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221节

“曹三郎。”

“嘿,刘押官。”

双方打了个招呼,说了几句话,曹友谅便进了锦衣卫,里面有好几个书生模样的人已经在他之前进来了,大伙都集中在一个房间里。

锦衣卫一名都头正在和众人说话,房间里有些吵闹。

有个书生道,我都是按照剧本来说的,不过说到陛下丈量田地是对的,茶楼里有人向我扔东西,我差点和他打起来了。

那都头脸色严肃的问:“可知道是谁?”

“城东的富户刘大官人的小儿子,他家里田多呢,肯定不乐意。”那书生叫道。

“行,他敢向你扔东西,你放心,下午老子就让皇城司好好教训他,狗东西,这是反对朝廷政策,反对陛下旨意了?”都头恶狠狠的放下狠话,那书生听的极满意。

这时都头从桌上拿了串铜钱:“这是今天的,三百文。”

“多谢刘都头喽。”那书生高高兴兴背起三百文铜钱走出锦衣卫。

这些人都是和曹友谅一样,帮锦衣卫在各茶楼说书,每天三百文。

只要说一上午,一个月能拿九贯钱,而且只发铜钱,这工资在现在算是相当高了。

不过曹友谅时间不多,每个月会讲十次左右。

刘都头和他也很熟,上来先打了招呼,给了他三百文。

曹友谅拿着钱出门,路上还在琢磨官家为何要这么干?

据他所知,不但京师有说书人,全国各重要州府都有,全部是皇城司下属锦衣卫在负责发钱,每个月要花好多钱呢。

每次领钱还要他们签字画押,上个月还有皇城司的人上门询问,他有没有拿到每次三百文钱,锦衣卫有没有克扣。

但曹友谅能看出来,官家这么一番宣传之后,临安城的百姓,现在又多了个爱好,就是去茶楼听说书。

看来官家对蒙古人很重视,防备蒙古人呢。

他想到今天自己说的主题,都是锦衣卫给的稿子,明显要带动百姓仇视蒙古人的情绪。

他不由想到,下次科举,很可能就会考这个?

曹友谅走到半路,买了只鸡回家,发现临安城的鸡现在涨到九十文。

最近物价是越来越贵了,好像老百姓都比较有钱。

应该是会子值钱了,大伙消费力上来了?

曹友谅带着鸡刚回到家门口,砰,就看到大门开了,有人冲了出来。

他眼急手快,一把抓住。

却是大哥曹友闻才十岁的儿子曹墀。

“去哪?”曹友谅抓着他叫道:“今天不上课吗?”

曹墀手上拿着东西,用力甩了下,没甩掉,只好道:“上午提前下课了。”

“我要上街宣传呢。”

曹友谅便问:“今天宣传啥?”

“降税免税,有利百姓。”

“要降税了?”曹友谅听的一愣,现在外面都在传,皇帝丈量粮田后,要收重税,怎么现在要降税,还要免税?

那估计以后说书的内容也要有免税之事?

就他一愣之际,曹墀用力再甩,直接把他甩开,噔噔噔,迈着步子跑走了。

没一会,曹墀在一个街口和几个少年碰头。

“李庭芝。”

“曹墀”

对面领头少年是比他还小的李庭芝。

双方相互打了个招呼,然后开始沿着主街小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

“陛下新政,免税降税,田少的百姓有福了。”

“开国首次,历史罕有,大宋免税了。”

“陛下圣明,千古明君,为民免税。”

少年们沿着街西跑到街东,然后在街口处发现另一条过来的其余几个少年,双方还笑骂了几句,然后又分开。

众少年大概跑了有半个小时,叫的喉咙都快哑了,路上不时有人拉住他们,问免什么税。

少年们则摇头,不知道,等朝廷新政策。

这些少年经常在临安街头跑来跑去叫唤着,现在临安城里的人都知道,他们就是风向标,一旦叫了什么,朝廷基本就要干什么。

也有其他少年曾经试着胡乱叫喊,差点腿都被打断。

能在街上叫喊的少年,都有统一的衣服,是出自临安太学的少年班学生。

这少年班是皇帝登基后成立,专门从心腹官将中挑选年轻子侄免费学习,有统一的太学生服。

他们在街上叫起来,基本就代表着朝廷后面的新政策。

而这次叫的免税的事,着实震惊了临安城的各路人马。

跑了半个小时后,曹墀等几个人累的半死,慢慢吞吞来到一家酒楼。

这是秦卓在临安城诸多酒楼的一家。

门口有人看到他们早就叫了起来:“小官人们来啦,上菜。”

几个少年在里面饱吃了一顿,临走的时候,每人又拿到十文钱,开开心心的回家。

269.第269章 蒙军的首次惨败

此时距离成吉思汗死亡已经一年多,但窝阔台一直没有登上汗位,因为当时监国的是拖雷,而蒙古贵族中分成两派,一派支持拖雷,一派支持窝阔台,两派永远有人在忙,没空回来参加会议,这让忽里勒台会议一直没能召开。(其实大伙都知道,是拖雷拖着不想召开忽里勒台会议)

直到宝庆四年(1228年)十一月,发生了惨败,这才惊醒了蒙古贵族。

当年十月,蒙古大将朵忽鲁率领蒙古军偏师进攻庆阳,完颜守绪一边派陕西行省以羊酒等物犒蒙古军,以图缓师,一边面又命纥石烈牙吾塔、移剌蒲阿二人领兵进驻州以策应庆阳军。

没多久,蒙军进攻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总帅平章政事完颜合达问谁可为前锋,陈和尚应声而出。

完颜陈和尚说自己已沐浴易衣,誓决一死战,披甲上马,头也不回地去了。

当天,陈和尚率忠孝军四百骑力战,破蒙古兵八千之众(有说是两三千,史书记载为八千),金军取得了大昌原之战的胜利。

自从金蒙战争以来已经二十余年,这是金朝第一次取得这样大的胜利,而且是野战。

蒙古在金朝和南宋方向,也是第一次经历如此的惨败。

金国举国振奋,完颜守绪亲自下旨表彰勉励,授陈和尚定远大将军、平凉府判官,世袭谋克,一日名震天下。

蒙古在大昌原之战惨败之后,发现一定要团结,如果不团结,没有一个合适的领导人,很可能被金国翻身,而且之前孛鲁在山东攻略也是惨败,宋人和金人正在崛起,蒙古人不能再内哄了。

于是宝庆四年底,蒙古准备召开忽里勒台会议,选出新的大汗,会议定在次年八月,在大斡耳朵召开。

蒙古准备召开忽里勒台会议时,宝庆四年(1228年)十二月,赵与芮也召集群臣,再议明年改制的事情。

自他登基以来,基本是每年一个脚步,逐步改革,完善大宋国家机器。

他要让这个巨大的国家机器,能有序和合理的运转。

经过宝庆三年和四年的粮田丈量和盐税改制,大宋的财政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加上这几年赵与芮发行会子减少,让会子的价值也逐步上升,目前市场一贯铜钱,约等于两贯会子,百姓手里的会子,也越来越值钱了。

十二月初三。

大量的官员早早来到选德殿。

这里早就摆好了桌子凳子,桌子上面还有水果点心和笔与纸。

大伙也习惯了皇帝对他们的安排,各按其位,纷纷坐下。

所有人表情都很轻松,也比较高兴。

赵与芮登基四年半,大宋朝国力蒸蒸日上,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众大臣们是看在眼里的。

皇帝重用的多半是正直能臣,所以对赵与芮非常认同。

即便是赵与芮在丈量粮田时,有诛过三族的残忍,所有大臣还是坚持站在皇帝这边。

今天来到现场的有有枢密使葛洪、签书枢密院事李宗勉、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兼兵部尚书魏了翁。

吏部尚书邓若水,工部尚书徐元、户部尚书杜范、礼部尚书杨长孺、刑部尚书李皇,侍御史赵汝述、中书侍郎乔行简、门下侍郎胡梦昱、都进奏院都院秦卓,权判尚书都省事梁成大。

其中权判尚书都省事原来是胡,但梁成大在丽正门一事表现不错,皇帝于今年八月将其晋升为尚书省实际一把手,以示鼓励。

当然,现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权力已经被六部大大分弱,梁成大算是上了末班车,不过他级别和待遇都提升了,而且算是正式进入皇帝决策中心,有机会参与小会,这是他比较激动和兴奋的地方。

自八月晋升以来,梁成大是第二次参会,现场就他最激动,不时与左右聊天,表情兴奋无比。

他看到有几个官员拿了一大堆文书过来,估计又有什么重要的事商量。

这些人算是南宋目前最重要的文官,但大部份都是正直能臣,只有梁成大和赵汝述两人是史弥远部下出身,以前风评也差,有些人都不带理梁成大的,比如胡梦昱。

他内心还是看不起这种奸臣,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重用梁成大和赵汝述。

现场或许只有秦卓明白,朝廷里,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忠臣和奸臣,都要用。

众人坐下后,一边喝茶聊天,一边等着,没一会,皇帝没来,又来了几个人。

宝庆三年的状元黄朴、嘉定十六年进士谢方叔,余天锡,还有一个郑清之。

四人都算是官场新人,黄朴中状元后,先为秘书郎,后为起居舍人,谢方叔十六年中进士,被授监查御史五年没移过,余天锡和郑清之都算是史弥远幕僚,也没当几年官。

这两人在皇帝夺权后,在翰林院写写圣旨,算是闲职,这次也来到现场,众人估计皇帝要启用他们了。

四人来后并没敢坐,因为现场没他们位置。

但很快内侍黄裳进来,安排人移动桌椅,不一会,又有小内侍拿出名牌,上面写着四人名字。

四人又惊又喜,按名牌坐了下来,分别在诸人两侧。

李宗勉等人对视一眼,明白皇帝以后可能要慢慢重用他们几个。

不过后来才知道,皇帝只是让这几人专门帮皇帝批奏折,减少皇帝的业务,这四人等于是皇帝的秘书。

他们刚坐下没多久,外面就有胡松高唱,陛下驾到。

众人赶紧纷纷起身,等赵与芮进来后,由葛洪带队,同时跪下,高呼陛下万岁。

“快起来,都坐,都坐。”赵与芮哈哈一笑,也坐在自己的御座上。

等众人依次坐下,赵与芮则看向户部尚书杜范。

杜范立刻站起来,拿起面前文书,向众人大声道。

经过宝庆三年和四年,近两年在全国丈量田地,现在大宋宝庆四年的全国田地数已经出炉。

全部截止十月最新,全国粮田面积为七亿一千多万亩,其中还包括大员和济州三十多万亩。

众官员还是第一次听到大宋在大员和济州还有粮田。

首节上一节221/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