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当然更加珍惜自己的名声,想要借助名声招揽人才了。
魏惠王笑了笑,似乎没有听出来秦孝公话里面的嘲讽,因为他只看到了秦孝公那隐藏在眼睛深处的一抹不甘心。
有哪一个国君不愿意称王呢?
几乎没有,不过都是克制这两个字罢了。
他微笑着说道:“原来如此,竟是本王误会了秦君。”
魏惠王感慨的笑着,大声称赞秦孝公:“但秦君有一言说错了,秦国怎么没有那个称霸、称王的实力呢?”
“我韩赵魏三国盟军加在一起,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并且被秦国打败了。”
“秦君如此谦逊,实在是令本王汗颜。”
秦孝公并不接招依旧谦逊的说道:“不过是运气,兼之上天庇佑正义的护国之战罢了。”
“若再来一次,输赢未必可知。”
齐威王此时出来打了圆场,脸上带着平和之意:“好了好了,什么战争不战争的?你我都是周的臣子,都是为了天下的安定、为了邦周的稳固罢了。”
卫成侯、宋剔成君、韩昭侯、赵成候等人也纷纷点头。
盟会还在继续,而盟会中所发生的一切,也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而传遍了天下各地。
在盟会结束的两个月后,一个寒冷的冬天,秦孝公的谦逊以及秦国的强大就传出去了名声,天下的贤才们也开始关注到了这个蛮夷的、偏僻的国家。
孟轲在经过了长达一年的路途后,终于抵达了秦国。
而在进入到秦国的十天后,孟轲带着自己的弟子离开了秦国,而这一次的离开却没有与原本的轨迹一样,让【儒不入秦】这个潜规则成为【规则】。
道路上。
孟轲坐在车辇上,他的弟子为其驾车,脸上带着困惑。
“老师,为何不留在秦国?”
孟轲微微摇头,神色中带着些悲哀:“秦国虽然传出了仁义的名声,但其对待民众却是以严刑峻法苛责,然而民众愚昧,竟觉着此等的治理乃是为他们好的办法。”
“商鞅已然在秦国进行变法,秦国这一片土地已经不再适合儒家的生存了。”
虽然商鞅经过了陈野的提醒后,将秦律稍微修改,没有那么的严苛,甚至也取消了普通罪名的【连坐】,但在孟轲的眼睛中,这样子的法律依旧严苛。
那弟子再次开口问道:“那老师为何不坚定留下【儒不入秦】的传统呢?”
孟轲微微摇头:“秦国虽然不适合我,但不一定不适合你们。”
他一眼看出了秦律的改变:“我曾听闻的秦律,与如今的秦律不同,经过我的询问,附近的国民曾经说过,秦律在如今的陈君建议下曾经修改过。”
“原本的秦律更加注重以严刑峻法使臣民慑服,从而使民众对国君畏惧。”
“如今的秦律倒是没有了这种苛责,多了几分宽容,但却依旧是法家的路子。”
说到这里,孟轲略微有些犹豫的说道:“只是,不知为何总感觉从一部分的秦律中,看出了儒家、名家、纵横家、甚至是墨家的影子。”
“这倒是奇怪了。”
那弟子看着自己的老师陷入了沉默的思考,也默然不语,而后挥动手中的鞭子。
车马在路上缓缓而行,身后荡漾起来了一阵阵的尘埃。
栎阳城。
秦宫
听闻孟轲来了秦国,呆了十日便离开了后,秦孝公的神色有些阴沉,但终究没有说什么。
一个国家有不同的主张,对于一个尚未强大起来的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或许秦国就应该任用法家之才!
如此安慰自己,秦孝公觉着自己的心里舒服多了。
时光匆匆如水而去,一年一年的光阴在变法与天下大势的更改中过去了。
在平阳盟会结束后的第二年,陈野与秦孝公的女儿攸宁公主成婚,并且在四个月后,攸宁公主便有了身孕。
司寇府中
有了身孕的攸宁公主神色更显的温和了,她看着坐在院落中看着书本的陈野,不知为何就温和的笑了出来。
起初的时候,攸宁公主虽然听说过陈野的名声,但却对其并没有什么好感。
流言中的陈野似乎是一个不近人情的、大公无私的人,攸宁公主总觉着这样的人会十分冷漠,日后的生活也定然不会举案齐眉。
可这成婚后将近半年的时间内,却足够攸宁公主看到陈野的真实性格了。
这是一个内里温和的真君子,一点都不如他的那位老师一样,是一个法家的糟老头子。
攸宁手中拿着一件袍子,走到了院落中,为陈野披在了身上。
“夫君,天气转寒了,在院落中看书时候,且记得加衣。”
陈野笑了笑,另外一只空闲的手握住了攸宁公主的手:“好,你如今已然有了身孕,万事都要小心。”
攸宁微微点头,神色中带着些属于少女的羞怯。
孝公十年,冬。
司寇府
陈野站在府外,听着屋内不断的传来女子声嘶力竭的声音以及稳婆尚冷静的声音,有些焦虑。
这是他的长子,也是嫡长子。
虽然在这一年内,几个侍妾夫人陆陆续续的有了身孕,但陈野最重视的依旧是这个嫡长子。
一个家族想要传承千年不灭,最需要的并不是贤才,而是一个稳定的继承制度。
无论何时,无论何人。
无论当时的家主多么宠爱自己的其余夫人、侍妾,妾永远不可扶正、庶子永远不能成为陈家的家主。
若庶子有才、有德、可自行发展,家主不可限制、不得嫉妒。
可以这样说。
陈野设想中的陈家,有一个稳定大局的、传承血脉的嫡系,有不受到限制的庶出。
“哇哇哇”
屋内传来一阵阵的幼儿哭喊声,陈野的心终于放到了肚子里。
他的嫡长子,出生了。
第55章 光阴似水流年【一更,求收藏追读】
陈野坐在书房中,扒拉着手中的典籍。
未曾成为父亲的时候,他总觉着身上没有那么重的担子,但成为了父亲之后,他却是猛然发现世界上的一切好像都不一样了。
他微笑着摇头,将手中的书籍放下。
秦孝公、商鞅都送来了贺礼,朝堂上的诸多同僚们也都得知了消息来道贺。
嫡长子的名字几经犹豫,最后定为了“慎”,陈慎。
陈野希望自己的这位嫡长子日后能够谨慎、且多加思虑,这两个字也同时出自诗经燕燕,为“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在终于确定好了自己长子的名字后,陈野将名字写在书信上,派人送入宫中、商鞅府邸。
盟会后的一年,他与自己老师见面的机会愈发的少了。
如今的陈野依旧是司寇,商鞅也依旧是大良造,整个秦国在商鞅的手中不断变得强大起来,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不断的战争、以及外界对于商鞅的指责。
秦国国内的国民们对于商鞅的不满似乎也在逐渐增加,但这并没有什么用处。
随着变法而崛起的新贵族、以及获得军功爵位制度好处的人们,纷纷开口支持商鞅,在他们的心中,是商鞅为他们开辟了这一条向上的道路。
秦律虽然严苛、战争虽然频繁,但能够获得养家糊口的本事、能够获得以前几乎不敢想象的爵位,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了。
其他的国家难道就好过么?
这是所有秦国国民们的共同疑问。
然而当去往其余几个国家的商贩回来的时候,秦国的国民们就更加的庆幸了,在其他的国家向上的制度基本依旧是世袭、或者为君上所喜。
这样的制度,哪里有秦国的军功制度透明呢?
于是,在这样的满足当中,秦律依旧发挥着他的作用,并且在商鞅的手中已经玩出了花样来。
他听取了陈野的意见,将不同分类的律法设置在了不同的分类当中,秦律虽然依旧在增加,但却只是增添一些总纲。
这些总纲是不能够轻易改变的,所以规定的十分严苛。
在这期间,孟轲第二次来到了秦国。
因为秦国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且秦国的国民并没有对这可以说是“苛刻”的律法进行反抗,这让孟轲心中十分好奇。
秦孝公十二年的春天,孟轲带着自己的一众弟子再次来到了秦国,并且与秦孝公有了一次促膝相谈。
这次详谈的过程除却秦孝公以及孟轲两人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
人们只是知道,在这一次的谈话后,儒家的弟子似乎开始逐渐的进入到了秦国,只是他们依旧没有成为秦国的官吏,更像是一种“门客”、“旅者”暂时的停留。
儒家的停留以及改变让天下人都有些侧目了,而随着儒家的改变,天下间其余的诸子流派也都开始纷纷犹豫起来。
或许秦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就连以前曾流传出“儒者不入秦”这样流言的儒家,都已经打破了当初的规则,进入了秦国。
他们进入秦国似乎也没有什么?
于是,天下间纷纷掀起了一阵入秦的热潮。
商鞅、陈野等人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人能够动摇他们的地位。
反倒是秦孝公十分得意、且喜悦。
因为这象征着他将国家治理的十分优秀,这种优秀也能够让他去见列祖列宗的时候炫耀一把了。
时间依旧如同春水一样,在不知不觉之间,时间就逐渐过去了。
孝公十三年的元月,周显王派遣人手送来了祭祀的祭品等,象征着周天子对于秦国的认可。
秦孝公听从了陈野、商鞅以及儒家的建议,十分恭敬的出城门等候,在栎阳城外接受了周天子的赏赐,并且按照最初的礼节为周天子纳贡。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天子如今的尴尬处境。
毕竟就连最后一处邦周的土地,都已经被他分封了出去,诸国混战之间,早已经不再给予他贡品,周天子的生活已然非常拮据了。
而或许是感受到了秦孝公的善意,周显王也不断的释放着自己的善意。
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都是一些口头上的赞赏,但这些赞赏对于秦国来说已然十分重要了。
这代表着【礼】对于秦国的认可。
随着周天子的赞赏传播出去,随着秦孝公的仁义之名传播,随着秦国势力的不断增强,秦国在诸国当中的地位也再次提升了。
秦孝公十五年的春天,秦孝公于官渡举行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