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是有了拿掉他们的想法。
因为种种原因,因为时机尚不成熟的缘故。
因为缺乏某个借口。
刘彻一直按兵不动。
一直到现在,这群人主动将把柄送上门来。
妄议朝政,这可是要杀头的死罪!
更何况,他们议论的,可是此次大战最大的功臣张家。
如果没有张家,没有他们费尽心力地去扶持主战派,最终形成了大汉与匈奴交战的格局,进而用计让匈奴全军覆没。
此时的大汉,依旧是沉浸在边境匈奴的困扰下。
边患频频。
这是毋庸置疑的。
身为君王的刘彻,在清楚张家贡献的同时,亦是很感激张家所做的一切。
这群人呢?
夸夸其谈,躲在背后乱嚼舌根!
不仅没有任何的作用,反倒是,一个个争名夺利,眼红他人的名利!
如此之人,如此沽名钓誉、无任何能力之人。
刘彻早就想找个由头将他们放下去了。
眼下,不过是借题发挥。
无论是非议张家的。
亦或者是在朝堂中大放厥词,明里暗里与刘彻、与张家对着干。
最终都被一一清算!
大汉安定了太久太久,也造就了一批贪图享乐的无能之辈。
安逸,带来的是莫须有的事端,是他们的空口白牙,夸夸其谈。
当刘彻决定肃清的时候。
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
包括此时最大的大鱼,韩安国。
一次次地与张家、与刘彻作对,一次次地在朝堂上大放厥词。
最终,因为韩安国为大汉的贡献。
刘彻倒是没有为难他。
落得个退位、颐养天年。
一瞬间。
韩国仿佛是苍老的几十岁一般。
其表现的情绪,包括最后深深地看了张伟一眼。
让张伟神情很是复杂。
屏幕前。
张伟看着这一幕。
情绪倒是出奇的镇静。
都是成年人了。
而且,在官场上。
就是一个个看不到硝烟的战争。
这可远比战场上的刀枪更加杀人于无形。
别看现在韩国安倒台。
貌似十分的凄凉。
倘若是他张家实力不够。
抑或这者是,之前的决策出现了问题,让韩国安钻到了空子。
现在韩国安的情况,就是他张家的表现!
甚至,张家的表现,可能还要更惨。
一个偌大的家族,很有可能就此分崩离析。
清算的风,席卷了整个朝堂。
在这个最不可能出现问题的当下。
在所有人都认为,大汉应当是一鼓作气血洗匈奴,绝不可能对朝臣动手的当下。
刘彻,恰恰就借此机会开始整肃朝堂。
不仅仅是因为他张旺川的意思。
更是因为,眼下的时机远远没到成熟的时候。
至少。
并非是众人所想的那样一鼓作气。
草原的水,比想象中的要深了太多太多。
历史,因为张家的影响,产生了不小的偏转。
又仿佛是在大势的浪潮下,硬生生地被搬回了正轨。
在朝堂清算之时。
儒家,反倒是借此机会,进一步得到了刘彻的赏识与抬升。
至少,他们其中的一套治国理念和忠于君王的思想。
很是得到刘彻的欢心。
董仲舒的地位,亦是逐渐抬升。
逐渐上升到了一个平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当然。
他的地位,从来就没有影响过张家。
董仲舒自己也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一个是被刘彻看中,并且大力提拔的亲信臣子。
可以说,董仲舒的一切,都来源于刘彻的给予,任由刘彻与求于取。
是臣子与君王最直接的关系。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种。
而张家之于刘彻。
早已经超脱了此等关系。
他们之间的情谊,更是大过这其中的禁锢。
经过张家多年的经营。
张家已经是逐渐超脱于此。
张伟从不去怀疑这一切。
至少,刘彻的种种表现。
无不是彰显了这一点。
官场的浪潮,越发汹涌。
又在刘彻简单的抚平下,归于平静。
不只是儒家的扶摇直上。
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
出现在了张伟的视线中。
张骞,一个皇宫中的郎官。
因为其能力的出彩,逐渐得到了刘彻的赏识。
尤其是其谈吐与言论。
深得刘彻的心意。
张伟亦是和他接触过了几次。
不知怎么的。
他总感觉,张骞与战国时期的一些纵横家,乃至于说客十分的相似。
当然。
与他们不同的则是张骞有着一颗忠于大汉的心。
这一份忠诚,即便是张伟也要为之动容。
为了顺应历史。
亦是为了自家的某些谋算。
张家与张骞逐渐交好。
并且。
在某一日的朝会上。
张家顺势提出了希望由张骞出使西域,与之沟通联系,最好是能够与大汉一同夹击匈奴的想法。
这一份理念很是得到刘彻的认同。
眼下,匈奴主力已经全军覆没。
正是他们大汉乘胜追击的时候。
原本依照刘彻的想法,定是要直接杀入草原,直捣王庭。
就是在张伟的阻止下。
刘彻亦是知道了。
草原的水,远比他想象的要深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