襄有了落脚之地后,百姓自发前往追随的,又有四千余户。

  当然,姚襄之所以这么得人心,还在于他重视生产,能在这个乱世,给到民众一片安宁乐土。

  这也是关陇百姓为何能够这般拥护桓熙的原因。

  经历过后赵的仁政,谁能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他们就念着谁的好,不离不弃。

  姚襄如今在淮北招抚流民,恢复生产。

  与此同时,冉魏虽然灭亡,慕容氏得到了邺城所在的魏郡与襄国郡,但这些地区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要想恢复元气,非得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时间。

  而河北也并没有因为冉魏亡国,就此统一。

  在冀州,仍有乐陵朱秃、平原杜能、清河丁娆、阳平孙元等人各自拥兵,分据城邑。

  只不过此时慕容已经在筹备称帝,无暇去理睬他们。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十一月,在伪造了大量的祥瑞之后,燕王慕容在中山称帝,建国号为燕,建年号为元玺。

  劝进之人,进位三级,参与南征的将士,各有赏赐,而阵亡将士,加赠二等,免除子孙赋税。

  又立燕王妃可足浑氏为皇后,嫡长子慕容晔为太子。

  消息传扬开来,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惊异,毕竟慕容恪捣鼓那些所谓的祥瑞,也有了一段时间。

  殷浩安心在淮南筹划北伐,此时已经进驻寿春,只等明年秋收之后,就将统率东晋七万大军与姚襄的六万步骑,北伐青州。

  桓温知道此事,颇感忧虑,他不忍殷浩败坏国事,有心提醒,但转念一想,如果劝阻了殷浩,自己又如何能够借机发难,反而控制朝廷。

  况且,殷浩几次欲置姚襄于死地,这种事情也不是桓温一个人知道,如今殷浩准备在北伐时重用姚襄,建康城中,肯定不缺有识之士,肯定也曾劝阻他。

  既然那些人都劝不动,桓温开口提醒,殷浩又怎会领情,说不定还以为他是在刻意阻拦自己建功。

  江陵,征西大将军府内。

  桓温对郗超感慨道:

  “褚裒失败,不过损失三千兵马,如今殷浩欲以姚襄为先锋,只恐明年北伐,大军有倾覆之危。”

  郗超却道:

  “自永嘉之乱以来,死者不可计数,也不少殷浩麾下将士。

  “主公若能趁机掌控朝廷,摆脱羁绊,早日兴师北伐,平定中原,才算是上不负社稷,下不负黎庶。”

  桓温听了郗超这番话,心里总算好受许多。

  他又与郗超提起桓熙代拟的节妇吟,桓温摇头道:

  “熙儿以诗相赠,或许是为了拉拢谢艾,可用力过猛,此诗一出,谢艾自当效仿节妇,又怎会背叛张重华。”

  这也是张重华认定谢艾不可能辜负自己的原因之一,毕竟这首诗,被时人传为佳话的同时,也相当于是将谢艾架在火上烤。

  桓熙在诗中,将谢艾比作节妇,谢艾若是背叛张重华,侍奉二主,也将被天下人,以及后人所耻笑。

  郗超宽慰道:

  “世子行事,素来都有分寸,从不无的放矢,想来,此举也有他的用意。”

  桓温无奈道:

  “景兴呀,在你眼中,只怕熙儿做什么都是对的。”

  郗超笑道:

  “因为他是主公的世子。”

  桓温笑骂道:

  “伶牙俐齿。”

  再也没有了此前因为殷浩可能葬送数万大军而产生的惆怅。

  实际上,不仅是桓温,桓熙也因为殷浩的愚蠢,而难以释怀。

  但偏偏不让他经历这场败仗,使其名誉扫地,对方就会一直在建康给他们父子拖后腿,桓熙也只得不管不问,对此漠不关心。

  此时,正值隆冬,各地基本都已经把秋税收齐,雍州各郡的米布基本都送来了长安,而秦、梁二州,按照惯例,也将在冰雪消融之后,经由渭水送来。

  但今时不同往日,秦州的米布,就会留在天水,这是桓熙在离开秦州前,就吩咐过朱序的事情。

  毕竟在秦州囤粮,以征伐凉州,损耗要少于从长安调粮。

  而在今年的秋收之后,桓熙也将新招募的五千战兵尽数派遣到了蒲坂、高王城,以接替驻守高王城的三千战兵。

  沈劲被桓熙传召,也抽空回了一趟长安述职。

  由于沈劲在追随桓熙夺取关中时,立下大功。

  在桓熙的帮助下,吴兴沈氏早已不在刑家之列,宗族子弟已经可以自由出仕。

  沈劲回想自己年轻时,肩负族人的期许,怀揣洗刷耻辱的志向,前往建康闯荡。

  只求闻达于各镇诸侯,却蹉跎到了三十多岁。

  期间受尽白眼,满堂公卿,并无一人肯用他,直到桓熙前往建康,才终于遇得明主,使他能够建立功业。

  沈劲对于桓熙的感激与忠诚,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人。

  桓熙与沈劲在未央宫的一处花园散步。

  沈劲不敢与他并肩,特意落后了半个身位。

  桓熙正色道:

  “世坚,我欲东出,需得先取凉州,倘若出兵河西,只怕难以顾及河东。

  “苻健闻我出兵,必会趁机进攻关中。

  “河套路途遥远,若由西套南下,我早已闻讯班师。

  “潼关更是天下闻名的险隘,我料定,苻健在我离开后,必将先攻高王,再取蒲坂,经由渭北入关。

  “镇守高王城,可谓任务艰巨,我西征的成败,也最终会落在你的肩上。”

  沈劲闻言,深感肩负重任:

  “但凡末将能有一息尚存,绝不使氐人越过高王城一步。”

  桓熙微微颔首,他在雍州河东郡安排了五千战兵,而沈劲又有一千部曲驻守。

  别看桓熙设置的河东郡仅有蒲坂、高王二县,他还往河东郡迁徙不少的民众。

  除了这些将士的家属,蒲坂、高王二县尚有百姓八千户,刨除老弱,随时可以再聚五千州郡兵,仔细想来,足以支持到王猛由长安带去援军。

  毕竟桓熙此前已经重点修缮过了长安往蒲坂的官道,道路平整,哪怕不以牛车、马车赶路,也能加快行军速度。

  当夜,桓熙、王猛、沈劲三人秉烛夜谈,交流的都是守城的心得。

  桓熙、王猛自不必说,而沈劲也绝非泛泛之辈。

  毕竟在原时空中,他就凭着五百士兵,在慕容恪、慕容垂等人的进攻下,坚守了洛阳很长一段时间。

  这也是为何桓熙要以沈劲常年镇守高王城的原因。

  只要高王城不被攻破,蒲坂就不会有危险,否则当年高欢也不必连续两次死磕玉璧,最终留下高王快乐城的美名。

  三人彻夜长谈,各有所得,翌日,沈劲告辞离开,桓熙亲自出城,执手相送。

  期间,二人泪眼相对,离别的话,如鲠在喉,就是道不出口。

  沈劲哽咽道:

  “惟愿主公保重身体,沈劲只恨不能长随左右。”

  桓熙拍拍他的肩膀,对沈劲多有嘱咐。

  二人打开了话头,自然是依依不舍的互诉离情。

  离别之际,沈劲突然请求道:

  “下官之子沈赤黔,年已十四,愿求在主公身边作一亲随,听凭驱使。”

  桓熙没有犹豫,当即点头答应下来。

  沈劲于是转身将沈赤黔唤下马车,叮嘱他道:

  “为父不在长安,你当一心侍奉主公,不得懈怠!”

  沈赤黔赶忙向桓熙向下属礼。

  桓熙将他扶起,认真道:

  “我与世坚情同手足,你是他的儿子,往后如果不是在军府,尽管执子侄之礼,无需拘束。”

  沈赤黔欣喜应下。

  桓熙知道他们父子分别,肯定还有话要说,于是先行离去。

  送走桓熙之后,沈劲敛容道:

  “主公出于爱护,将你视为子侄,你却不可因此放肆,自当奉公守法,恪守本分。

  “如果让为父听说你在长安胆敢作奸犯科,我必请主公严惩,即使主公有心维护,家法亦不留情!”

  沈赤黔正色道:

  “还请父亲放心,孩儿不敢做出有损门楣之事,必当一心事主。”

  沈劲闻言颔首,这才放心离开。

  纵观古今中外,只怕也很少有殷浩、姚襄这样的交情,殷浩几次谋害姚襄不成,居然心大的以为姚襄能够跟他一样,不往心里去。

  明天第一章在下午一点之前。

第136章 永和九年

  瑞雪兆丰年,桓熙看着郊外白茫茫的一片,期待来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今年关陇小旱,好在王猛平时就注重让各地官府组织民众开挖沟渠、引水灌溉,又有耕杷耱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保留土壤水分,对于收成,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当然,旱情也不仅桓熙一家独有,前燕的平州,也就是辽东、辽西等地,旱情远比关陇更为严重。

  冉闵四月被俘,慕容将他押往龙城,准备等攻破邺城之后再将冉闵杀死,但当时邺城守军远要比慕容想象的顽强。

  未免节外生枝,五月,慕容派人往龙城附近的遏陉山斩杀冉闵。

  哪知道,冉闵死后,平州从五月到十二月,整整大半年的时间滴雨未降,蝗虫四起。

首节上一节116/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