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天子,看似温和仁爱,看似好说话,实则骨子里有武皇帝的遗风啊。
只是,当今天子比起来武皇帝更加的擅长“伪装”。
陈多病的眼神有些朦胧,他觉着当今天子比起来先皇、武皇帝、景皇帝,其实更加类似那位如今还在长安城中传播着“善名”的文皇帝。
文皇帝啊,那是一个神话。
哪怕如今已经过了景皇帝、武皇帝、康皇帝三个朝代进入了当今的时代,不知多少年过去,长安城中的黔首依旧记得文皇帝的仁和。
直到此时,陈多病才不得不感慨。
他还是不如他的父亲啊。
他的父亲说得对。
陈氏急流勇退的时机、必须、只能,也一定是这个时候。
下朝了之后,陈多病锤了锤自己的肩膀。
他觉着自己的年岁越来越大了,整个人的身体也是有些撑不住了。
时间从来不饶人。
后世的史书在写“孝成”皇帝这一朝的时候,都无可避免的有些抓耳挠腮,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一朝实在是有些难以言说。
你说这一朝好吧,但天子就像是一尊泥塑的雕塑一般,轻易不开口;丞相更是在民间有“泥菩萨”的诨号,好像这两位都只是那位“权臣”手中的提线木偶。
可你要是说这一朝不好吧?天子能够施仁政,民间百姓几乎是回到了文景之治的时候那般安乐,武皇帝和康皇帝两朝不断的对外征战,将大汉的国土扩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可与此同时,国库也有些空虚了。
而这一朝只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就已经将国库再次填满了。
那位“权臣”自始至终都恭恭敬敬,无论是对那尊泥菩萨上司也好,还是对泥塑的天子也好,甚至在最开始的丞相“陈多病”逝世后,那位权臣霍光也没有接手这个位置,反而是恭敬的请陈氏的下一代家主担任丞相之位。
被那位家主拒绝了之后,又请当时名声很大的“陈左州”,也是陈氏的族人来担任丞相的位置。
自始至终,若是意见和陈多病、天子相反,霍光就会恭恭敬敬的收回自己的意见,并且思考是不是自己真的做错了。
如果发现自己的确没有错,就会恭敬的上书请求天子或者陈多病的指点.
他对于自家的那些族人约束也十分严格,寻常的勋贵若是触犯汉法,霍光会依照律法一字一句的去处理,不会留情,也不会加重处罚。
甚至有些时候,允许这些人的家人依照律法出金抵罪当然,只是一些并不重要的罪名。
这是康皇帝时期出台的一项政策,目的是为了给国库“开源”。
但如果是霍氏族人触犯了律法的话,那么就老老实实依照律法处理,霍氏不出钱是的,霍光明确的说了,霍氏不会出一分钱。
因为霍氏的钱都是干净的钱,干净的钱财不能用来拯救不干净的人。
这话出自霍光之口,甚至有陈氏族人佐证,无可辩驳。
霍氏的家风也是为之一振。
与之相反的是卫氏。
卫青去世之前,曾经交代过平阳长公主许多事情,所以在平阳长公主还在的时候,其实卫氏的家风还好。
等到平阳长公主逝世之后,卫氏的家风就开始歪了。
当时霍去病还活着,提着马鞭揍了卫登他们许多次,但都没有作用,甚至到了最后,卫登、卫亢两兄弟还会梗着脖子问霍去病,若非他们的姑姑是皇后,他这个县尉之子怎么能有如今的成就。
这样的事情一次两次也还好,但次数多了,霍去病便伤心了。
于是也不再管卫氏的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两兄弟便愈加的猖獗。
龙凤年间的时候,这两兄弟就胆大包天的在供给皇帝的“金酬”中做了手脚。
被发现了之后,两兄弟匍匐在刘据的面前大哭,悲痛的说自己的父亲去世之后,家中没有那么多的金银了,所以才只能这样。
那个时候刘据顾念着自己舅舅的恩情,所以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了。
而元始年间,这两兄弟故技重施。
又做出了这样的事情。
但此一时彼一时。
这已经不是征和年间、甚至不是龙凤年间了,当今天子乃是刘进,刘进的舅舅是陈多病,是陈氏,而不是卫氏。
卫霍也不再是那个风光一时的“外戚集团了”。
史书中,关于这一段是这样记载的。
“元始五年,长平公兄弟大不敬,天子大怒,欲杀之。时太师、临光公霍光求之,天子念及故大司马情,而免其死罪。然则,放其于五陵原,世代守茂陵,代代不可归长安。”《汉书长平公列传》
元始十年,一直犹豫着没有立下太子的刘进终于立下了太子,其名为“刘询”。
也正是这一年,身体一直不太好的陈多病在家中病逝了。
他的这一生并没有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多病”,反而是一生顺遂,无病无灾,一直到这个岁数才离去,也算是喜丧了。
在陈多病逝世之后,陈氏彻底进入了“蛰伏期”。
整个朝堂上,除却身为“泥菩萨”丞相的“陈左州”之外,竟然没有一个陈氏的嫡系。
陈氏的嫡系,都在官渡城中。
当然了,官渡城只是这座城池的官方称呼,在民间人们更愿意称呼他为“中牟城”。
取自居天下之中,而为万民之犁的意思。
牟字在汉代的写法也很简单,是一横下方盖着一个农具的模样。
人们称呼这里为“中牟”,也是因为在这里人们能够更加放心的耕种和生活,这里的权贵不会像别处的权贵一样站的高高在上,不顾他们的死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话到了孝成帝时期,已经出现了对应的一句话。
即
“民之大事,在耕与成”。
元始八年的时候,金日等人相继辞世,而等到元始十二年的时候,一直操劳的霍光也去世了。
孝成皇帝站在高台上,一如当年一样。
可他却知道。
此时非他时,时间向来不饶人。
第334章 有些时候故事的主角并非你想的那样
在连续几任皇帝都很长寿之后,仿佛是按捺着命运的那只手对命运无能为力了一样。
孝康皇帝和孝成皇帝都没有在位很多年。
元始十三年,天子崩殂。
太子刘询站在了这座巨大的舞台上,这座名为“大汉”的舞台上。
天子登基。
新帝登基即为更元,这样的习俗大家也都习惯了。
在丞相署以及众多朝臣挑选出来了年号的时候,天子却一反常态的没有从这些年号当中节选一个,而是自己大发“文采”的创造了一个。
“神爵”。
所以,元始十三年其实有两个官方称呼,第一个便是元始十三年,第二便是神爵元年。
这样的行为虽然不符合常理,但在这种小事上,没有人愿意去挑衅皇帝的威严。
毕竟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帝上任自然也是准备了好几把火等着不知死活的人冲上来的。
在朝堂上的陈左州虽然年轻,但却学他的叔叔陈多病学了个十成十。
整日里都是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
加之卫霍集团分崩离析,霍光本人也在新帝登基的前一年离世了,所以整个朝堂上的人几乎没有可以阻挡皇帝大肆改革的。
至于陈左州?
本来对陈左州寄予厚望的朝臣们逐渐的失望了。
在他们的眼睛里,陈左州没有前几任陈氏之人的那股子“风气”,整日里除了睡觉就是闭目养神,或者是对皇帝的命令点头称是。
陈氏丧失了他们的权力。
这似乎是所有人都应该要知道的事情。
天子对于陈氏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因为陈氏已经自己退下去了。
再者说了,自己的身体中也有陈氏的血脉,自己的祖母甚至是陈氏中人,所以陈氏能够这么懂事的让出大部分的权力,这让这位新掌权的天子十分兴奋。
于是,在兴奋之下,天子再次对陈氏进行了追封。
从昔年的安国至圣汉武王到前些年才逝去的陈多病,逐一加封。
这一次的加封与之前有所不同。
当今天子加封安国至圣汉武王为“安国至圣文正武忠烈崇于汉王”,加拜“太上大罗天得道帝君”。
是的。
新任的天子似乎对“神鬼”之说十分崇信,并且十分坚定的认为自己乃是人间天子,哪怕是天上的神灵也应当对自己尊敬。
是以加封了陈野为“太上大罗天得道帝君”。
而后世研究汉朝神学、以及道教起源的学者们,也将宣宗皇帝的这一加封视为大汉道教昌盛的源头。
在历史中,道教的源头有很多,甚至演变出了不少的仙神。
但归根结底,历史中的那些道教大佬也好,还是说历代的皇帝也好,他们承认的道教源头、至高领袖只有四个。
分别为
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盘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太卫玉晨大道灵宝天尊、太清境三教宗师混元皇帝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注1】
在这三位之上的,则是太上大罗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御历万道无为大道明殿昊天金阙至尊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得道上帝君,即为人们口中常说的“得道玄穹高上帝君”。【注2】
人们尊奉的三清天尊当中,老子是有原型的,即为道家的开创者,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即老聃。
而这位得道玄穹高上帝君的原型则是陈氏的先祖,陈野。
当然了,后世陈氏中从来没有任何一人承认过这位“得道玄穹高上帝君”是他们的先祖陈野,但.没人信。
历朝历代,但凡是号称自己是“真仙”的,都说自己得到了这位“得道玄穹高上帝君”的梦中授法,当然,因为有陈氏在,所以他们也不敢说的很明显,生怕在官渡城中的那几位再世真神将自己直接杀了。
后世神学家们研究历史的时候,总是将宣宗皇帝加拜“太上大罗天得道真君”的事情奉为硅宝,以此来证明在这个时期,陈氏的“神话世家”之名已经流传。
而事实上
刘询加拜陈野为太上大罗天得道帝君的时候,没有什么别的多余想法,他只是“开心”。
随心而来,随心而去。
正是因为自己开心,所以加封神灵,至于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