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开始后悔了。
于是,隐隐约约松散的六国,再一次有了“合盟”的迹象。
这一次的合盟不同于之前的合盟,这一次没有“叛徒”,所有的王都迫切的想要阻挡秦国继续发展,都想要限制住这位明显有着“庞大野心”的秦王
他们初步认识到了战国大魔王的可怕。
昭襄王九年,春与夏之际。
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后,秦王嬴稷再次开始大肆的分封群臣。
在战争中有亮眼表现的“白起”凭借着军功封爵第十三等,而后拜上卿,为“军司马”,仅在太尉之下。
而“陈瞻”则是凭借着军功再次进爵,封彻候。
这是军功制度所能够走到的一个巅峰了。
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度,第二十等便是彻候。
更何况,陈瞻已然凭借着之前的功劳封“君”为“武安”,这是除却“安国君”之外,秦国最顶级的封君了。
在“安国”之下,便是“文安”与“武安”,这两个爵位更进一步便是“安国”了。
秦国内,无数的士卒都以封“武安君”为梦想。
就如同后世的“封狼居胥”一样。
或许“武安君”本身这个爵位没有那么高的地位,但是当陈瞻成为了武安君,那么武安君就有这样的地位了。
而在暗中匍匐着随时准备迸发的“攻陈之盟”,再次欢悦的庆祝着。
如果说上一次设立“左相”“右相”不是故意的话,那么这一次设立“军司马”便是一眼可以看出是故意的了。
“太尉”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由陈氏的陈瞻担任。
如今,王上特意设立一个“军司马”是什么意思?
不就是为了限制陈瞻,限制陈氏么?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朝堂上的人都能够看出来。
赵国,邯郸。
在看到了廉颇的强悍之后,赵惠文王如同得到了宝玉的穷人一样,几乎是想要天天炫耀。
他以一种几乎称得上是“飞速”的速度封廉颇为“信平君”。
这比原本历史中的他封君提早了近三十年
而后,拜上卿,令廉颇掌管全国的军事。
周赧王七年。
这位不算成功,但也不算太过于失败的周天子,崩于“巩”,但此时他的“崩”已然引不起任何的动静了
人们并不在意他什么时候死了。
或者说
天下人已经不在意邦周什么时候凋零了。
“昭襄王六年,王举国以战,得城三十,大胜而归。《秦书昭襄王本纪》”
第139章 寡恩【一更,求订阅】
周赧王去世的时候,唯有六个人在意了这个事情,但却并不是为周赧王的故去而感觉到伤心。
他们反而是在谋划另外一件事情。
瓜分邦周的最后一块领土,消灭这个可以在“大义”上站在所有王头顶的“小国”。
是的。
对于现在的列国来说,周早已经是沦为了看都不想看一眼的小国了。
当然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拿到周天子手中所占据的那一“九鼎”,列国之间的纷争从当初九鼎被瓜分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变成了“大义”与“名”的战争。
谁能够聚齐“九鼎”,或许就能够获得那最后的一块拼图.
这并不是说“九鼎”能够增强国力,它的代表意义其实更强一些,象征着“天命”所归。
在这个时代,人们还是非常相信“天命”这件事情的,尤其是其中所代表着的含义。
越有高才的人,越相信天命。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再次爆发了.
秦、赵、魏、燕、四国都参与了这一次的争斗,前些日子还好的要命一起瓜分三国的这四个国家,转瞬间便因为利益争斗在了一起。
余下的三国都在看着这个热闹。
在经历了之前的战争之后,这三国已然元气大伤,只想着恢复自己的力量,从而抵御那些意图让他们亡国的人了。
战争并没有持续很久。
最先出局的是魏国,魏王虽然有雄心壮志,但在前次的战争中已经损耗了太多,魏国不比其余三国。
燕国有乐毅,赵国有廉颇,而秦国则是有司马错、赢疾、陈瞻、白起等一众大将。
战争的胜利毫无疑问落在了秦国的身上,即便在战争的后期,燕国与赵国联合在一起,乐毅和廉颇联手也是一样。
秦王得到了第三尊“九鼎”。
各国的史官们都在纷纷感慨,这是秦国天命所归,而秦国得到的天命是从商鞅而开始,到了陈野执政的时期达到了巅峰,这是商君和陈氏所带来的天命啊!
当这个流言出现的时候,陈慎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紧张与感慨。
这一日终究到了。
史官们的言论虽然是自由的,但放纵他们的却是另外一个人,是那个高高的端坐在王座之上的人。
嬴稷。
文安君府
陈氏第二代所有人都汇聚在了文安君府,因为他们都察觉到了国内的形势涌动。
陈安半躺在地上,脸上带着平和随意,甚至还打了个哈欠。
陈慎坐在那里,望着坐在大殿中的自己的诸位兄弟,脸上的神情更加的肃穆了:“王上对陈氏的怀疑,更重了。”
陈瞻淡淡一笑只是说道:“不是怀疑,是防备。”
他将手中的杯子放下轻声的感慨:“不过这不能怪王上,陈氏手中的权利太大了,且把持秦国的时间太长了。”
“从父亲那个时候开始,陈氏已经历经了三个王了。”
“迄今为止,秦国内没有贵族势力能够比得过陈氏,陈氏已然成了当年秦律所斩的那种“老贵族”,而你我兄弟三人,则是占据了这个国家最顶端的位置。”
陈瞻自嘲的说道:“三公三师啊,瞧着多么高的名头。”
“但仔细说来,百官之首是兄长你,武将之首是我,甚至就连四哥都占据了一个“秦王师”的名头。”
他指了指半躺在那里,懒散无比的陈安说道:“甚至就连三哥,王上都给了他一个上卿的位置,让他能够自在这么多年。”
“除却二哥之外,陈氏的第二代哪一个被王上漏掉了?”
陈安撇了撇嘴:“五弟,你这话说的。”
“三哥我也没有很差劲吧?怎么落在的嘴里,给三哥我一个位置就这么不对?”
陈瞻瞥了一眼陈安一眼:“三哥,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希望你明白这一点。”
陈慎摆了摆手,叹了口气:“之前所计划的那些事情,要加快速度了。”
他的眼眸中带着一抹深沉,声音略带沙哑:“我们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完成那个事情,如此才能完全的保全陈氏。”
“这是我们一定要做的。”
“父亲将陈氏交到我们的手里,不是让陈氏随着王上的猜疑而更改的。”
陈慎默默的闭了一下眼睛,手抚摸着腰间的玉佩。
而此时,陈守开口了,声音同样沙哑,脸上带着些许的疲惫和茫然。
嬴稷是他的弟子,是他寄托了许多感情的弟子。
面前的众人是他的兄弟,脚下的土地是他的家,如今他的家他的家人,与他的弟子争斗了起来.
他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大兄,难道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么?”
“事情难道就没有转机了么?”
陈慎略微有些犹豫,片刻后说道:“或许吧”
他打起精神,笑着:“或许事情并没有坏到我们想的那一步呢?若是那样,我们便继续留在这里,若是事情有不可为,我们便回到封地就是了。”
这个时代的封地与后世的封地还不同。
“封君”的“封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非你要与这个“封君”撕破脸,否则即便是王上也不能够随意的进入他人的封地。
封地就相当于是一个小小的国家了。
这与后世的某些豪强大族有最关键的区别,那就是封君有着很高的独立性和“正义性”。
陈瞻看着陈慎说道:“话说回来,二哥在封地还好么?”
他们两个在因军功封侯的时候也好,封君的时候也罢,都没有重新选择封地,而是请求将他们的封地与父亲的封地相连。
而许多年前,他们的二哥,陈野的第二个孩子就请求回到封地中了。
封地不能够没有陈氏的人在,但陈氏当时并没有太多的“主人”可以管辖那里。
本身是由五个兄弟抽签前往的,但陈野的第二个孩子“陈靖”却是主动表示,愿意离开繁华热闹的咸阳城,前往“官渡”封地去。
如今,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陈慎微微摇头叹气:“二弟的性子你还不清楚?和老三有的一比。”
“只是二弟的性子中带着些“守静平和”,这些年将封地经营的很好,我等即便是离开咸阳城这个权力旋涡,也能够在封地中继续发展的很好。”
他看着一直没有出声的陈守,再次安抚道:“更何况,即便是陈氏要离开咸阳城,离开这权力的漩涡,也不是所有人都要离开的。”
“你何必这么担忧呢?”
陈慎内心做出了决定:“若是离开权力中枢太久,陈氏便会被秦国逐渐的忘记。”
“到了那个时候,陈氏便会逐渐的没落。”
“所以陈氏依旧需要有人留在朝堂之上,且这个人必须能够代表陈氏、且与王上的关系要良好,只有这样王上才不会加深对于陈氏的怀疑。”
陈守有些犹豫:“兄长,不必因为我而考虑这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