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的确如此,匈奴之人的贪婪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即便阏氏是出于我们大汉。但,经过匈奴长时间的熏陶以及同化,他们的行事风格乃之于对我们大汉的认知,显然更是倾向于匈奴。即便是如今与我大汉私下交好,即便是我大汉表达出愿意接纳的意思,他们也依旧坚持着想要成为匈奴的王庭。”
“如此,旺大汗之于其必需要多多防一手。依照微臣所见,我等之计谋必然不能将重心全然放在阏氏上,亦是需要多防备一手,多准备一手。”
刘彻若有所思。
一旁的董仲舒略微沉吟。
“张尚书所言,的确发人深省。匈奴之人反复无常,即便阏氏乃是出于我大汉,但,人心隔肚皮,我大汉势必不能将国力尽皆压在其身上。”
刘彻点头。
“旺川所言极是,但不知……”
屏幕前,张伟若有所思。
刘彻的意思,他很清楚。
如果大汉不信任阏氏,或者说阏氏不能完全信任。
那么,如果真的发动战争。
他们就需要一层保险。
一个万全之策。
说实话,其实在史记的记载上。
并没有出现张家乃至阏氏这一茬。
虽说整个大汉的大方向的发展,就比如与匈奴和亲、开放互市等,都是遵循着历史的轨迹。
只是,这一世,多了一个张家,多了与阏氏的联合。
张伟亦是不知道此联合会带来何等的反应。
若是因此而让大汉受到损害,这就得不偿失了。
犹豫。
更多的还是踌躇。
大汉的国运之战,亦是他张家的族运。
思索再三。
张伟打算继续遵循历史的轨迹。
跟着历史走,总归不会有错。
历史上,汉武帝刘彻对匈奴发动的第1次战争,其实是在某个商人的建议下,设伏展开的。
尽管并没有取得重大的成效。
但,凭借张伟所思,张家是可以扮演这么一个商人的角色。
而设伏,亦是很可行的一个方式。
再者,
这一世有张家,有他张伟在。
与匈奴的胜负,还尤为可知。
……
Ps:跪求推荐票,跪求月票
147.第145章 三方思虑,瞌睡来了送枕头!(求月票)
147.
屏幕前的张伟颇为自信。
体现在言语间的,是一股强大的气场。
刘彻本就是雄主。
要不,也不可能在历史上三次讨伐匈奴。
即便是屡战屡败。
但,其做法极大地消耗了匈奴的国力。
可以说,汉武帝的这一番征讨,积极的意义上,让整个匈奴在之后数百年都难以喘息。
尽管内心有些踌躇。
张伟清楚。
刘彻踌躇的可不是打不打的问题。
打,肯定是要打的。
他踌躇的,是该如何名正言顺地打。
是该如何顺水推舟地说服朝堂的其他朝臣,尤其是那群所谓的投降派。
攘外必先安内。
总不能,内部不太平,自己倒是一意孤行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这肯定是万万不行的。
索性。
张家的出现给了他底气。
甚至。
都不需要刘彻多说。
张伟就表示,张家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
体现在行动上。
朝堂上,张家多次旗帜鲜明地表示主战,就差把两个字写在脸上。
边关,张家不遗余力地去与匈奴互市,与阏氏虚伪于蛇。
所为的,不就是能够麻痹匈奴,准备好一切。
只等待一个契机。
一个朝堂内外同仇敌忾、大汉能一举歼灭匈奴的契机。
为了这个契机,张家准备了整整两年。
为了能麻痹匈奴,互市的存在,让匈奴享受了两年。
然而,眼下的张伟表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们苦苦等待的一切。
他们栽种的种子。
已经是即将开花结果!
小院内,一派君臣和谐的场景。
张家与刘彻的关系自然不必说。
董仲舒与张伟之间,亦是如此。
朝堂上,他们早就是“你来我往”。
刘彻亦是很愿意见到这一幕。
就这匈奴一事。
三人很快便达成了共识。
或者说,三个大汉最顶尖的势力达成了共识。
大汉与匈奴势必有一战。
且。
眼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并非是之前意义上的万事俱备。
或者说,这与历史上的准备不同。
这是在张家的插手之下。
是在张伟的层层安排、布局之下。
现如今的大汉,准备的越发充足。
与匈奴之间,已经是初步建立起来了信任。
信任,是相互交际的基础。
亦是,大汉能够借此做文章的机会。
显而易见的是。
大汉,拥有了更多理论上的可能。
只是。
“张爱卿,朕还是有些担忧,朝堂之上,朕觉得依旧有所阻碍。尤其是韩御史等人,势必不可能轻言放弃。”
刘彻踌躇道。
言语间,愁容尽显。
张伟倒是依旧淡定从容。
一旁的董仲舒适时地开口道。
“陛下,还请放心,朝堂上,我儒家愿意支持陛下之所有决断。陛下之所指,就是我儒家之所向!”
一旁的董仲舒气度不凡。
言语间,透露了一种无匹的自信。
也是。
眼下,儒家颇得刘彻的赏识。
可以说,他们就是刘彻一手扶植起来,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的。
先天性的,他们与帝王就捆绑在了一起。
而且,这一份捆绑比张家更死,也更为虚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