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诚来到边上,“说吧,什么事?”
“这几天,许多人都来拜访你吧!是不是大部分都是勋贵子弟?”
“你说呢?这些人,打又不能打,骂又不能骂,还得好言善待,让我头都晕了。”
“我爹说了,招兵你不能全考虑到平民,也要考虑一下勋贵子弟,不然你会有些麻烦。”
孙诚听了此话,明白岳丈的意思,军中都有平民军官和勋贵军官两大势力。
如果神机营只从平民中招兵,那勋贵们未免有些不快,心里不快活,那有些事就不好办,还是要平衡一下。
“我爹还说了,这些勋贵子弟,都放在我的手下,谁要是不好好训练,偷奸耍滑。
就让我将他们驱逐出去,这样,他们恨也就恨我,与你无关。”
“这样不是委屈你了?”
“委屈什么?他们是勋贵,我难道不是?我爹可是国公,是最大的勋贵。
我姐又是皇后,我侄子是太子,他们就是恨我,也奈何我不得。
其实,勋贵子弟中也有将才,毕竟他们的祖先都是骁勇善战之人,他们也遗传了他们的血脉。
如果好好训练,他们激发了祖先的血脉,凭着他们从小就学习的兵法,战策,弄不好我这一支部队会成为你最精锐的部下。”
“兄弟,别说了,多谢。”
孙诚听了众人的意见之后,当即拍板。雷裕可从边军中挑兵,郑武从羽林军中挑兵。至于张宇,自然是从勋贵子弟中挑。
第一百九十八章 投笔从戎
孙诚也想到宁国当兵的大都是文盲,只有勋贵军官才有文化,平民一般只能靠勇气拼杀,凭军功当上军官。
但中层军官就到头了,很少再往上了,因为他们大多不识字。你都不识字,军令传过来,你都不知道什么意思?那还打什么仗?
所以高层军官大多是勋贵子弟,孙诚认为这样对军队发展不利,还是需要平衡。
平民军官没有文化,那就教他们。再在文人中招兵,提倡投笔从戎的精神。这样,军官队伍才能平衡。
当年,GCD的军官队伍不就是这么组建的吗?那些军校出来的就是勋贵子弟,那些后来加入的文人就是投笔从戎,那些在战场中厮杀出来的军官不就是平民军官吗?
想到此处,孙诚更是认定自己的练军方法是正确的,自己的那个时代,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供参考的是比比皆是。
翌日,属下的三名校尉就去各地招兵。而孙诚自己,则准备在太学大开文会。
以提携后进之各,只要是二十五以下的太学生皆可参加,不管你有没有名气?
顿时太学生大哗,以前像孙诚这种文学泰斗开文会,那参与的人自然也是与他同等次的人,那年龄也不用说了,不说七老八十,那最少也是四十多了。
就是有年轻人参与,那也是有才子之名的人,像这些太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资格。
这次,孙诚大开文会,在年龄方面有了标准,这让那些太学生有了机会,能一睹兴盛侯的风采。
这次文会,孙诚强借了太学的场地,太学那些大儒也是无可奈何。
谁叫他们当年在孙诚与崔元文才比试中判定崔元胜了呢?结果后来的情形一目了然,他们错了。
崔元虽然当上了都察院佥都御史,这在年轻人当中也算是年轻有为了。
但与孙诚一比,那就差的远了,孙诚已经因功升为候爵了,而且不是凭父亲的势力,而是凭他自己。
这样一比较,当年太学几位大儒的评论是多么的不靠谱,致使太学在文人中的地位也降低了很多。
孙诚要借太学的地方开文会,大儒们也不敢不应允。
太学广场中,孙诚坐于正中,周围几百太学生围坐一旁。
孙诚站起来,双手一拱,“各位兄台,今时乃是大争之时,魏国咄咄逼人,使臣竟然要我国将议和费翻一倍。
议和费虽是先王制定的,但那是因为两国之间频繁征伐,致使耕地荒芜,百姓生灵涂炭。
先王不忍百姓受苦,故而拿出一笔钱给魏国,停止了战争。
但这不代表我们怕了魏国,前些天,我的亲卫就击败了号称大陆第一的玄甲卫,大涨了我宁国的士气。
众人欢呼,魏国军力强盛,屡屡欺凌宁国,他们当然心中愤慨。
这次虽不是战争,只是一场比试,但击败的可是玄甲卫,当然值的欢呼了。
要知道玄甲卫当年可凭借着三千骑冲破了先王的中军大阵,击败了宁国大军,一路杀到京城的部队。
孙诚用手压了压,让众人静下。
“所以我今天举办文会,以贺此事,此次文会的题目是投笔从戎。
大家要记住,诗词并不讲究辞藻华丽与否,主要的是意境,意境到了,能打动人心就是好诗,所以大家可以自由发挥,写出佳作。”
那些太学生开始还不好献丑,但孙诚说了,要的就是意境,能打动人心就是好诗,这让他们胆子也放开了,纷纷吟起了诗。
孙诚也坐在上首,看着下面年轻的太学生,心想,这里大约有六百多太学生,要是能有一百人参军,我就心满意足了。
可是,自从先王与魏国议和后,国内长期和平,武人地位日减。
反而文风鼎盛,年轻学子对武人非常鄙视,甚至有着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之说。
宁王登基后,虽然大力提升武将地位,但要扭转百姓心中的观念还需要很长时间。
几位大儒见孙诚文会的题目是投笔从戎,看着参会的年轻太学生,心中咯噔一下,就觉得不妙。
这意思是想在太学中招兵啊!太学是宁国的最高教育机构,孙诚在这将文人变成武人,这不就是挖墙脚吗?这让他们情何以堪。
但孙诚并没有说出征兵,他们也不能制止文会,只能观察了。
孙诚在台上,一首首诗词递了上来,他一目十行,一一审看,挑出了十首,公之于众。
大家看了,觉得写的都不错,如果是以前,这也是一次成功的文会,但诗词绝世的兴盛侯在此,这些诗词就上不了台面了,于是纷纷要求兴盛侯写首诗词压轴。
孙诚笑着站来起了,每次文会都是他压轴,这也是惯例了。而他也需要这个机会,鼓动此地的太学生投笔从戎。
“既然各位要求,那我也不能扫了众位的雅性,我就赋诗一首。”
众人道:“请兴盛侯赋诗。”
孙诚低着头,故作沉思状。
突然,一抬头,“拿酒来。”
袁方上前,递上酒壶,孙诚咕噜咕噜的一口喝下,将酒壶一扔,抽出了自己腰间宝剑,挥武起来。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好。”太学生一听此词,就觉得壮怀激烈。
此词为壮烈之词,诗人将自己的爱国之心,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的词章里。
孙诚吟完之后,又来一道。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此诗写好,孙诚道:“此诗词如何?”
众人当然连连说好,但他们也明白了孙诚开这场文会的目地了。
京中已经传开,兴盛侯已被王上征召,担任神机营统领,这支部队是新建的,缺少人手,这意思不就是让我们投笔从戎吗?
可要是参军,那我们十年寒窗又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当大头兵吗?
兴盛侯写的诗确实好,也很鼓舞士气,但要我和他一样去当兵,那可就要好好考虑考虑了。
第一百九十九章 勤政殿上面赏月
孙诚环顾四周,“我知道你们明白了我的意思,那就是劝你们投笔从戎。
我知道你们是读书人,但此时,魏国对我国的打压越来越大,战争是迟早的事。
到那时,我等就是想安静的读书,天下之大却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众人静下来,思考起孙诚的话。
太学的大儒终于忍不住了,孙诚竟然在太学中将圣人的学生拉去当兵,这成何体统?。
一位大儒出来道:“兴盛侯,你来我太学想干什么?你要这些学子去参军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些武人可以,文人为什么不可以?”
“打仗历来就是武人干的事,我们文人岂能拿刀动枪?那岂不是斯文扫地?
就是参军,那也是儒将,端坐在中军大营,运筹帷喔,决胜千里。
怎能与那些武人一样拿刀拼命呢?这样,岂不是乱了圣人体统。”
孙诚冷笑道:“荒谬?什么是真正的文人,国家和平时,当安静读书。国家有难事,当投笔从戎。
当年文人无不如此,一手拿笔,一手拿剑,当年圣人也是如此。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文人、武人并无分别,到了你嘴里文人就变了呢?”
大儒一听,脸色一变,他想起史上的文人都是身佩长剑,学文之时也学武,文武兼备。
圣人也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两门都和武有些关系。
而现在,除了四大世家还能学一些武艺,其他文人都把文武分开了,腰间的剑也换成扇子了。读书也只学礼,乐,书,数这四样了。
大儒想到此处,顿时无语。
孙诚道:“当此国家危亡之际,但凡有血性的热血男儿都应从军报国,就像我的诗中所写,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孙诚看向四周,他明白大道理讲过了,现在要讲好处了。
没有好处的事,是没有吸引力的。平民参军是为了军饷,能吃饱。
你拿这个是吸引不到这些太学生的,人家都能读书了,还会吃不饱吗?他们要的是官位,能光宗耀祖。
“我招的是神机营的兵,前几天打败玄甲卫的就是这支部队。
他是王上亲自下令组建的,属于禁军序列,你们都是有文化的人,只要训练合格,就是军官,那你们可就是天子门生了。”
众人心中一动,他们许多人都是庶族,文才也不佳,想当官那是很困难的。
如果进入了神机营,只要训练合格就是军官,可军官也是官啊!虽然比文官差点,但总比现在白身要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