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这个扑街终于上了三江和强推这真的是值得令人开心的事情。
其次就是首订是1280左右,均订1180,追订约莫1200,18天后的现在高订是3225,均订是2477,追订约莫1500,期间经历了一次强推,所以均订暴涨了一波,,涨了1300左右吧,算是翻了一倍,距离精品还有五百多的距离或许下一次的推荐就能精品了吧,挺开心的。
然后就是更新了,这个月13号上架,之前都是4000字,一共更新了48000字,这个月共更新24万字左右,去掉免费期的更新,相当于19天更新了十九万,分一分也就是日万了.
我还是低估了日万的难度啊,差点给我自己整崩溃了都。
下个月暂时还日八,但是每周周日我会休息半天.这样也是为了避免我暴毙对不对,我要是暴毙了宝宝们咋看书。
二、总结
既然是总结,我就先从这一卷的卷名以及简介开始吧。
卷名:商君!商君!
其实大家看看到这里的时候,能够发现这个名字可能不是很合适,毕竟商君变法,甚至是商鞅本人都在这一卷的占比并不算很大,甚至可能在十几万字的时候,商鞅就已经去世了。
那为什么这一卷的名字我还是定义为“商君!商君!”呢?
因为这一卷讲的是“诸国变法”,而诸国变法中最成功的不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么?这也是本书名字的由来。
而简介中的“法者,天地之序也”在我看来,指的是“秦律”,或者说陈野在潜移默化中所改良的“法家”的“法”应当是这本书的基调,这也是我将陈野的第一个身份安排为“司寇”的原因。
一国之中,最重要的便是“法”。
这是统治者控制被统治者的利器、也是统治者自我约束的利器。
当然了,这里的统治者自我约束指的是统治阶级,而不是“君王”,毕竟封建时期“君王”的权力是逐渐变大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而当往后越发展,统治阶级内部的“王”与“臣”的互相约束,同样是有赖于“法”,无论是“祖宗之法”还是“太祖之法”,亦或者是“国本之法”。
有些时候,为什么臣子能够在某些程度制衡皇帝?
便是因为有“法”这个“底线”在,大家不会真的拼死,而是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去进行争斗。
所以我开篇说:“法者,天地之序也”。
这是第一个原因。
至于第二个原因么,则是因为“商君”这个人。
陈氏在开篇的时候通过商鞅成为司寇,进入到秦国的政权中心,而这一卷的末尾,陈氏的第三代嫡子也同样是因为“商鞅”的原因,知道“事不可为”而在“司寇”的位置上退出政权的中心。
商鞅与孝公之间的情谊同样是贯穿这一卷的一个锚点。
“君臣之情”、“自古君王多寡恩”这一点是我最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希望宝宝们能够看到我想描写的东西,这样我就会非常开心了。
这是卷名以及简介中,我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为何起这样的卷名和简介。
其次便是这一卷的内容了。
这一卷的内容开头就说过了,大概是未来很多卷中第二长的一卷。
我想让看书的朋友们知道我是一个怎么样子的作者,会以一种怎么样子的手法和方式去描写华夏巍峨的历史。
我是一个略微有些嗦、唠叨,可能在有些时候被朋友们说“水”、说“赘述”的作者。
这是我这个人的底层逻辑,我会尽量去避免,但有些时候的的确确是无法控制。
我是一个有些时候会“文青”的想要描述一些“情感”的作者,但绝对不是一个“文青病”的作者。(笑)
我不会故意犯“文青病”去恶心读者,去下毒,毕竟这本书是网文,基调还是爽,但有些时候我会通过一些微小的人物去传达我的感情。
毕竟我不是ai机器人,不可能一点“情感”和“私货”都不带。
人的思想,想要表达的东西,有些时候不就是“私货”么?当然了,我会尽量避免这些东西的出现,但希望朋友们多给我一些宽容。在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我这个无病呻吟的“死文青”能够也爽一把。
说完了风格说一说这一卷的内容吧。
其实这一卷很简单,秦国的三位王都在竭尽全力的发展秦国的势力,而陈野以及陈氏在其中的作用,就是让“暴秦”“边陲蛮夷”变成了“仁义之国”。
这是陈氏在这七十多年的时间内,对历史的一些细微的改变。
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目前为止陈氏还未曾撼动“历史的车辙”,车轮继续沿着既定的轨迹缓缓的向前走去。
秦国注定将横扫天下,这就是下一卷和下下一卷的内容了。
而这一卷中有些朋友问历史的轨迹会发生改变么?
我的答案是:会的。
但改变是徐徐渐进的,毕竟这本书的主角不是“陈野”也不是“陈慎”“陈瞻”“陈昭”,如果是他们的话,在昭襄王时期秦国就该一统了,科技树不断的攀爬了对吧?
主角是“官渡陈氏”,主线是一个绵延千年的世家在历史的浪潮中起起伏伏。
历史的车辙总会改变的,如今改变了微微的一部分,前进的路线虽然依旧既定,但却已经偏移,而等到什么时候他会偏移到被改变的地步呢?
这是之后的事情,让我留一些悬念吧。
此外,这一卷中我个人来说最满意的是第一百一十五章以及第一百二十四、一百二十五、一百二十六章,以及一百三十六、一百四十、一百四十一章。
最不满意的其实是这一卷关于战争的描写。
第一百四十一章“此战威名”的写作过程中,其实我很焦虑,因为我不知道这样新的写法能否被大家伙接受.毕竟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我自己又实在不会写战争,这一点从之前的章节中就可以看出来,我对战争的描述真的很匮乏,我的战争简简单单的开始、然后几行字一写,略过过程就结束了。
从上一本书开始,我就有这样的毛病,真的很难改。
我已经在竭尽全力的去看书、学习了,目前为止被我加入书单的有“绍宋”“覆汉”“黄天之世”,希望在下下下一卷之前我能够学习好吧毕竟下下下一卷战争很多的。
其实这一卷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它太粗糙了,像是一块璞玉一样,粗糙是因为我对战国时期的不了解,当然了,我正在恶补这个时期的历史知识
如果有朋友知道专业的书籍的话,希望能够推荐推荐。
这本书或许真正进入到巅峰,应该是下一卷的中后期以及下下一卷了,看过上本书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写秦朝和始皇帝是有那么一两手的(叉会腰),从那之后,这本书会逐渐的变得精致起来,也会更加娴熟,当然了,现在也挺好看的是吧?(自信的臭不要脸)。
这一卷的总结就到这里啦,都是一些我唠唠叨叨的废话,或许下一卷的总结会更精彩?
这一卷正式结束后,明天开始下一卷,那是大魔王真正纵横天下的时代、是同样身为“魔王”但却并不是那么出名的“庄襄王”的时代,同时也是“始皇帝时代”的开端。
下一卷卷名:战国春秋。
最后,以一句话结束这一章吧。
若我们此后不再见,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愿朋友们都能常在我身边。
愿各位元旦快乐,新的一年都能健康如意。
最后的最后,给自己征个对象,要求如下。
活的。
第146章 粉墨登场【一更,求订阅】
秦国如今的情况可以用“国况空虚”来形容了,那支撑起来一个伟大时代的人们正在落幕,新的人站在台上,尚且不知道“唱”的如何。
范雎坐在相国的位置上略微有些踌躇,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接下来这一副重担。
这可是秦国的相邦之位!
以往站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太过于伟大了,这让范雎有些犹豫和害怕。
但昭襄王的信任让他再次鼓足勇气。
事实证明,昭襄王的眼光非常不错,担任相国的这一个月,范雎将所有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
一切就像是陈慎、张仪、苏秦他们还在时候的样子。
而秦国右相位置的空置,也让天下人侧目以及心动。
就目前来看,秦国当然是天下第一流的强国,秦国的王虽然在有人有些“质疑”但也无疑是一位优秀的王,这样的国,这样的王,哪一个贤才能够不心动呢?
他们都瞄准了秦相国的位置,想要坐上这个位置。
哪怕有范雎在又能如何?
天下比范雎更厉害的人虽然不能够算的上太多,但也绝对不算太少。
仅目前来看,有能力、有野心、有资历可以坐上右相这个位置的人,就有三四个,而其中最优秀的、最无可挑剔的便是一位叫做“田文”的人。
田文此人论出身乃是第一流。
他是齐国“田氏”之人,当然了,不是已经替代了齐国“姜”的那个“田氏”,是当初那个田氏留下来的另外一个分支。
田忌赛马的田。
也是齐王一直忌惮的那个“田”。
有些话说的好,一笔写不出来两个“田”字,但当字变成了现实后,一切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比如齐国的两田之争。
你可以替代当初的“姜”成为齐王,为何我不能成为齐王?我比你少了哪里?大家不都是田氏之人?而就算田氏中的某些人取代了齐国的王室,也不会有人有太大的反应。
左右不都是田氏?
于是,这成了齐国内最大的矛盾,那便是齐国王室“田”与田氏本家的“田”之间的争斗。
这是出身。
而田文此人论资历则是更加显著。
他是齐国的前任相国。
或者说,半个月前他还是齐国的相国,只是如今不是了。
一个多月前,齐国内爆发了内乱,田氏的田甲试图劫杀齐缗王,而代替他成为齐王这便是之前说的田氏与田氏的矛盾了。
当然了,这一次的谋杀并未成功,田甲失败了。
而田甲失败之后,已然成为惊弓之鸟的齐缗王看“田氏”中的人都觉着是要谋害自己,取代自己成为齐王的人,其中就包括了一直有仁义、贤才之名的田文。
田文自身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很干脆利落的请辞。
论声名,田文并不输于范雎,甚至比起来深耕秦国,而获得仁义之名“陈氏”之陈昭还要更高。
当然陈昭如今尚且还年轻。
要是让田文去比陈慎,那便是差了一筹了。
但田文同样心里清楚一件事情,秦国的相国可以是任何人,甚至可能是陈昭,但唯独不可能是陈慎了。
这是面子问题。
陈慎是因病告老还乡的,且是在昭襄王亲政没多久便告老的,这其中蕴含的“争斗”天下谁人不知道呢?若此时将陈慎请回去,那昭襄王的面子往哪里放?
几乎是打着昭襄王的脸面说,我这个秦王就是无能,只能请当初被我逼走的陈慎回来了!
昭襄王做不出来这种事情,即便昭襄王真的无人可用了,舍弃了身为王上的脸面尊严,必须要请陈慎回来,陈慎也不会同意的,因为陈慎做不出来这种打王上脸的事情。
而陈昭尚且没有那个资历。
田文还有一个更加为众人所知的名字。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
他的门下有数千门客,其中贤才能人辈出,而当田文表现出想要前往秦国为相国的念头时候,他的门客们纷纷欢欣雀跃了起来,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也同样是一件好事。
但唯有几个门客在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