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554节

  禄东赞侮辱大唐皇帝的事件爆发之后的两个月,远在吐蕃的松赞干布才得到消息,说是禄东赞侮辱了大唐皇帝,而大唐皇帝让他给一个交代。

  还没等他考虑,另外一个消息接踵而来。

  大唐已经发兵两个月了!

  此时已经快要抵达吐蕃了!

  布达拉宫

  松赞干布一脸茫然的看着大殿中站着的众多臣子,神色无语的说道:“诸位对此事怎么看?”

  一片沉默。

  

  怎么看?

  这还能怎么看。

  且不说禄东赞有没有这个胆子侮辱大唐皇帝,就是说这个事情之后七天你们就说我们没有回应,所以忍不了,要攻伐我们这个事情是不是有点离谱了?

  使者你们扣押了,一个都没有回来。

  你们甚至没有送一封国书过来,而是单纯的在朝堂上讨论了两嘴这个事情。

  我们怎么知道出事了啊!!

  松赞干布看着沉默的众人,无奈的说道:“罢了.大唐或许早就有了准备吧?”

  “那就.打吧。”

  打!

  唐书中对此有所记载。

  “贞观十三年,吐蕃遣使至长安,使者妄言曰:以令尔之公主,上嫁我吐蕃上国之君,否则灭国矣。时君为太祖皇帝其位,闻之大怒。”

  “群臣激愤,欲兴兵。”

  “然太祖皇帝仁德,念吐蕃蛮夷之地,使者无礼或可谅之,令吐蕃国主松赞干布其人辩。”

  “其日良久,吐蕃国主不言。”

  “上长叹之曰:非我不仁,实其为蛮夷也!”

  “是故下诏,以令临安公、卫国公兴兵讨不臣。”

  这只是节选自唐书中的一小段内容,而关于这一场战争的缘由则是足足写了数千字,其中洋洋洒洒的字迹表明这场战争之所以会打起来纯粹是因为吐蕃是蛮夷,侮辱大唐皇帝。

  而大唐皇帝仁德,本来不想跟他们打的,但是吐蕃太嚣张了,所以才“不得已”下令的。

  大唐是仁德的,是善良的,是宽容大量的。

  而吐蕃则是蛮夷、是邪恶的、是咎由自取的。

  至于结果么?

  唐书中则是一笔带过。

  “贞观十五年,战吐蕃,胜之。途遇几小国,不尊上令,讨之。大胜。”

  短短的一行字象征着吐蕃最后的结局。

  而所谓的几个小国么.也的确是不听教化的小国。

  在征讨吐蕃的时候,南方的百越以及孔雀王朝不怎么听话,西域三十六国中仅存的那个小国也不怎么听话,而且更加往西、也就是中亚的一部分国家也不怎么听话,竟然敢帮助吐蕃!

  所以陈临安和李靖也就顺手把他们都给灭了。

  至于证据?

  在吐蕃找到了这些国家的士卒!穿着他们的衣服说他们的话,这怎么就不是证据了???

  至于那些国家最后怎么办?

  大唐皇帝李世民实在是太仁德了,觉着那里的百姓日子过的很苦,备受那些蛮夷的欺凌和压迫,所以大发善心将他们收纳进了大唐的领土版图之中,并且在那边施行唐律、给了他们一部分人大唐的户籍。

  然后在国子监、咸阳学宫、以及诸多其他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择了一批前往教化蛮夷。

  嗯.

  至于大唐的版图扩张了足足一倍,而且那些地方的土地都被以高士廉为首的世家们瓜分了这件事情,大唐皇帝李世民对此表示很迷惑且表示自己并不知情。

  贞观十六年。

  申国公高士廉病重,上书言辞恳切的请求告老还乡,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养老。

  并且在辞职报告中表示,自己已经病体孱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掉,所以希望皇帝陛下能够让自己的儿子们、孙子们也都丁忧照顾他。

  他只想要在生命的尽头能够好好的享受儿孙之乐。

  仁慈的李世民同意了,并且赏赐给了申国公不少钱财。

  贞观十六年,秋。

  回到了家乡不到半年的申国公病危,并且在短短的三日之后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十分哀痛,并且追封了不少的封号。

  高氏为了感激李世民的恩德,所以将自己的家产什么的全都交了出来。

  高士廉的儿子“高慎行”上书说,自己父亲这辈子最想要去西域看一看,所以想要请求皇帝允许他们自己招募一些士卒保护他们,带着申国公的尸身去西域走一走。

  皇帝同意了。

  贞观十七年,噩耗传来。

  高慎行等人在西域遇到了黄沙风暴,所有人死在了黄沙当中。

  贞观十七年,冬。

  中亚

  一个名为“大高”的王朝建立了起来,并向大唐递交了国书,他们的王名为“申俭”。

  PS:昨天写完定时没发出去.痛苦,昨天算我请假吧宝子们。

  这个月好好更新,毕竟收尾阶段了。

第502章 大唐太祖文圣高皇帝 【本卷完】

  贞观三十三年

  长安城

  热闹与繁华是所有人对于这座城池的第一反应,人们的第二反应往往是无奈,因为这座城池实在是太过于庞大了。

  这世上大概只有另外一座宏伟的城池能够与他相提并论了而那座城池闻名远近的并非是热闹、繁华、高贵、与宏伟,那座城池的代名词是“古老”“古朴”。

  官渡城与长安城不同,纵然这两座城池都经历过一定程度的返修,但返修的程度不同也决定了这两座城市所象征着的气息不同。

  官渡城的历代翻修都是在外面扩建,而城池内部则是依旧保持完整所以巨大的官渡城就像是一个洋葱一样,走进去一层发现是一层新的内容,而包括在官渡城最中央的则是那宏伟无比的陈氏府宅。

  就像是长安城最核心的其实是皇帝的皇宫一样,官渡城的最核心便是陈氏的府宅那是巨大无比的地方,但官渡城中的人们却并没有对其有什么不好的想法亦或者羡慕。

  长安城的另外一个代表词则是“高贵”。

  这里有着天下所有的豪商与权贵们,即便是陈氏也是如同其他权贵一样居住在这里,那是陈氏的家主,如今的镇国王、煜子陈煜。

  上一任镇国王以及陈氏家主的生命与他的父亲不同,他的生命相较于陈氏家主的平均寿命来说算是十分短的了,只有区区五十年。

  可即便是这样的五十年,也让那位名为陈若瀚的陈氏家主完成了许多常人甚至一辈子都想不到的事情。

  土地改革、官员制度改革,以及推进咸阳学宫、国子监、以及京都大学等诸多大学的改进与建设。

  如今的长安城内部便有足足八所大学,这八所大学与官渡城中的另外八所大学、以及国子监、咸阳学宫一样并称为国朝十八学,乃是这天下最为顶尖的大学。

  而其余郡县也同样是设立了“大学”,只是相较于官渡与长安城的大学来说,其余的大学多多少少是有点比不上的,即便他们同样十分先进与强大。

  京都大学

  “嘿,你今天怎么来的这么晚?”

  李恪看着面前慢吞吞走着的兄长脸上带着好奇:“父皇是不是又找你过去了?然后是兄长?”

  “真不知道他们两个到底在玩什么把戏。”

  李泰慢吞吞的推了一下自己的眼睛,为自己脸颊上悬挂着的这个水晶片感到兴奋和愉悦:“是啊,他们两个总是觉着其他人都有想法坐上那个位置这其中最被他们怀疑的就是我了。”

  他按着自己的额头:“可是我靠近陈氏的那位公子真的仅仅是因为他的学习真的很好啊,陈氏的年轻一代中,墨学研究最为深刻的、能够指导我的唯有他了。”

  “可是父亲总是觉着我靠近陈工是为了得到陈氏的支持而兄长则是安抚我,让我不要被父皇的怀疑所伤害到,说父皇只是因为当年的事情,所以心里面一直有所怀疑而已。”

  李泰长长的叹了口气,心中满满的都是无奈:“其实我倒是没有什么别的想法,毕竟父亲每次怀疑过我之后都会给我补偿”

  他举了一下自己手中的书籍:“而且随着时间的越来越长,父亲给我的补偿也越来越丰厚了,这一次的补偿是可以提前去京都大学旁听!甚至可以在我通过京都大学考核之后,前往长安研究院去做学徒生!”

  李泰的眼睛中迸发出无尽的光芒。

  要知道,现在的京都大学可不是当年刚刚设立时候的样子了,现在的京都大学汇聚了天底下最为聪明的学子。

  因为印刷术以及其他制造技术的普及,所以大唐的文盲率已经降到了很低了,而科举制则更是最为严格的考试,科举制每年都会举行,而这种考试则是人们可以进入大学的唯一途径。

  是的。

  科举制改革了。

  现在分为每年一次的科举制以及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制。

  每年一次的科举制则是考核人们能够进入“大学”的标准,每年三次的科举制则是人们可以进入到研究院的标准,而每年在大学内部举行的“毕业科举制考核”则是可以进入到朝堂为官的标准。

  考试制度越发的变得严谨,像是最开始那样通过科举制便可以当官的事情已经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就消失了,现在的大唐从原本浪漫的年轻人变成了严谨的中年人。

  当然了,各种大学内部也有一些“特招”学生。

  这些学生都是要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以通过特招急进入大学,也可以通过正常的大学毕业考核进入朝堂为官吏。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如今的科举制十分公平,即便是朝堂官吏、当朝大员、王公贵族的后人都不能够通过作弊的手段进入到大学当中。

  他们顶多能够买通一些“特殊”的特招名额,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到大学当中,算是他们占的一些便宜。

  当然了,这只是他们镀金的办法。

  当初陈氏退后这一步的时候,那些权贵以为陈氏已经变得软弱了,可后来他们才知道,毕业考核的含金量哪怕是通过特招进入大学的,想要入朝为官也只能够参与普通的考核。

  这种考核可是没有作弊的可能。

  所以他们也只能够给自己镀一层名牌大学的金,仅此而已。

  也正是这个规则宣布的时候,那些权贵们才知道自己又一次被陈氏给耍了,但他们却更加不敢说什么了。

  毕竟陈氏的威严在那呢,而且皇帝也表示对陈氏的全部支持,他们还能干什么?

  当年那群敢于反抗陈氏、反抗皇帝的贵族们可已经走了,全部都去到了更远的地方,在皇帝的支持下建立起来了一个个全新的国度比如中亚那个如今最为鼎盛的国度大高。

  人们都知道,那是申国公的家族、甚至是说申国公自己所建立起来的国家。

  当然了,随着大高的建立,中亚的一部分小国也开始变得危险起来,而因为已经将吐蕃纳入了自己的领土当中,所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大唐已经与中亚接壤了。

  那些小国因为被大高打怕了,所以一个个的全都递交了国书,让自己成为了大唐皇朝的一部分,所以如今的长安城、甚至是九州天地都十分热闹,时不时的可以看见一个个金发绿眼睛的外邦人。

  根据皇帝陛下宣布的唐律,这些人是属于大唐的藩属国之地的人,虽然也是属于“唐人”,但却不算标准的唐人,他们所能够享受到的福利是残缺版本的,甚至不如大唐最基础的黔首所能享受到的利益。

首节上一节554/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