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64节

“四书五经读得再熟,哪怕倒背如流了,八股文章做得极好,可那又能如何?”

“这样的人是能执政还是能算账?是能掌军还是能清理刑名?”

“都不行!”

“二位回过头去看看历朝历代绝大多数的官员、臣子你们就能发现,但凡那些能在知县、知府等亲民官任上干出成绩的,实际上都是有根底的!”

“要么就是家中亲友本就是当官的,要么就是师长当中有当官,有人言传身教不说,还得给他配上几个靠谱的师爷,这才能干出一番名声!”

“那么,这就有个问题了!”

“科举,考的那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或者说八股取士在大明这些年,让无数读书人埋头苦读穷经皓首之下,学到了什么?”

“没有!那就是一门应付考试的学问,考上考不上这辈子除非当个教书匠,否则一辈子都用不上了!”

“二位觉着呢?”

咱觉着?

朱元璋这会儿觉着头皮发麻!

因为他居然觉着自家大孙子说的是对的!

而朱高煜见对面这二位都没说话,心里也暗自得意的一笑。

来自后世的他,比所有人都清楚八股取士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那其实就是个考核逻辑思维能力的汉字版数独游戏。

说白了,先用四书五经打底,然后烂熟于心以后,再把八股的规则吃透、弄懂、搞明白以后,那就是个填空题。

后世早已有无数人把这八股文当做视频素材给说了个明明白白了。

“小友,你觉着,不考八股的话,那考啥呢?难不成还跟以前一样每次都随意出题,然后就考那些四书五经?”

朱元璋的问题可谓是一针见血,但朱高煜也不着急,反而笑眯眯的答道。

“其实吧,儒家最开始的时候,在孔圣人的时候所提倡的君子六艺,那其实就是最好的考核科目。”

“礼、乐、射、御、书、数,真要是这些方面都合格,至少比现在八股取士弄来的强不少吧?”

“更何况,我觉着,不仅君子六艺,兵法策论、经史子集啥的都得算上!”

朱元璋父子俩听到这整个人都不好了,朱棣惊讶的喊到。

“这怎么可能?”

“这么一弄岂不是全乱了?”

“谁能学这么多东西?”

朱高煜直接一摆手,毫不在意的说道。

“怎么可能乱?”

“绝对乱不了!”

“你们呐,是在内心深处把那君子六艺的标准定得太高了,就好比射这一项,我也没说要求人百步穿杨啊!”

“兵法韬略以及君子六艺里射、御两项,也不是说让人非得练成个高手高高手才行,更不是让他们去生死搏杀!”

“不过就是强身健体同时涨一涨阳刚之气罢了!”

“二位想想,但凡历朝历代盛世来临的时候,读书人是不是都有种文武双全的感觉?”

“强汉如何?班固班超兄弟俩可是文臣?照样北伐匈奴!”

“三国如何?各路诸侯谁手里没几个能文能武的谋臣?”

“盛唐如何?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那些文臣哪个没上过军阵?”

“哪怕是被人骂成软骨头的富宋,不照样有辛幼安这等文能写就稼轩词,武能挥师破敌军的文人?”

“所以说,这君子六艺、兵法韬略就得让人学、让人考,才能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才能让文人不重蹈大宋的覆辙!”

“ 文人就是一个国家的意志最明显的体现,他们的思想意志好战,那国家才能挺直腰杆、富强起来!”

朱元璋父子二人听到这里,算是大概明白朱高煜的意思了。

说白了,这八股改成新的考试内容后,最重要的还是让文人重塑风骨、学会脚踏实际。

不过,朱棣也有疑问:“小哥,你这么搞,不担心到时候这文人造反嘛?毕竟都学了这些本领了!谁知道他有没有这个心思!”

朱高煜看朱棣这会儿跟看二傻子似的,久久才答道。

“李叔,你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一出的?”

“大明蒸蒸日上、民众安居乐业,那某个官员或者藩王或者其他别有用心的,他本事再大,拉谁造反?”

“别说造反了,百姓只要小日子过得好好的,但凡跟风险有关的事儿,你逼他干他都不干!”

“所以啊,这天下乱不乱,最后还是看朝廷、看皇帝以及看施政,跟人学什么本事压根没啥关系!”

父子两人一想也是,自家做的好自然就没人造反,而且就算造反也没有人拥护。

而且结合之前朱高煜出的那应对清查土地的政策一看,自家这麒麟子,还真就把民意给拿捏得死死的了!

那对于他们父子二人来说,这可就是一种重重的鞭策了啊!

不仅天下臣民看着他们,连他们的子孙也在一旁虎视眈眈呢!

第九十三章 朱元璋:吃瓜吃到自己是什么鬼

“文人尚武?”

“嘶……娘咧,小友你这想法真是……”

老朱倒吸了口冷气,喃喃地感叹了半天,但却说不下去了。

文武双全的人才谁不喜欢?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

可千百年来,固然偶尔能冒出几个这等天才在青史留名,但实际上从未有哪朝哪代正儿八经的去刻意培养过这等人才。

这种人才,哪个皇帝不想要?

但一旦这种人才一批一批如同韭菜一般成堆出现的时候,那就有点吓人了。

正如刚刚朱元璋父子俩感叹的那般,他们怕啊!

老话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表面上看这是嘲笑读书人、腐儒眼高手低的。

可实际上,有些见识的人都清楚,为什么只说秀才,不说“举人造反三年不成”“进士造反三年不成”之类的话?

那是因为有心人都明白,举人、进士如果真要造反的话,那是真有可能弄出动静来的啊。

秀才是什么?

秀才是仅仅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三关的人,也就是刚刚踏进读书人圈子而已。

这等人,如果能在年纪轻轻的时候拿下秀才功名也就算了,可如果年级大了还只是个秀才的话,那基本一辈子也就在当地当个乡绅了。

若是家底子不够厚实的话,甚至这辈子只能困守在一个小村、小县城里当个穷困潦倒的塾师。

但举人、进士呢?

呵呵,举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至少在大明举人就可以免税、当官了,哪怕只是最低层次的不入流的小官。

可那也是官而不是吏!

连举人都如此,那进士就不更用说了,但凡三甲出身哪怕是被人嫌弃的同进士出身,照样可以直接授官。

这些人可就不简单了,有见识、有亲族、有师长兄弟还有一众同僚……

历史上这些人只是纯粹的文官都能弄出各种党争来,那若是修文习武之后呢?

文武双全之人放在历朝历代都是难得的大才,这种人成批量出现以后,若是真有人起了那不该有的心思,他们父子俩又当如何?

朱棣看着自家老爹,苦着脸默默摇了摇头。

显然朱棣是让他爹别答应这么离谱的事儿,毕竟这事儿真的有点动摇大明根基。

可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了。

他刚刚反过头来一想,作为历朝历代当中得位最正的皇帝,泥腿子出身的他,其实深深的明白百姓是不会无缘无故造反的!

当年要是能有口饭吃、有活路,他能去造反?

还不是被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才会如此?

而且,当初的他那是为了造反吗?他那纯粹是为了混口饭吃!

跟朱棣不同,自家老四或许还在想着会不会动摇大明根基,会不会让大明烽烟四起,朱元璋则开始畅想,若是手底下所有官员都是能文能武的,那该有多厉害!

而且,自家大孙子的提议让老朱的格局又上了一个台阶。

你做的好自然继续做皇帝,做的不好人家反你也没毛病!

这观念一冒出来,朱元璋顿时觉着心里头都顺畅了不少。

不得不说,老朱能被后世认为是千古一帝级别的皇帝,还真有两把刷子!

在他心中,当皇帝这事儿其实就是天降大运让他捡着了而已。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走到今天,可若是不对百姓好点,这老天把这大运从咱老朱家身上收回去了,那这天下也就不姓朱了。

想到这儿,朱元璋心都平静了不少,看着对面的朱高煜道。

“小友,除了之前你说的两种法子,还有什么吗?”

“咱总觉着你说的可谓是意犹未尽啊!”

老朱这忽然间又燃起来的热切让朱高煜说实话挺诧异的!

有一说一,这么离经叛道的信息量都能接受?

要知道,他刚刚提出的这些所谓屠圣法,干的可都是对现有权贵阶级下刀子呢。

文人、勋贵、官员、乡绅……

可以说但凡夹在皇帝和百姓之间的阶层,全在朱高煜的射程范围之内!

这样一个必定得罪大明所有具备发言权群体的政策,这位老爷子不但接受了,貌似还有些意犹未尽?

好家伙,这骨子里怕也是个不老实的啊,难怪能上咱的船!

毕竟老爷子可不是后世来的,不可能有自己这等见识,体验过新中国的美好生活。

光是自己今天的言论放出去,别说随便一个人,就是诸子百家不吵个几十上百年都难有结论,偏生这老爷子居然就这么接受了?

真是天助我也,有这等贤才何愁大事不成!

朱元璋看着朱高煜那有些欣喜若狂却又两眼放光的模样,稍微一琢磨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心中哭笑不得的同时,也只得开口说道。

“小友,咱这一辈子听过、见过、做过太多太多稀奇古怪的事儿了,你这点事儿固然有些惊世骇俗,但也不算最吓人的!”

“况且咱也不是什么迂腐之人,更不是那些世家、勋贵出身,什么话对咱来说都是一样的!”

首节上一节64/2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