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儿被秦明突如其来的亲昵举动,弄得脸颊绯红,却也不忘继续汇报:
“这些礼单中,除了寻常的贺礼,还有些别出心裁的礼物,比如河间郡王府,以及卫国公府送来的稀世兵书;鄂国公府则是一套精炼的兵器;翼国公府更是直接赠送了一匹汗血宝马。每一份礼物都体现了送礼人的心意,与府上关系的深浅。”
秦明听罢,目光扫过那一堆堆礼单,心中权衡着这些背后的意义。
“婉儿,你心思细腻,这样的分类对我们处理接下来的人情往来大有裨益。”
说到这里,秦明想了想,沉吟道:
“礼尚往来是传统美德。这样吧,甲乙两等按照礼单价值的双倍回礼;至于丙丁两等则按照礼单等值回礼便可。”
说到这里,秦明伸手搂过萧嫦曦,柔声说道:
“至于,具体什么样的礼物,便由你们两个一同商议吧。”
萧嫦曦两人皆是一愣,但她们很快便明白了秦明的意思。两女缓缓点头,柔声道:
“妾身(奴婢)遵命。”
眼看正事已经说完,佳人满怀的秦明,老毛病便犯了。
原本想要起身去倒茶的婉儿,被秦明轻轻一带,重新跌坐了回去。
她那张粉嫩的俏脸,瞬间染上一抹红霞,整个人越发娇艳欲滴。
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她,螓首低垂。
电光火石间,婉儿抬起骨节分明的左手,半握成拳挡在唇边轻咳了一声,与此同时,宽大的长袖正好挡在了身前。
“对了公子,府上今日还收到了卢国公府,以及琅琊郡侯府的拜帖。”
说着,婉儿强作镇定地将右手伸入袖中,从里面抽出两张红色的拜帖,一字一顿地说道:
“还请...公...子...过目。”
秦明嘴角挂着坏笑,伏在婉儿耳边轻声说道:
“不必了。你就告诉我,两位婶婶打算什么时候来府上就行了?”
婉儿抿了抿嘴唇,若非担心萧嫦曦察觉到端倪,影响到自家公子的光辉形象,她现在恨不得将整颗脑袋都埋进长袖里。
“拜帖上说,她们准备后天前来府上拜访。”
秦明闻言缓缓点头,捏了捏小婉儿,微笑道:
“那明日就拜托婉儿,着人去给两位婶婶回信了。”
婉儿俏脸通红,低着头轻嗯了一声。
......
与此同时,秦家庄外某处秘密基地内。
一个被黑布蒙着眼睛,五花大绑的消瘦身影,在金壹和木壹的引领下,敲响了一处偏僻小院的院门。
少顷。
院门咯吱一声打开,接着从里面传来一道女子细微的嗓音。
“奴婢见过几位,不知道几位深夜到访,可是夫人有事传唤奴婢?”
女子声音轻柔,微微发颤,声音中带着几许忐忑与不安。
不等金壹和木壹答话,消瘦汉子突然浑身剧颤,抖如筛糠。
他脚下一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泣声道:
“求...求...求你们,放过她...。只要你们肯放过她,小人愿付出任何代价。”
身着粗布麻衣,素面朝天的秋娘,听到这个声音后,瞬间泪如雨下。
她猛地拉开院门,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抱着消瘦汉子的肩膀,连连摇头,哭诉道:
“张郎,你这又是何苦啊!奴早已是残花败柳,奴不值得你这样啊!你为何这么傻?”
金壹和木壹对视一眼,两人并未开口言语,只是朝秋粮拱了拱手,然后便转过身,大踏步离去。
半晌之后。
小院内,听完了秋娘近日的遭遇后,张野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他一把抓住秋娘的胳膊,双眼死死地盯着秋娘的眼睛,认真道:
“他们真的没有胁迫你?”
秋娘连连摇头,泪眼婆娑地说道:
“自从奴来到秦府,夫人对奴一直礼遇有加,从未有过刁难,更没有苛责过半句。”
“张郎,秦府上下的人对奴都很好,你能不能别伤害他们?”
张野闻言面露苦涩,摇头叹道:
“哎,秋娘,你太高看某家了。其余人且不去谈,只说刚才押解某来的那两位,就不是泛泛之辈。”
“若只对上其中一人,某家还有信心战而胜之。可一旦对上两个,某家只有等死的分。”
“然而,他们这样战力彪悍之人,秦府不知凡几。”
此话一出,秋娘当场愣住。她喃喃自语道:
“这怎么可能呢?”
.......
酉时六刻,崇仁坊,齐国公府后院书房。
长孙无忌端坐在长椅上,双眼死死地盯着手里的信件,眉头时而皱起,时而放松。
信的内容并不长,甚至可以说很短,只有千余字,但信上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却不得不让长孙无忌陷入深思。
时间在长孙无忌不断变化的微表情中,一点一滴地流逝,很快半个时辰便过去了。
长孙无忌拿着信件的双手,终于不堪重负,颓然落下。接着,他喟叹一声,喃喃自语道:
“紫气萦绕,得天地庇佑。”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与之为敌者,必遭上天厌弃,霉运连连,轻则自身受创,重则身死道消、祸及家族。”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脸上浮现出一抹狰狞之色,但很快又消失无踪。
“与之为敌者,必遭上天厌弃.....”
“修祠庙、建纪念碑,拉拢人心。”
“这若是我长孙家儿郎,长孙家何愁不兴啊!”
长孙无忌揉了揉眉心,眼角余光重新落到了信纸的最后一行文字上。
他拿起桌面上的信件点燃。
火光的照耀下,长孙无忌原本惆怅的面容,渐渐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他眯起眼睛,目光变得深邃且坚定。
......
第950章 武将开疆拓土,文官治国安邦。
翌日,辰时,长安城太极殿内。
随着万年县知县汇报结束,重回其位,朝堂之上一时无人出列奏言。众臣皆垂手而立,眼观鼻,鼻观心,料想今日朝会即将结束。
龙椅上,身披明黄色龙袍的李世民,沉稳地站起身来,徐步走到玉阶前方。
他轻咳一声,眼神缓缓扫过群臣,稍作停顿后,深吸一口气,庄重宣告:于朱雀大街建造大唐英烈纪念碑之决策。
李世民的声音沉稳而庄重,穿透清晨微凉的空气,回荡在太极殿的每一个角落。
他全方位地阐述了纪念碑对于大唐的意义,它不仅能铭记那些为大唐基业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将士,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与牺牲,而且更是能激励世人,弘扬忠勇之风,巩固国本。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李世民的侃侃而谈,原本寂静无声的朝堂,顿时炸开了锅,顷刻间变得比菜市场还要热闹。
尤其是朝中未能出征的一众武将,顿时两眼放光,神色激动。
待到李世民话音一落,武将们呼啦一下全站了出来,对着玉阶上的李世民一躬到底,扯着嗓子大喊:“圣上英明!”接着就是一顿让二凤羞得面红耳赤的猛夸。
继而,朝堂之上数位重臣亦接连起身,或呈具体施行之建议,或表对圣上深谋远虑之钦佩。一场关乎如何更优施行此计划之热烈讨论遂展开,太极殿内弥漫着前所未有之沉稳与共识,仿若空气中皆洋溢着为国家未来戮力同心之坚定信念。
在深入探讨中,工部尚书段纶针对纪念碑的建造技术,以及建造材料选择提出了详细的规划。
他强调,除了选用最上乘的石材保证其历久弥新外,还需引入最新的建筑技艺,确保纪念碑的稳固性与耐久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越时代的标志性建筑。
户部尚书戴胄则从财政角度出发,提出应设立专项基金,确保纪念碑及其周边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充足,同时鼓励民间捐赠,让这项工程成为全民参与的盛举,进一步加深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面对各位重臣的积极谏言,李世民深感欣慰。他点头赞许,并指示相关部门立即着手筹备,务必确保工程的每个环节都能体现出大唐的国力与智慧。
此外,李世民还特别提到,应举办隆重的奠基仪式,邀请英烈家属及各地代表参加,通过仪式强化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让这份对英雄的纪念,成为全民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宏伟而又细腻的蓝图,逐渐在众人眼前铺开,这不仅是一座纪念碑的建立,更是一场精神与文化的复兴。
这场决议,不仅决定了纪念碑的塑造,更是对大唐精神风貌的一次重塑与升华,预示着一个更加团结、强大的国家形象即将屹立于东方。
正在大家讨论的兴起之时,原本其乐融融、弹冠相庆的大殿内,突然传来一道不合时宜的声音。
“陛下,微臣有异议。”
李世民听到这个熟悉的嗓音,嘴角忍不住抽动了一下。他深吸了一口气,目光下移,缓缓落到了魏征身上。
“魏爱卿,有何见教?”
魏征手持笏板,躬身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大唐如今威震四周蛮夷,百姓们安居乐业,离不开将士们的浴血奋战,舍命搏杀,陛下为他们竖立大唐英烈纪念碑,无可厚非。臣身为大唐其中一员,亦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魏征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随即抬起头环顾四周同僚,缓缓道:
“我大唐自开国以来,素来是武将拼杀在前,文臣治国于后。”
“武将开疆拓土,文官治国安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故而,臣窃以为,此次纪念碑的建立,不应仅局限于颂扬武功,而应是武治与文教并重,方能彰显我大唐文武双全之国格。”
魏征话锋一转,语气坚定而恳切:
“臣建议,除却纪念英勇战死的将士,碑文中亦当记载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安定邦国的文臣智者,以及在民生、教育、律法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贤士。”
“如此,方能使后世知晓,大唐之强盛,非但有赖刀枪,更有赖笔墨;非但有勇士驰骋疆场,更有智者耕耘于庙堂。”
魏征的话音刚落,朝堂之上一片静默,不少文官更是向魏征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太极殿内的气氛一时变得微妙起来。
李世民凝视着魏征,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开口道:
“魏卿所言极是。”
“大唐之繁荣昌盛,乃文韬武略并施之成效。纪念碑当不仅铭记武将之勇猛,亦须镌刻文臣之功勋。”
此语一出,满朝文武皆心潮澎湃,脑海中不约而同地浮现出一座“直插云霄”的巍巍丰碑。与此同时,他们在心中暗自立下一个决心,从今往后发奋图强,力取将自己的名字铭刻于石碑之上。
李世民沉思片刻,继续道:
“文以载道,武以彰功。”
“此碑于我大唐意义重大,朕决意特设碑文纂修组,由魏爱卿领衔,务使碑文内容周全且深刻,既颂武德,又彰文治,俾后世子孙明悉,大唐之盛世,乃无数文臣武将共同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