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604节

  “呃,差不多这个意思吧。”孟之经感觉和他说不通,只好随意的应付着。

  这时赵祺已经站到一个高处,正眺望远处一座城镇,距离海边数里外,好像有一座城镇,他觉得比较奇怪,毕竟从苏门腊岛到狮题,有这么高的城镇可不多见。

  “望远镜。”赵祺伸手,身后有侍从上前递了望远镜。

  他举起望远镜看了下,终于发现不是那城镇比较高,而是那边的城墙建在山墙上的,所以看起来比较高,这正是后世雅加大的古城墙。

  “那是原来西爪哇的城都。”孟之经站在他身后解说:“现在咱们叫西爪城。”

  大宋把雅加大改为西爪城,打算做为爪哇省的省府。

  赵祺眉头一皱,大概觉得这名字不好听:“这名字谁取的?”真没文化,他后面几个字还好没说出来。

  “-”孟之经左右看看,只好低声道:“是朝廷”其实暗指皇帝赵与芮。

  赵祺似乎没在意,自顾自道:“上书朝廷,改名‘信州’。”

  赵祺看来,这里以前叫信诃沙里王朝,西爪哇这最大的城,应该叫信州才好。

  孟之经嘴角一抽,无奈道:“回汉王,我大宋,有一个信州呐。”

  大宋在江西有个信州啊,孟之经对这汉王无语了。

  啊,赵祺啊了下,然后又想了下:“那就上书朝廷,改名信诃州。”

  “。。”你非要和皇帝陛下对着干是吧?孟之经没办法,只好道:“这是陛下取的。”

  孟之经直接搬出皇帝赵与芮,希望能提醒汉王,你别再乱搞了。

  不料,赵祺根本无所谓:“你尽管上书就是,看父皇会不会采纳。”

  “。。”孟之经低头:“末将知道了。”

  此时赵祺身后不远处,还站着好多文武,这会都像条件反射似的,纷纷对视一眼。

  赵祺和孟之经的对话,他们基本都听在耳朵里。

  没想到赵祺胆子这么大,居然要改掉皇帝陛下取的名。

  不过也有人听过一些典故,据说大皇子赵祺是皇帝一手培养的,从小跟着皇帝陛下出入各地,是诸皇子中,跟随皇帝陛下时间最大的。

  看来,皇帝陛下对大皇子非常宠爱啊。

  但尽管如此,你也不能恃宠而骄吧?赵与芮取的名字,你都敢改,确实震惊现场诸多文武。

  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大半年后,从临安终于来了信,同意赵祺的上书,把西爪城,改为信诃

  府,赵祺还把爪哇省改为信诃省,也得到了皇帝的同意,省府就在信诃府,并设制置使,设都司,设水师。

  赵祺还推荐孟之经为都司都指挥使。

  孟之经听到消息欲哭无泪,心想我能拒绝吗?他根本不想和赵祺搭上关系。

  但没办法,这容不他拒绝,赵祺敢改皇帝取的名,他不敢说不。

  赵祺这改名的事,还引起不小的风波。

  通常宋军征服某地之后,都会改名,降低以前当地的影响。

  比如赵绎把波斯湾改大宋湾,就是不想让波斯人想到他们以前有波斯这个国王。

  赵祺这边攻灭了信诃沙里王朝,还取名叫信诃城,实在让人意外,朝中很多人是持反对意见的,但赵与芮同意了,大伙自然也不敢说什么。

  当天赵祺决定了改名信诃的事,然后就上了战马,带着一众人往信诃城去。

  一路上到处可见到宋军和百姓,还有各种运输物资的马车。

  宋军正在修路和修城。

  雅加大古城墙距离海边不到十里,道路不是很好,宋军占据后,已经征发部份当地百姓在修路,同时还在三佛齐国内移民三佛齐百姓在帮忙修路和修城。

  前面修路还好,赵祺看不出什么,只是一路上不时叮嘱孟之经:“这些修路的民工,一定要给他们吃饱,喝足,现在他们也是我们大宋百姓。”

  “汉王仁义,百姓们会记得的,也请汉王放心。”

  “他们有工钱吗?”赵祺突然问。

  孟之经嘴角微微一抽,扭头看向身边一个文官。

  那文官暗暗叫苦,这是准备过来当信诃府知府的郑士昌(郑清之儿子)。

  郑士昌硬着头皮道:“朝廷正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月钱数额。”

  “?”赵祺一听,这就是没给钱喽?你们这样和蒙古人,有什么区别?

  郑士昌看他脸色微变,赶紧又道:“汉王有所不知。”

  “当地都还是奴隶制,百姓们全是信诃里王朝贵族的奴隶,他们本国都不筑币,百姓之间主要是以物易物,没有用钱的习惯。”

  “只有在官面上与各地交易时,用我们宋钱或第纳尔银币等。”

  赵祺叹道:“老百姓本来就苦,如果我们强征他们为民夫,连工钱也不给,只会让民怨加深,更加反对我们大宋。”

  “无论他们以前用不用钱,我们要让他们习惯用我们宋钱。”

  “汉王英明。”诸文武只好道。

  郑士昌说的也是实话,当地百姓都是以物易物为多,钱只有在官方大宗交易时用到,而且很多百姓以前都吃不饱,现在宋军来了,能让他们吃饱,已经算是相当不错。

  这边又不铸钱,所以你要发工钱的话,从很远的波斯运过来,运输就是一大笔开支。

  现在赵祺要发钱,大伙也没办法,过后商量了下,决定和以前的婆罗省一样,先发粮票类似的东西,可以从宋军专营的商铺中换购物资,相当于发钱。

  因为这种粮票,各地宋军都认,所以也等于钱,现在很多国外商人有时也会收,因为粮票在他们手上一样可以当钱用。

  当然了,商人们也不敢收太多,一旦哪天宋军不承认了,那就是巨大的损失,各国商人都是收到就用,决不储存。

  一行人边走边聊,很快到了信诃城。

  因为被宋军攻打过,外面的古城墙到处破塌,很多当地和迁来的三佛齐百姓正在修缮。

  城内外进出的人比较多,宋军从海路上运输来的各种物资,也正往城里运。

  城中还要建各种府衙,军营等,看起来非常忙碌,到处是人。

  赵祺便问,现在信诃城有多少人口了?

  孟之经和郑士昌对视一眼,心想,官家还没同意改名呢,倒叫起来。

  郑士昌只好道:“城中有原信诃沙里百姓两万四千户,迁移来的三佛齐百姓一千两百户,我大宋驻军,一将三千多人。”

  加起来接近十万人了。

  这也算西爪哇人口最多的城镇之一。

  这会人口也算少的,后世这雅加大地区是印泥最大的经济中心,常住人口超三千万。

  赵祺闻言又皱眉了:“爪哇人口不是远超婆罗,才这么点人?”

  孟之经道,我军刚上来没多久,很多西爪哇的人跟着信诃沙里王朝的人往东跑了。

  还有跑到信诃城四周的,宋军也没去抓。

  宋军现在主要经营落脚点,把信诃城和海岸边的防御建立起来,然后才会向四周搜索,扩展。

  据根宋军的计划,城中的原居民,爪哇人还得被陆续迁走一部份,分别往婆罗省和波斯,三佛齐三个地方去。

  然后从波斯和三佛齐迁人过来,与爪哇人混居,减少当地人的影响。

  别以为移民容易,只要用船运来运去,宋军的运输能力已经算当世最强,但中途还是有风险,随时可能沉船,每次运输都要死一批人在船上。

  因为不是自己人,宋军各方面措施做的不是很仔细。

  赵祺显然想到这个问题,沉声道:“我大宋军队,几千几万人,长途运输,在海上几个月,都能不死人,甚至只死几个人。”

  “上次从婆罗运两船渤泥人到狮城,能死三十几个,朝廷相关官员是不是没有认真做事?”

  众人面面相觑,郑士昌也不敢说话了。

  孟之经看没人回应,只好道:“末将会让水师官兵注意,加强船上的卫生和安全检验,保证存活率。”

  “运百姓船,一定要有郎中跟着,各项准备要到位,不能死太多的人,这些现在都是我大宋百姓。”

  “是是是,末将--”

  “下官--”

  “知道了。”最后众人纷纷表态知道了。

  等赵祺进城后,看到有数百人正在修他的临时住所。

  他的汉王府在汉州,这边又要给他修个临时的住所,主要也是把以前的房屋翻修一下,现场有几百人在干活。

  赵祺看了看后,立刻道,把人都调走,先修城墙和大路,他对住无所谓,随便找个屋子,能睡觉不漏风雨就行。

  众文武再次对视一眼,前面赵祺的话都让大伙不爽快,但这会终于看到赵祺身上的优点了。

  只不过,这种优点用来争皇位,显然是不够的。

第560章 红薯来了

  元贞十五年四月,赵祺到爪哇岛,并住了半个月,他也算身体力行,花了好几天时间跑遍宋军占领的地方,孟之经非常紧张,每天带五百骑以上保护着赵祺。

  这会爪哇岛还没有全部被宋军控制,到处都有信诃沙里王朝的人在反抗。

  好在有惊无险,赵祺于五月初离开,走前还叮嘱当地官员善待百姓。

  五月中旬,赵祺来到狮城,刚到狮城没多久,有人汇报,宝洲有船过来,有人求见汉王。

  “宝洲来的?”赵祺先愣了下,很快想到是谁。

  大宋把南北美洲,改成南北宝洲。

  元贞九年五月,蒲寿庚和谭聪,彭云三人历经辛苦,从南美回到大宋,历史两年之久,之后赵与芮就打算殖民南美洲,并改名为宝洲,到处传言上面各种珍宝黄金,吸引民间资本加入。

  元贞九年底,大宋设南宝洲总督府,由蒲寿庚为总督。

  第一批宋军为一个将,三千人,全部带家属前往,并和诸将士说好,六年轮换。

  给蒲寿庚的条件是五到十年轮换,看他自己本意。

  这会正好满六年,第一批轮换的宋军前几天刚到狮城,这批宋军有一千人,从巴西附近宝洲港(后世纳塔尔港)出发,一路经金洲(非洲),到波斯,再从马六甲海峡到狮城,准备回大宋。

  这批宋军当年去宝洲时,这边还不属于宋军,没想到几年后回来,这里已经大变样,且到处都是宋军和宋人商船。

  “宝洲船队,谁为领队?”赵祺立刻问。

  他当然知道,在父皇眼里,宝洲也是比较重要的,只是大宋这会事情太多,赵与芮管不到宝洲,任蒲寿庚在折腾。

  “回汉王,是宝洲水师副统制谭聪。”

  七八年时间,谭聪从情报司一个低级军官,已经升到了水师副统制,这得归功于他们当年带回橡胶树和万里殖民宝洲。

  这谭聪的父亲是谭海,早年在皇城司做侍卫,就负责巡守赵祺住的地方,与赵祺相熟,后出任情报司,也算赵祺的熟人。

  谭聪这次带着一个营加家属,共一千多人回国,正好在狮城休养下,听到这里是汉王赵祺管的,还故意多住了几天,终于等天赵祺回来。

  “让谭聪进来。”赵祺听到这里也是赶紧叫人。

  赵祺在京师时,谭海每年都往贾府送东西,礼性做的很足。

  赵祺出镇汉王后,谭海每年至少派儿子来一次,他三儿子,除了谭聪在外,另两个都和赵祺见过几次面。

首节上一节604/6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