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500节

  他们都明白这件事情最后的归宿。

  开皇十八年,春夏。

  大隋太尉独孤信因肺痨不治,病逝于太尉府中。

  御书房

  杨坚按着自己的额头,而麾下的黑衣卫则是已然准备好了今日的重要“信息”。

  他翻阅着面前的奏疏神色微微皱起:“查清楚为何仲长孙有意反叛了么?”

  杨坚心中总有些许不安,他怀疑辽东的形势并没有那么好。

  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仲长孙好好的郡守、封疆大吏不做,反而是想要当一个反贼,但近些时日他在辽东诸郡的走动消息却被黑衣卫探知到了。

  黑衣卫首领半跪在地上,声音中带着些严肃:“陛下,仲长孙之事尚且未曾查明,但他前些日子去见了辽东西郡郡守李世民,二人在府内相谈半刻钟后,仲长孙便离开了。”

  李世民?

  杨坚微微一愣,继而皱眉。

  李世民会背叛自己么?

  他不知道。

  但所有的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唯有提前做好准备,才可以应对一切忽然发生的事情。

  而也正是在此时,一直侍奉在杨坚身边的一位常侍走了过来,神色严肃。

  “陛下,有人手持您当年赐予的“令牌”恳请入宫,来人身上凌乱,自称是辽东西郡郡守李世民手下的人,有重要的事情要面见陛下。”

  李世民?

  杨坚挑眉,有些事情好似就是这么巧。

  方才说起来这位李二郎,这位李二郎的人便到了:“去让他们进来吧。”

  李三、程咬金、秦琼三人跪伏在地上,神色中带着恭敬。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坚微微摆手:“二郎令你们来有何事?”

  “这小子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德行,如今派遣你们找我,定然是有重要的事情。”

  李三这会从怀中拿出一个洗干净了的油布包,而后举过头顶。

  “陛下,公子所言之事,尽在其中,请陛下观看。”

  一旁的常侍连忙接过油布包,检查过后又将一书、一信递给了杨坚。

  杨坚一眼便认出了这本书上四个大字的字迹是张安年所书。

  他放下书,拿起信件仔细看了几眼后,顿时长笑一声,心中郁结更是消散。

  “哈哈哈哈哈好!”

  “二郎立下泼天大功!”

第456章 当年布局

  杨坚拿着信件肆意的大笑出声,周围的常侍们都低着头不敢说话。

  他们已经许久没有见到皇帝这般开心过了。

  而程咬金、秦琼两人神色各异,他们显然不知道自己护送的东西竟然如此重要,反倒是李世民的那位仆从神色没有太大的变化,他显然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等到笑声过去之后,杨坚才看着三人说道:“你们回去告诉二郎,我知道他所说的事情了,也明白他的担忧。”

  他嘴角带着些许温和,显然李世民为他送来的东西让他的心情变好了之后,他愿意给李世民提供一些更好的“态度”以及后路。

  “刘福,拟旨。”

  “加封辽东西郡郡守李世民为“镇北将军”,加为辽东道节度使,总领辽东道一切军事政务大小事宜,兼辽东道黜置使,若辽东之地有变,可便宜行事。”

  刘福神色一变,心中对于这位“李二郎”的评价更高了一些。

  方才黑衣卫的人才来说过关于李世民与仲长孙相见的事情,陛下正在忧心辽东事务的情况下,看到李世民所送来的东西,立刻加封李世民为辽东黜置使并辽东节度使,这样的加封和赏赐不必多说,必定是得到了陛下的信任。

  而若是计算时间来看的话,这三人一定是在仲长孙拜访过后,即刻出发,日夜兼程不停,唯有这样的速度、这样的反应,才能够在黑衣卫的消息抵达京都、呈上不久后,就能够将自己的“证据”和“忠心”摆放在皇帝的面前。

  刘福一边拟旨,一边在心里感慨着李世民的人中龙凤。

  而一旁的杨坚则是考虑的更多,他十分敏锐的想到了另外一个人。

  他看着那仆从说道:“你家公子与临安近些时日如何?身体可还好?朕估摸着辽东诸郡近些日子来可能会有些动乱,恐怕还要他们两个震慑那些贼子啊。”

  那仆从低着头,声音恭敬:“启禀陛下,我家公子与临安公子身体还好,尚且康健;两人总是喜欢到山间登山游乐,也时常惦记着陛下的身体。”

  “来之前,临安公子与公子曾经对我嘱咐,让我见到陛下后,一定请必须保重身体。”

  “临安公子还说“世上之事大抵不过是百年春秋眨眼而过,烟尘而起,烟尘而落,不过是世间常态。”,请您不要过劳操劳。”

  杨坚听了这话之后,幽幽的叹了口气。

  “朕倒是知道临安在担忧什么,只是这些事情也并非是朕能够决定的。”

  他摊开手笑着说道:“时至今日,朕方才明白了当年丞相离世之前的感受,这世上之事到了这个年岁已经很多都不是由自己能够决定的了。”

  “当年的丞相不放心朕,朕最后也的确是辜负了丞相的信任;而如今,朕同样不放心晋王、太子,但恐怕最后的事情也不会如朕所愿。”

  杨坚说着说着又叹了口气,看了一眼身边的那些常侍。

  “若是再年轻十来个春秋时光,或许朕还有能力、还有心力去处理这些事情,只是可惜.”

  可惜后面的话杨坚没有说完,继而再次长叹一口气。

  他摆了摆手:“罢了,朕累了。”

  “刘福,再拟一道旨意。”

  “加封临安侯为“征北将军”,加为辽州行省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兼二省黜置使、大都督,紧急情况下,可处置幽州、辽北辽西辽东辽南四道一切军政要务。”

  “见临安侯,如见朕。”

  “赐临安侯尚方宝剑,可斩一应不臣。”

  “二品以下官员,杀之不必上奏;一品以下官员,可先斩后奏!”

  在杨坚加封临安侯为辽州行省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并二省黜置使、大都督等官职的时候,大殿内的人倒是没有震惊,这很合理。

  但听到后面的话,所有人都懵了。

  这合理么?

  斩杀二品以下官员不必上奏?一品以下官员可先斩后奏?

  这等于是将整个西北地区全部交给了陈临安!

  整个朝廷才有多少二品官员了?

  从京都到辽州、幽州、除却三公、三十六卿之外,其余的官员大多都是二品左右,这样子看来,这位临安侯手持尚方宝剑岂不是可以直接从幽州杀到洛京?

  那些常侍们、皇帝身边侍奉的宫女们神色都有些变化,他们在想着怎么将这个要命的消息传到外面去。

  杨坚坐在那里有些许疲惫。

  等到人全部褪去了的时候,他才坐在桌子前,伏案奋笔疾书,书写着什么。

  他的神色十分凝重。

  因为这是一封写给陈氏的信。

  待到刘福从中书门下回来的时候,就看见杨坚坐在那里,闭着眼睛。

  “刘福,将这个东西交给“印制署”,令他们将此书刊印,售价便作“十五文”吧。”

  刘福恭恭敬敬的接过了这书,而后低声道:“诺。”

  待到刘福也离开,整个大殿内空无一人的时候,杨坚才又深深的叹了口气。

  如今的他已经到了快要死亡的时候,心中所想的自然是想要洗刷干净自己身上的脏污。

  “万岁帝啊”

  他有些低声的喃喃自语道:“这也在你的算计之中么?”

  杨坚十分怀疑,这本书便是万岁帝故意留下来的,而后传入李世民的手中,或者说就是故意传到李氏人的手中,不一定是李世民,但一定是李氏的人,因为唯有李氏的人有这个资格在新朝继续站立。

  陈氏都不行,因为陈氏太过于“刚直”。

  而后等到合适的时机比如自己快要死了的时候,让李氏的人将这本书送到自己的手上,继而通过自己将这本书大肆传播。

  万岁帝大概已经猜测到了自己的心境变化。

  至于为什么不在最后关头令人大肆传播?

  杨坚嘴角带着些许自嘲,若是这本书早些年传播,自己在那种“惊弓之鸟”的心境之下,只会将这本书藏起来、亦或者全部销毁。

  因为这本书中记载的真相以及万岁帝所说的话,只会让皇权的至高无上性被破坏的更加彻底。

  唯有全部销毁,才能够安抚自己那颗躁动的心。

  而经过十几年的光阴变换,自己在临死之前,自然不会再想着维护狗屁的皇权至高无上。

  他只想摆脱身上缠绕了十几年的“弑君”之名。

  所以自己在这个时候不仅不会销毁这本书,反而会大肆令人印制,传遍民间。

  而这本书的流通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身上“弑君”之名消失的同时,皇权与皇帝最后的一丝神圣性彻底消失,所谓的皇帝也会有各种烦恼,所谓的圣人也不过是凡俗。

  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

  最恐怖的事情是未知、是神秘。

  当他是神秘的时候,当他是未知的时候,你会穷尽你所有的想象力去思考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并且不断的将他夸大、继而变得更加神圣。

  但当你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甚至你可以通过看他写的“杂谈”看到他心中所想的时候,他就从无限高、无限大,变成了有限的宏大。

  当然了这只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对于某些真正“神圣”的存在来说,知道他的事迹、心中所想越多,越觉着他高大宏伟。

  如陈氏。

  昏暗的房间内

  一个老仆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而后点亮了桌子上的烛火。

  他咳嗽了几声,从一旁的瓶子中拿出来一枚药丸服用,继而整个人都变得舒服了一些,那药丸是当年万岁帝还在的时候为他配置的,可以缓解他身上的疼痛,继而让他可以多活几年。

  “道三。”

  “咱们的任务可是已经完成了?”

  一个同样苍老,但却比这位老仆更加健康的老人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他走到桌子旁坐在烛火下面。

  “嗯。”

  

首节上一节500/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