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天子诏令,令魏王世子曹丕继承魏王的王位,同时,拜世子曹丕为摄政王、丞相,加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元安十二年,夏六月。
在上个月刚刚对魏王曹丕进行加封的情况下,天子再次发布诏令,赐曹丕冠十一旒。
何为冠十一旒?
这首先要说到“旒”到底是什么东西。
在古代,冕冠前后有“旒”,以示庄重,一般是出现在很重要的大朝服的冠冕之上。
依照礼治,等级和地位的不同也只能够使用不同情况的“旒”。
其中,天子冠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
天子赐魏王十一旒,只能够说明这个时候的魏王地位身份依照礼法来说,仅在天子之下,在诸位诸侯王之上。
并且
这是不合乎礼治的,是对礼治的一种践踏。
天下不少人对天子的这一道诏令加封表示不满,但天子并没有撤回这一道旨意,并且他们甚至连天子的面都没有见到。
每次想要面见天子,那位新任的丞相便会表示陛下身体不太好,不方便见人。
一些古板的汉臣还以为这是曹操还在的时候,他们妄想用天下人的口诛笔伐来让“曹丕”服软,并且“释放”天子。
但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
曹操已经死了。
这是新的时代,属于曹丕的时代。
而十分显而易见的,曹丕对大汉并没有什么情怀,也并不是十分想当汉臣甚至他对自己的名声好像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在乎。
元安十二年,秋九月。
一件令天下人都震惊的事情爆发了。
在琅琊方面的史书中将这一事件记录为“杀儒之祸”。
他简单干脆明了的点明了这一次事件到底是什么,并且将其称之为“祸”。
在这一场浩劫中死去的大儒有十几位,请注意,这里说的并不是死去的“儒生”,而是“大儒”。
天下之间能够被称之为“大儒”的人,一共也不过是三十多位上下,这一次的事情中直接死去了一半。
这怎么不能够说是一场灾难呢?
事情爆发的原因十分简单。
因为那一封赐曹丕“十一旒”的诏令,也因为曹丕不让众多大汉旧臣去见天子的强硬态度。
许多的儒生开始不断的在朝堂上弹劾曹丕,曹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指责他。
不断的有儒生、大儒从天下各地来到琅琊,来到魏王府邸之前静坐示威。
他们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
一部分的儒生开始在琅琊宣扬起来“曹丕”囚禁了皇帝的事情,这件事情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却不是一件能够摆明了路子说出来的事情。
眼见着天下的舆论声越来越大,而甚至长安方面都对此表示了不满之后,曹丕做出了另外一个令人想象不到的决定。
他决定,将这些静坐示威的、指责朝政的、弹劾他的这些儒生全都抓起来,并且直接定罪。
决定做出的很顺畅。
儒生们如同一个火药桶一样瞬间爆炸的速度也很快。
于是,在元安十二年的秋天,这个事情愈演愈烈。
几乎到了一个谁都无法控制住的地步了。
到了后面,参与到这个事情中的人早已经不只是儒生了,还有琅琊城内的一些其他世家、其他势力,天下人的目光都汇聚在这一座城池中。
无数人都在盯着曹丕。
等待着他做出新的反应。
这个时候的曹丕在做什么?
他在发愁。
魏王府内
曹丕神色中带着疲惫,他的身旁则是坐着郭嘉等人,他的眼睛中带着些许的茫然:“我不过是抓了几个人而已,他们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荀闭着眼睛。
他现在有些后悔了,后悔几个月之前曹操询问他到底谁适合当他继承人的时候,他回答了曹丕的名字。
这个人实在是太擅长伪装了。
在成为真正的魏王之前,他几乎没有表露出任何的“肆意”和“狂放”,但在成为魏王之后,他几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做出了一系列、一连串爆炸的事情,让整个琅琊、甚至整个天下都乱了起来。
人群中,唯有一个人的神色没有丝毫变化,反而是低着头,一句话都不说。
这个人叫做“司马懿”。
是司马迁的第不知道第几代传人,同样是司马氏如今的家主。
他低着的眼睛中闪烁着沉思。
曹丕不像是这么蠢笨的人,那么他这样做,甚至不惜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傻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当将外面的一切“伪装”都去掉之后,司马懿很快就想出来了曹丕的目的。
这个目的实在是太过于惊悚,但又好像十分寻常。
司马懿都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意识的抬起头看向了坐在那里的“曹丕”。
此时的曹丕脸上依旧是慌张的神色,但那一双深邃的眼眸中却带着些许玩味的笑意,甚至还带着几分“恶劣”。
刹那之间,司马懿与曹丕的眼神对视了。
对视的那一瞬间,司马懿发誓自己看到了这辈子最“恶意”的眼神,那是一双如同妖魔的眸子,其中装着的全部都是野心。
而司马懿能够想到的,郭嘉、荀这些顶尖谋臣自然也都能够想到。
这是一出由面前这位新任的丞相、新的魏王、新的摄政王一手导演的一出好戏。
于是,所有人都沉默了。
而曹丕则是看出来了众人的心知肚明,嘴角更是带着几分恶劣的笑容说道:“诸位怎么都不说话了?”
“父王将我交托给诸位,诸位难道要在这个时候舍弃我么?”
看着这些顶尖聪明人的沉默,曹丕不由得有一种“畅快”的情绪在心中蔓延开来。
曹丕为什么会做出来这一系列不明智的举动呢?
一切都要从一个月前说起。
那个时候,曹丕刚刚坐上魏王的位置,甚至刚刚成为大汉的丞相。
虽然他是继承自己父亲的“势力”,但总有人,总有“老臣”是不满意他这个继承者的,尤其是一些支持他弟弟的那一部分老臣们。
于是,这些人暗中开始给曹丕找麻烦。
甚至有些人开始“听调不听宣”,这是对曹丕的一种赤裸裸的挑衅。
可是当时刚刚坐上这个位置的曹丕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掌握这一切,于是他选择将所有人都拉下水。
事情闹大之后,如今被质疑的只有他曹丕么?
不。
是所有归属于“曹氏”这个势力范围内的人,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被曹丕拉下水。
曹丕坐在那里,扫视着在座的诸位谋臣。
心中十分快意。
你们不是顶尖谋士么?不是顶尖聪明人么?不是出自各大世家,十分傲慢么?
我要你们这些聪明人、还有你们身后的世家,要你们这些以往看不起我的、甚至站在我面前与我为敌的人全都给我想办法。
大家都在一条船上,要么你们想不出办法跟我一起死,甚至比我死的还要更惨,要么你们乖乖的给我想出来办法,帮我收拾我制造出来的残局。
这便是“曹丕”想出来的办法。
一个只有“不要脸”的掀桌子,不需要别人赞颂“英明神武”,不需要手下人“服气”,只需要让他们害怕的人才能够做出来的办法。
恰好。
曹丕就是这样一个不要脸、且并不觉着自己是一个“强大英明”的人。
于是,有了今日的局面。
元安十二年,秋十月。
“杀儒之祸”爆发的第二个月,天下诸多世家都下手了。
但他们却没有任何办法。
因为曹丕的手里有“士卒”,也就是“兵权”。
在这个时候,颍川陈氏、颍川荀氏、范阳卢氏、琅琊王氏、琅琊诸葛氏、琅琊谢氏,除却官渡陈氏之外,这天下最顶尖的六个大氏族汇聚在琅琊城内。
他们要与“曹丕”面谈。
第394章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中)
在这次的谈判之前,诸多世家其实都已经明白了这一次“事件”爆发的原因和目的,他们来到琅琊城的原因当然不是真的要和曹丕谈判,而是想要寻找曹丕,让他给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也就是曹丕到底想干什么。
诸多世家的领袖便是如今的荀氏,但如今荀氏最应该受到新任魏王信任的荀却拒绝出面与曹丕协商这个事情,他在自己的府邸中闭门不出。
而后,世家们再次选择出了一个新的领袖,或者说叫做“代言人”。
荀攸。
丞相府
坐在曹丕对面之前,荀攸还是十分有信心的,有信心能够搞定这位任性的魏王。
但当坐在曹丕面前之后,荀攸的这个信心就消失了不少。
他看着表面上看起来是“纨绔子弟”的魏王,感受到了魏王眼眸中的坚定信念和较之曹丞相更为辽阔的野心。
这是令人不敢相信的野心。
荀攸好像猜到了曹丕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到底是想要干什么了。
但那个野心太大了,即便是集结诸多世家的力量也很难做到那件事情也仅仅只是难以做到,而不是做不到。
荀攸看着那神色不变,甚至依旧沉默的曹丕,心中的想法升腾着。
曹丕到底是有什么样子的底牌,可以这么自信的觉着世家们会帮助他完成那个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