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按照吕相所说的做吧。”
两人像是没有看到周围人惊骇的神色一样,自顾自的说着。
王太后殁了?
王太后什么时候殁的?
王太后与贼葬在大火中又是什么意思?
宫中昨日进贼了?
还没有等众人从这一个消息炸弹中反应过来,另外一个消息炸弹又来了。
被加封为安国君的陈肃站了起来,与右相陈仲对视一眼,两人一同站了出来。
“启禀王上,赵姬此人不慈不仁,更是通敌他国,臣窃以为此等之人怎么配当王上的母亲,怎么配当先王的王后,怎么配当大秦的王太后,为秦国女子的表率呢?”
两人一同道:“臣请王上废赵姬王太后之位,不许其与先王合葬!”
这个消息更是重磅炸弹。
朝中的众人都没有反应过来,他们看我我看你,都是一脸迷茫。
先是王太后死了,后是陈氏请废赵姬的王太后之位?而且是当着别人儿子的面?请别人的儿子废除王太后的位置?而且不允许其与先王合葬?
消息太多了。
一些消息灵通且聪明的的人瞬间反应过来了什么,他们看向今日老实过头了的吕不韦,心里有了今日这些事情的原委。
怕王太后的死不是什么“正常的死”吧?
一些人知道,前两年吕不韦向宫中送了一位“假阉人”,似乎那个人有个本事是能够用某种事物转动车轮.
昨日王太后与“贼”突然死在大火中,今日陈氏便请废王太后,恐怕都是与那个人有所关联。
一些想到了什么的人抬起头看了一眼台上的嬴政,顿时与嬴政那冷漠而又没有丝毫感情的眼睛对视上了,当即猛地低下头,心中暗自害怕,不敢继续想下去了。
能够让自己的儿子都恨她,且支持废太后的事情,恐怕那位王太后做的事情,不只是如此吧.
只是再想下去,恐怕就要出事了。
知道的太多,有时候是很要命的一件事情。
而众多大臣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朝堂之上众多“学宫一脉”“陈氏一脉”的门生故吏们纷纷站了出来,表示支持陈相的提议。
即便他们不知道王太后到底做了什么。
但这是难得一次陈相需要他们支持附和的事情,他们当然要支持!
而也正是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朝堂上竟然已经有了如此之多的陈氏门生!
在众人的附和、支持下,嬴政点头了。
于是,赵姬还没有坐稳“王太后”的位置几年,便直接被废除了,而废除了赵姬之后,后宫中的一应事物暂时还没有一个“王后”去管理,所以就落在了华阳夫人以及夏太后的身上。
此时的众多大臣终于反应过来了一件事情。
嬴政后宫中还没有多少女子,此时的他更是还未曾诞下一两个子嗣!
他们的机会,似乎来了。
陈府
陈正、陈肃、陈仲三人坐在院落中,三人对视一眼而后放声大笑起来。
陈肃指着陈仲的鼻子说道:“你啊,昨日和今日是不是太过于跋扈了些?那毕竟是王上的母亲!你敢保证日后王上不会怪罪你?”
陈仲只是眨了眨眼睛:“他怪罪让他怪罪呗?”
“我跋扈不就是为了这个?”
他低着头,笑着说道:“再怎么跋扈,王上也没法直接杀了我们,那只要活着不做一些自己想做的,问心无愧的事情,那岂不是愧对我们陈氏的祖训了?”
陈仲叹了口气,又看着陈正说道:“再者说了,我好歹算是与赵姬一个辈分的人,还是王上的老师。”
“难道真的看着正儿去做这些事情么?”
“与其正儿被王上记恨,不如让我做这个被记恨的人。”
他沉默了一会儿又说道:“不过么,做跋扈权臣的感觉还真的挺好的,至少比之前一直无所事事的感觉好多了。”
陈仲打了个哈欠:“陈氏越是跋扈,王上越是放心不是么?”
“秦王政四年,后殁于宫中大火,左相吕不韦言:正值战,不宜铺张。王允之。安国君陈肃、右相陈仲议,王太后为母不慈,为后不义,何德为天下女子表率?于是议废立之事。朝堂附和者众,王允之,不许王太后与先王合葬。后宫事宜交由太王太后。《秦书始皇帝本纪》”
第196章 既定的轨迹【一更,求订阅】
陈仲的话语中带着些许意味深长,而陈肃则是无奈摇头:“我知道你并不看好秦一统后的事情,但陈氏毕竟与秦国绑定了这么长时间不是么?”
他犹豫了片刻后,手还是不自觉的放到了“麒麟玉”上,理智瞬间汇拢。
“更何况,若是因为陈氏的缘故让天下一统的时间再次往后推迟,这便是陈氏的罪过了。”
“陈氏所求,不就是天下安定么?”
“天下黔首什么时候能够过上“安心”与“和平”的生活呢?”
这是陈氏所愿。
陈仲看着坐在那里,神色突然变得冷静了许多的陈肃心中知道,这便是“陈氏”家主的秘密了,但是他并不在意。
因为往往“秘密”的守护是痛苦的源泉。
而他们不知道这些事情,自然也就不必承担陈氏家主一脉所需要承受的痛苦。
他看向陈肃说道:“我自然知道的,你放心就是了。”
说着,陈仲摸了摸下巴笑着道:“王翦攻伐燕国,如今只怕已经到了白热化吧?只是不知道事情进展到什么地步了?”
陈肃微微摇头:“无论他进展到什么地步,都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如今我们所要考虑的是王上加冠亲政的事情。”
“这才是头等大事。”
是的,嬴政在这一年终于要加冠亲政了。
秦王加冠的年纪是不固定的,如同惠文王嬴驷一样是二十二岁,而昭襄王的加冠则是“二十一岁”,如今的嬴政选择了“二十二岁”的时候加冠。
这当然也符合礼仪。
荀况在临死之前为秦国编撰了一套完整的“秦礼”,这也是秦国立国的根本。
而如今的秦国更不像是原本轨迹中的那样,所以“儒家”的弟子们也都很听话,虽然“鲁儒”一脉依旧比较固执,但儒家早已经分化成了“秦儒”“鲁儒”“楚儒”三个部分。
他们分别有不同的坚持和信仰,原本历史中嬴政只能够任用“鲁儒”所以被背刺的事情,也会随之消散。
秦王政四年末。
王翦攻伐燕国的事情也告一段落了,事实上这一次的战争并没有遭受到太多的“抵抗”,因为燕王并不想要如同魏王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甚至在死后连一个全尸都没有。
所以几乎是在听到王翦攻伐燕国的时候,他也就下令,勉强意思意思的抵抗一下就可以了。
不要过多的抵抗。
因为燕王也害怕,害怕因为自己的抵抗所以让秦国的那位“王翦”将军,以及“武安君”对自己的印象不好,虽然这位武安君似乎没有“屠杀”相关的称号,但燕王还是害怕。
万一呢?
万一这位也如同上一位武安君一样,喜欢屠杀抵抗的人呢?
他燕王又不想抵抗,凭什么替抵抗的人去承担这样的一切呢?
所以,燕王下令不许抵抗。
但总有人心中有自己的“信念”,他们为了守护故土所以可以付出一切,在这些人没有一个“合格的首领”带领的时候,或许他们发挥不出什么强大的力量。
可一旦他们有了“首领”,他们所发挥出的力量便令人感慨了。
秦燕之战中,正是有这样子的一群人,他们为了守护燕国,哪怕燕王下令不许抵抗他们也没有听从,反而是在另外一位燕国领头者的带领下,开始抵抗。
他们的首领有两位,其一,燕墨游侠一脉的矩子“荆轲”,而另外一位则是燕国王室“太子丹”。
而在得知燕墨游侠一脉在荆轲的带领下抵抗秦国的时候,秦国内部的墨家弟子们也纷纷踊跃的出现了,他们不支持非正义的战争,但如今的秦国统一之战是非正义的么?
在某种程度来说或许是的,但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再正义不过了。
天下一统,民众们方才能够安居乐业。
黔首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对墨子思想更好的解读么?
所以,秦墨游侠一脉也纷纷踊跃的前往募兵的地方,披上了铠甲参与这一场他们本来不支持的战争。
这便是大义。
历史上关于这一场战争的记载十分有趣,因为秦赵之战是华夏历史上最经典的、最早的“特战”雏形,但这又是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和“特战”应当是有区别的。
这种矛盾又不矛盾的感觉充斥在这一场战争中,所以战争本身也成为了后世人们研究这个时期时候最喜欢研究的“课题”之一,无数的研究者、读者、学者都纷纷投入到对它的研究。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或许它是“特战”的雏形,毕竟墨家游侠一脉的那些人数量虽然并不多,但他们的战斗力却很强悍。当然,他们的作战方式也并不算落后,即便是在现在,训练特种兵的时候,也多有参考他们的作战方式。”
“而这一场战争也为后世许多的战争提供了一种“思路”,为何不能用极少数的“精兵”或者“游侠”去斩杀对方的将领?或者斩杀对方的重要人物,而获得战争的胜利呢?”
“我们可以在后世许多战争的记载中看到这种思路,比如碎玉之战、伐天之战,他们都采用了这种手段。”
“碎玉之战中,更是采用了更加“超前”的某些思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离间计”“美人计”“攻心计”等好几种计谋的混合,所有的一切只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国”。”
“秦燕之战在我国战争史上的地位是特殊的,他让我国古代的战争更加的“阴谋”,彻底的脱离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义战”范畴,这是一种典型的进步。”《华夏战争史秦燕之战》“我们无法得知先辈们为何参与到这明显属于“非正义”的一场战争,但我们知道的是,先辈们的热血洒落在土地上,以墨家年轻一代近乎断绝为代价,换取了“墨家”弟子们真正应该去往的方向。”
“那便是“护民”。”
“也正是在这一场战争后,墨家彻底的站在了官渡陈氏的身旁,往后无论多少春秋,历史更迭,墨家都与陈氏一同守护着华夏大地,守护着这片大地上最无力反抗的黔首们。”
“陈氏为了黔首们可以牺牲,可以几乎将年轻一代的血脉断绝在“伐天之战”中,可以不顾一切的前仆后继,难道墨家的弟子们已经失去了这份心性么?”
“并不是这样。”
“今夜,我便会带着墨家年轻一代九成以上的人投身“伐天之战”中,愿天下人能够幸福而又快乐的生活在这一片故土上,也希望这片多难的土地,能够再一次迎来和平。”《墨记》墨家第十七任矩子昆经
战争的惨烈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这次的惨烈与往常的惨烈并不同。
死的大多数不是士卒们,而是“墨家”的弟子们。
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而前仆后继,远在咸阳城的嬴政听闻了这个消息后,也是十分震惊。
陈仲却是感慨的说道:“人们总是喜欢追求自己心中的正义,也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他手中拿着的是今日前线送来的战报,秦国大胜而归,士卒几乎没有多少伤亡,但秦墨一脉的年轻弟子却牺牲了不少。
唯有在咸阳城中留作“火种”的年轻弟子们还活着。
陈仲偏头看向坐在一旁的嬴政:“王上,燕国拿下了。”
剩下的,便只有齐国与楚国了。
秦王政五年,冬,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