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八年的春天在一片春雨中来临了,而这一年的春天,发生了令天下人再度侧目的事情。
秦始皇令,罢右相王绾而尊陈氏之子陈正为右相。
而陈正也十分坦然的接受了这个任命,再度从官渡来到了咸阳城。
车辇上,陈正望着咸阳城外的一切脸上的神色十分从容,他淡淡的看着周围的一切,这一切都好像很眼熟,又好像很不眼熟。
韩非站在咸阳城门口,等待着陈正的归来。
这几年他辞官之后一直待在咸阳城中,嬴政并未曾苛责他,依旧以上卿的礼遇待他。
所以本来想要斥责韩非的韩伯也没有斥责他,反而是好好的尊着他,这几年间甚至吃胖了些许,但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身体依旧不怎么好。
甚至有些弱不禁风的样子。
远处的尘埃荡漾起来,韩非抬起头看向远处的方向,那里陈正缓缓的走下马车。
看着陈正的样子,韩非脸上带着茫然。
这还是陈相么?
他发觉陈正好像变了。
以往的陈正看起来如同出鞘的利剑一样,但此时的陈正看起来倒是温润了许多,倒像是当年的“陈仲”,不,比起来陈仲,此时的陈正更像是那位谦谦君子“陈昭”。
韩非不由得感慨一声,他曾在年少的时候见过陈昭一面,那个时候的陈昭与今日陈正的影子似乎相融合了一样。
“陈相,您回来了。”
韩非走到陈正的面前,神色颇为恭敬。
陈正将韩非搀扶起来两人一同往城中走去,今日他归来的事情除却韩非之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但他既然已经回到咸阳城了,那么不出意外很快就能见到各色的官员了。
这是他们难得的相处时间。
“听闻你近些年倒是和李斯相处的不错,还在帮助他修订秦律?”
韩非神色中带着些不好意思:“是的。”
他摇了摇头苦笑一声:“我实在是拗不过陛下和李兄,李兄兼任左相和廷尉、甚至还要负责部分司寇的职责已经够累了,这个时候他找到我的面前,我实在是不好意思拒绝。”
“更何况,我辞官之后陛下也没有撤销我的官职,并且依旧按照“上卿”的品阶待我。”
韩非较为沉默的说道:“所以,我便依旧帮助李兄修订秦律毕竟这本就是法家弟子最高的荣光之一了。”
陈正不可知否的点了点头,继而问了些近些年咸阳城中的事情,对此并没有发表什么看法。
近些年他离开咸阳之后,这里的变化很大,几乎以日新月异来形容也是可以的。
首先便是大秦帝国对匈奴的战争终于胜利了,大秦附近的那本来已经聚集起来,又有了些许气候的匈奴部落再次被扫荡一空。
而更遥远距离的匈奴则依旧是固守“狼居胥山”,嬴政以及秦帝国暂时没有想法将他们彻底的扫清。
毕竟
此时能够用的将领都在征战,而新的“武成侯”王翦的身体也正在逐渐的老去。
当年在百越战场上所发生的事情,嬴政不想再发生一次了。
大秦失去一位武安君已经足够,不能再失去一位武成侯。
待到半个时辰之后,咸阳城中大大小小的官员几乎都已经递了帖子来。
整咸阳城像是活过来了的“湖水”一样。
章台宫
油灯的光芒闪烁着,照亮周围的一切。
嬴政静静的坐在那里,神色没有丝毫变化,身边的内侍则是小心侍奉着,并且诉说着今日咸阳城的“盛况”。
“陛下,您是不知道啊,今日陈公回来,朝堂上有一半的人都挤了过去想要见陈公一面。”
他轻笑一声说道:“奴婢活了这么多年呢,也没有见过这种场面。”
嬴政神色不变,微微偏头看了一眼站在自己身旁的内侍,神色冷漠,若不是留着这个贱婢还有用处,就这几日在他耳边一直说着这些话,就已经罪该万死了。
“嗤”
他冷笑一声,但今日他不想忍耐了:“拉下去,杖毙。”
没有丝毫征兆,嬴政便说出了这句话。
周围瞬间走出几位甲兵,按着那内侍便往外走,那内侍甚至没有反应过来。
“慢”
嬴政摆了摆手,就在那内侍以为自己得救了的时候,嬴政冷漠的看了他一眼:“让他把该说的说出来。”
说完之后就闭上了眼睛,而那几位黑冰台的甲兵也是微微颔首:“诺。”
嬴政站了起来,他看着身后的堪舆图。
他的手微微的抚摸上自己的心脏,他将陈正重新唤回来,目的和天下人猜想的并不一样。
嬴政只是察觉到自己需要“陈氏”以及“陈正”,所以就将其召了回来,他知道陈正为了天下人一定会回来的。
虽然这样子做很不地道,但若是能够为他的计划增添一份保障,他还是可以去做的。
他抬起头,望着面前的堪舆图幽幽的叹了口气:“天下啊”
楚地,会稽郡,某处山峦之中
项籍坐在小溪边,望着那连绵不断的山峰,身后的房子中传来一道道脚步声,项梁走到了他的身旁,抚摸上他的头颅,轻声道:“羽儿,你在想什么?”
听到项梁的问话,项籍站了起来,神色不变:“叔父,我在想,这万里山河,何日能够重归于楚?”
他有些迫不及待了。
陈府
看着面前站着的俊俏公子,陈正面皮微微抽动:“长公子,您怎么来了?”
扶苏温和一笑,看起来颇有些君子风范:“陈相,是父皇让我来的。”
说到这事儿他也有些茫然:“父亲说,我已经到了年纪,也是时候找一位老师了。”
“所以便让我来了。”
找一位老师?
陈正神色更加无奈,他知道嬴政是想重演当年的旧事,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和陈氏修复关系,而仅仅只是为他的计划增添一份保障。
他犹豫了许久,终究还是说道:“老师愧不敢当,陈某并无什么才学。”
“不如先祖远矣。”
扶苏本有些许失望,但陈正转瞬又说道:“但做公子的先生倒是可以的。”
第217章 始皇帝的霸道【一更,求订阅】
听到陈正的话,扶苏的脸上瞬间浮现出来了些许笑容。
他明白陈正的意思,也非常明白陈正的顾忌,所以能够成为陈正的“学生”已经不错了,他不再奢望成为他的弟子。
陈氏与秦国之间的纠葛太多了。
多到了人们数不清的地步。
这对于陈氏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对于秦国来说更不是一件好事,哪怕陈氏不主动避嫌,扶苏也会主动避嫌的。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父亲让他来拜师陈氏,但是对于扶苏来说,能够学习到陈氏中的“学识”才是最重要的。
始皇帝八年,长公子扶苏拜右相陈正为师。
而陈氏中除却陈正之外,也没有人来到咸阳城为官了,甚至就连陈正的长子陈居都不曾前来。
司寇的位置,从秦孝公开始到如今,第二次落入了其他人的手中。
第一次的时候,那些人闹出了大问题,那么这一次呢?
人们在观望着。
而那点燃了嬴政与陈正之间火焰的“导火索”赵高则是并没有死,他以一种大毅力和一点点运气撑过了那八十杖责。
在嬴政极度愤怒的情况下,在陈正也动了真格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在杖责上做手脚,都是实打实的打在了赵高的身上,所以赵高能够活下来,的的确确是凭借着强大的毅力和一点点运气了。
当时救治他的太医令都曾说,若是运气差那么一点点,杖责的力气再多一点,或者甚至是在多一棍、送到太医令那里的时候慢上半柱香的时间,赵高的命老天爷也都救不回来了。
不过无论再怎么“如果”,再怎么“假如”,事情最后的结果都是赵高活了下来。
当然,因为受到了嬴政的厌恶,所以“中车府令”的位置便没有赵高的了,反而是让另外一个内侍给顶替了过去。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或者是嬴政最后心里还是对陈正有些不满,所以赵高身上的另外一个职务没有被解除。
“公子胡亥”的老师。
赵高在离开了中车府令的位置后,就一门心思的专心在胡亥的身旁待着,充当他的老师。
时刻关注着内廷事务的陈正也没有错过这个事情,但是他已经不想再为了什么事情和嬴政翻脸了,他们的计划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和关系。
章台宫中
陈正抬起头,脸上带着犹豫的问道:“陛下真的不再考虑一下么?”
他沉默的说道:“或许还有其他办法呢?”
“陛下不必用秦国这么多年的基业去赌不是么?”
嬴政坐在陈正的对面,神色威严:“还有机会么?”
“这种事情若是朕都没有这胆气去做,那么还有谁有胆量去做呢?”
陈正更加的沉默:“所以这就是陛下之前与臣故意发生冲突的原因?所以这就是陛下刻意放纵赵高的原因?所以这就是陛下最终的目的么?”
嬴政微微颔首,看着陈正微笑着说道:“我并不在意很多事情,这样做也只是为了最后秦国的稳固。”
他沉默了片刻后说道:“其实你说错了一点,自从秦国迈动统一的脚步开始,朕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只有面前的这一条路。”
“或者说不是秦国没有选择,而是无论哪一个国家统一,他都没有别的选择。”
“只能够稳步向前,或者逐步的死去。”
陈正再次沉默。
嬴政则是继续说道:“秦国面前一共三种选择,其一选择拖延时间并实行郡县制;其二选择拖延时间实行分封制;其三便是如今朕走的路了。”
“第一点走不通的,除非朕能够在五十年内大批量的培养出来对秦国忠心的“士”,并且打破他们对文化的垄断,否则五十年后依旧是这一批人掌握知识,“士”也依旧是他们的家族,他们只会想要过上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生活,而不是秦国所规定的这种生活。”
“没有人体验过权势后会甘心放弃权势。”
“第二点更不可取,无论是五十年后诸侯国兵强马壮天下再次陷入战局,还是五十年后秦国再次慢慢的一统,都会留下无可更改的祸根。”
“唯有现在,趁着人们迎接新时代来临的时候,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以快刀斩乱麻,方才能够让天下黔首接受大一统,若是成功,秦国自然能够千秋万代,至少绵延八百年;可即便是失败,大一统的念头种在天下人的心头。”
“到时候即便是失败了,朕也是开天辟地头一个的皇帝,头一个完成了大一统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