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了天然的“关系”网络,可以互相的联络,互相“有情谊”的办对方的事情。
“咳咳.”
陈慎微微咳嗽一声,脸上的神色疲惫而又苍白。
事实上,自从前几年他回到官渡后,身体就一直不怎么好,能够活到现在也是因为一直在苦苦支撑,他想把心中的遗憾补全。
昭襄王二十五年的冬天,在寒冷的雪花落在了地上了后,各国的王都收到了一个秘密的消息。
文安君陈慎,病重。
章台宫
嬴稷急的几乎是嘴角出现了血泡,他来回走动在宫殿中,不一会儿远处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陈昭急匆匆的走了过来
“参见王上。”
嬴稷摆了摆手:“不必多礼。”
“官渡可是有信前来,文安君的身体如何了?”
陈昭的声音中带着些许沉默的说道:“父亲的身体已经不行了。”
他的双眸中含着泪水:“即便臣此时日夜兼程回去,只怕也赶不上见父亲最后一面了!”
嬴稷的脸上带着一抹怆然,这不是演的,而是的的确确发自内心的。
几年前陈慎回到了官渡,依旧是一直教书,随着陈慎的离去,陈氏在朝堂上的影响越来越小,这种情况下,嬴稷怎么可能还会忌惮陈慎呢?
他幽然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唉。”
“文安君也要和武安君一样,追随安国君而去了么?”
嬴稷面色凄然:“一个时代终究是要落幕了么?”
他指的是陈氏的时代。
与嬴稷的怆然不同,六国其他君主的反应是十分兴奋的,他们都在庆祝陈慎的离去。
陈氏的三位封君都给了六国不同的压力,“武安君”“文安君”以及那“安国君”,这三位封“君”的逝去代表着秦国那强横而又恐怖璀璨时代的逝去!
接下来的时代,是会更好,还是会更差呢?
六王都在猜测着。
昭襄王二十五年冬天的最后一天,即将进入二十六年的那一个晚上。
官渡陈氏府内,所有的灯火都熄灭了。
文安君陈慎,殂。
时,举国同悲。
“昭襄王二十五年,冬。文安君陈慎殂,时秦王大悲,追为“文安公”,次年,举祭祀之礼,追武安君陈瞻为“武安公”。赐陈氏“青铜爵鼎”,“秦王诏书”《秦书文安君传》”
第166章 大魔王三要素【二更,求订阅】
文安君陈慎的离去,就好像打开了一个莫名的开关一样。
与陈慎同一个时代的贤才们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接二连三的逝去,就连陈氏也在短短的一年内离世了好几个人。
陈氏的第二代中,仅剩下第二子“陈靖”,第三子“陈安”尚且还在人世。
祠堂中,安国公陈野的灵位下,已然有了三个位置,分别是“文安公”陈慎,“武安公”陈瞻,“守安君”陈守。
一门三公一君,这乃是莫大的荣耀。
所有前来祭拜陈野、陈慎、陈瞻、陈守的人,看到这祠堂之中灵位上的文字,都如此的觉着。
而这是用陈氏几十年的辛苦付出所换来的。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昭襄王二十六年一定是一个好年的时候,不出意外的意外发生了。
昭襄王二十六年初。
旱灾、蝗灾接二连三的降临了这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
七国中,秦国的反应最快、最迅速。
治理救灾也好,还是调动粮食、消灭蝗灾也好,都十分迅速,在粮食方面,嬴稷亲自驾车前往官渡,来到了陈氏的祖地之中,面见陈靖。
后来有史官记载关于这一次的会面。
“昭襄王夜入官渡,见靖安君,哭诉曰:今天大灾,先生欲弃秦国耶?”
而事实也正是如同史书所记载的一样,在书写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当时书写秦书的商传还有些犹豫的询问了始皇帝,是否要将这一段写进去。
当然了,与此同时询问的还有另外一件事情。
始皇帝并没有愤怒,甚至十分的欣喜骄傲、他告诉当时书写史书的商传道:所有的历史都要一笔一笔的详细记录下来,不能有任何的篡改。
他的曾大父做的事情并不丢人,他也并不觉着丢人,所以不必隐瞒。
甚至还特意告诉商传,就连他哭着求陈仲回来的事情也要如实记载,这是礼贤下士的“证明”。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昭襄王二十六年,秦王嬴稷启用陈氏第二代的第二子,一直默默无闻的、也是唯一一位好像没有什么名声传出来的“陈靖”。
陈靖担任大司农之后,迅速对秦国的农业进行整改,针对这一次的灾情也是做了无数的努力。
终于,在昭襄王二十六年的年末,他找到了对付蝗灾的办法。
大司农府
陈靖的表情略微沉默,别人都在夸赞他聪慧、大胆,竟然能够想到这个办法,但唯有他自己才知道,这其实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父亲的。
当年他在他的父亲陈野的膝下,宗室喜欢缠着他的父亲要吃的。
他父亲为了吓唬他这个小子,于是当着他的面做了一次“烤蝗虫”,当时的陈靖被吓坏了,但将他吓坏了的陈野却哈哈大笑,将“烤蝗虫”全都吃了下去。
这一次面对蝗灾的时候,陈靖一开始无措可施,蝗灾是自古就难以解决的问题。
即便鸡鸭会吃地里面的蝗虫,也是不够的。
秦国没有那么多的粮食
而当时着急的陈靖想到了当初他父亲吃烤蝗虫的事情,于是无奈之下试了一下.
结果可想而知。
蝗虫果然能吃,且味道还不错,甚至还有营养,因为这是肉!
在这个粮食都已经很珍贵的年代,普通人哪有那么多的财富去吃肉?更何况彘肉这个时候还十分腥臭。
可即便找到了办法,国人们有些也不愿意接受。
于是,陈靖带领着他的弟子在全国巡回,表演“吃烤蝗虫”,并且表示自己要代替父亲“安国公”陈野对所谓的“蝗神”进行审判。
对,不是他,而是陈野。
当陈野的名字再次出现的时候,天下所有人都见到了这位已经故去的安国公在民众的心中到底有多么高的地位。
本来面对“蝗神”战战兢兢的人们开始鼓起勇气,用陈靖所教授的办法去捕捉蝗虫、甚至开始吃。
有了第一个人,就有第二个人。
秦国国内的蝗灾便慢慢的平复了。
而其余的国家却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没有一个“陈靖”可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就遏制住蝗灾,也没有“安国君”这种人可以让国人信任的打破对“神灵”的恐惧。
于是,蝗灾在六国间弥漫开来了。
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国国内的蝗灾逐渐平息的时候,其余几个国家内的蝗灾却是越演越烈。
贵族们自然不缺少吃食,但普通的黔首却快要饿死了。
于是,一部分与秦国接壤的黔首开始偷偷的逃跑,从自己的国家逃跑到秦国。
他们听闻,秦国的法律虽然略微严苛了些许,但却也同样限制那些贵族.
他们听闻,在秦国能够吃饱饭。
当第一个人抵达秦国,验证了这个事情后,天下间偷偷迁徙的高潮便开始了。
根据后世史书的记载来看,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有预谋的“人口迁徙”高潮,也为后来秦国国内的交融与统一奠定了基础。
昭襄王二十九年,迫于无奈的六国国君只能下令,不允许人再离开,离开的被抓住后要追责。
六国的法律,也逐渐的严苛了起来。
可这种律令不仅没有让国人害怕,更激发了国人逃跑的愿望。
六国人口的流失,便越来越严重了。
昭襄王三十年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过去,而就在这一年的末尾,陈靖故去。
在陈靖故去之后,秦王嬴稷感到悲痛万分,并且因为“在蝗灾”中的功绩,而追封陈靖为“靖安君”。
至此,陈氏第二代中,唯独剩下一位“陈安”还活着了。
陈氏祠堂中。
本应该在赵国邯郸的陈安站在祠堂中,背影里面带着些许萧条和苦涩,陈氏的这一代,竟然只剩下了他自己么?
“父亲啊。”
陈安闭上了眼睛,沉默许久。
昭襄王三十一年,迈着沉重的脚步来了。
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六国国君发现了一件恐怖的事情。
这一代的秦王,似乎不仅还活着,甚至身体还十分健康
他们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了。
而这,已经是大魔王嬴稷身为秦王的第三十一年了。
他初步的告诉了所有六国之君,身为大魔王最重要的其中三个要素是什么。
“能活”
“能活”
“能活”
第167章 陈氏父子【一更,求订阅】
昭襄王三十一年的冬天,六国的君主们第一次开始怀疑,身为君主是不是能活才是最重要的。
在秦王嬴稷执政的这三十一年里,六国的国君多的换了四位,少的也已经换了两三位了,唯有昭襄王一直伫立在秦国的王位之上,且没有丝毫的疲惫。
一个稳定的君主能够给国家政权带来的,是同样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