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246节

橡胶鞋子这种好处显而易见的东西,推广迅速,但橡胶轮胎,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全新的橡胶轮胎逐步生产出来出来之后,却迟迟没有人敢相信,这种半硬不硬的东西,用在车轮上会很好。

所以,为了推广这些橡胶轮胎,朱高煜将它们送给了一批贵族和大臣官员,当做奖励赏赐。

对于皇太孙殿下赐下的新东西。他们当然愿意尝试。

“橡胶轮胎?”

“这东西安装在马车底下,真的能行吗?”

“不过既然是皇太孙殿下的赏赐,肯定是好东西,先装上试试!”

官员贵族都有自己的马车,并且平常每天都在用。

他们吩咐手下车夫,把这些轮胎放在自己的马车上,很快发现这轮胎比以前的木质轮胎,铁质轮胎,铜制轮胎都要好用很多。

当坐上马车后,一下子就感觉出来了。

“舒服!”

“太舒服了!”

“换上了橡胶轮胎,马车竟然一点都不颠簸了,无比平稳!”

“甚至就连速度,都提升了不少,简直神奇!”

第三百五十二章创办报纸

大明以前的马车,只有轮没有胎。

硬质的轮子缺乏耐磨性,很容易就会损耗,而且缺乏弹性,不能适应各种路况,缺乏减震作用,碰到障碍物会产生巨大的颠簸,翻车现象在过往经常出现。

坐这样的马车,哪怕只有小半个时辰,就会颠簸得屁股痛,哪怕是再下面垫上厚厚的棉布也没用。

所以才有舟车劳顿,不便远行的说法。

直到混凝土路出现之后,才好了很多。但也依旧有许多问题。

以前的那些木质轮胎,抗压能力非常差,马车上一旦装的东西过重,就很容易压垮车轮。

可换上橡胶轮胎之后,有弹性的橡胶不仅怎么都压不坏,还可以让马车行走得更加轻松,极大的减少了摩擦阻力。

“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啊!”

“我就知道,皇太孙殿下拿出来的,绝对不是凡物!”

“赶紧去采购大量轮胎,将我们府上的所有马车……不!是所有带轮子的,都换上橡胶轮胎!”

体验到橡胶轮胎好处的贵族官员,立刻就喜欢上了这种新奇的好东西,并招呼管家车夫,对马车进行更新换代。

随着第一批贵族官员使用橡胶轮胎,表现出来的性能永远超过以前的轮胎。橡胶轮胎的好处,也迅速传开,变得广为人知。

许多有马车的人,或者搞客运货运的马车行,立刻反应过来,随之跟进,将他们的马车,也都换上橡胶轮胎。

橡胶轮胎一经上市销售,很快被销售一空。在京城区域,很快几乎全城的马车都用上了橡胶轮胎。

橡胶鞋子,橡胶轮胎的好处,也迅速被更多人知道,连带着其他各种橡胶制品,也都开始大量销售。

大明百姓都切切实实体会到了,橡胶真是一个好东西,从而认识到,东唐州还有这样一项神奇的物产。

一时间,橡胶在大明,有了极高的热度。

可惜,它的产量有限,从东唐州运过来的一批,迅速消耗一空,只能等着后面有新的原材料,才能继续生产橡胶产品。

“橡胶,真乃神器也!”

“要不是东唐州太远,大明的气候又不适宜种植,我肯定去承包荒山,开垦橡胶园,大面积种植!”

“将来橡胶这种东西,一定有这无尽的用途,无尽的需求。种上橡胶,就等于开了一座金矿啊!”

而大明百姓认识到橡胶的重要性,大恨橡胶的产量不足,不能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恨不得自己前往东唐州,去开辟橡胶种植园。

当这些消息,被往来贸易的船队传递到东唐州后,原本不怎么愿意开垦橡胶园的人,也纷纷意识到机会,主动参与到天然橡胶林的搜寻,和橡胶树种植中。

大明的橡胶产量,由此开始大规模增加。

并且可以预见,等种植的橡胶园可以收割之后,还会有大量橡胶供应,不会缺了消耗。

……

橡胶的风潮,随着时间慢慢平息下去。

这天,朱高煜带着新鲜捕捉,用冰块冰镇的南海大龙虾,送到朱府,给皇爷爷品尝。

“皇爷爷,快来看!”

“这可是来自深海的大龙虾,足足有十多斤重,味道无比鲜美!”

“让御厨去做好,让皇爷爷尝尝鲜!”

朱元璋见此,不由哈哈大笑,满脸欣慰,感受到了好大孙的一片孝心。

“哈哈,好!”

“说来咱爷孙也好久诶呦聚聚了,正好尝尝这深海大龙虾!”

两人对坐闲聊,很快,御厨便将大龙虾蒸熟,配上各种酱汁。

朱高煜和朱元璋一起,美美的吃了起来。

这种深海稀奇食材的美味,让朱元璋很是过瘾,赞赏连连。

对一有好东西就想着自己的朱高煜,也更加满意了。

“好大孙,海里的物产,还真是丰富了,竟然能够长出这么的的虾子。”

“光是一个钳子,就比咱的拳头还大!”

“皇爷爷我啊,也是长见识了!”

朱元璋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龙虾,很是感叹。

朱高煜笑了笑,不以为意。

“皇爷爷,海里的好东西还多着呢!”

“这大龙虾也不算什么,在海里很是泛滥,一网就可以捞一大把。”

“只是咱大明认识不够,对很多东西都不了解。要是人人都知道了大龙虾的好,恐怕这东西也就价值连城了!”

如今的海洋,还没有经过大规模开发,里面有无数物产。

大龙虾这种食材,十分平常,甚至都没人吃1

至于什么生蚝鲍鱼,就更是如此了,海边的渔民看都不看一眼!

朱高煜对此,提出了一个想法。

“皇爷爷,咱大明现在是飞速发展,各方面都有极大进步。但普通老百姓的眼光,却还是局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一亩三分地。”

“我想办一份报纸,刊登从国家大事,到海外奇闻,生活常识,乃至邻里趣事等东西,让老百姓都能够看到。”

“既可以加强识字教育,又可以增长见识,睁眼看天下!”

朱高煜计划创办报纸,和朱元璋介绍的报纸的各种用途和意义。

如今的大明,都走上工业革命,对外开拓殖民的道路了,可普通老百姓,却还是老眼光,只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这可不行。

不看到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怎么适应这个时代,跟上时代的步伐?

至于报纸还能够做宣传,控制舆论什么的,也都提了一提,让朱元璋知道其作用。

朱元璋仔细听完这些,眼神一下子就明亮起来,但并没有迅速做什么决定。

他反复沉思半晌,才缓缓开口。

“好大孙,要真是如你所说,报纸的确是个好东西。”

“不过,咱也得提前做好控制规划,不能在上面乱印!”

“比如不能一开始就印刷朝廷动向、官员八卦,那样一定会遭到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应该要循序渐进。”

“要是闹得不可收拾,就丢脸了!”

报纸毕竟不是小事,而是要面对所有大明百姓的,一举一动都有深远影响。

一旦出了点风波,就会闹得满城风雨,天下哗然!

第三百五十三章活字印刷

报纸是面对大众的媒体,一旦发行,蜂风靡天下之后,肯定会对舆论造成极大影响。

上面要是有什么言论,引起风波浪潮,也会迅速发展壮大。

朱元璋出于谨慎的考虑,让朱高煜对初期报纸的内容进行把关。

对于这一点,朱高煜也很是认同。

“皇爷爷说的是,前面几期报纸的内容,我肯定是要亲自审核的。”

“等正式发布出去后,再看看影响,决定后面的刊登内容,总之绝对不能让这一件对大明,对百姓都有利的事情,闹出什么不好的结果!”

“可以先创立报纸介绍一些海外尤其是东唐的事情,比如东唐有什么特殊的风土人情,哪个地方有什么样的风险,哪个城市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东唐和大明本土有什么样的文化差异,以及一些海外奇闻,有趣的故事。”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人前往东唐建设,而且也可以为进一步拓展报纸内容做铺垫。”

如今东唐州开发早已是大明的热门事件。无数百姓都对其十分好奇,喜欢听跟东唐州有关的风言风语,却又没有准确而真实的信息来源渠道。

导致各种乱七八糟的传说,格外风靡。

有人说东唐州到处都是金山,只要过去就能一夜暴富发大财。也有人说那里十分危险,动不动就可能身死。

这些传言往往夸张而放大,听起来跟传奇故事一样,让人不敢相信真假

要是朝廷官方出面,刊登报纸,详细呃介绍东唐州发风土人情,一定会让百姓们对东唐州更加了解的。

朱元璋听完,不由点头赞同,十分认可。

“不错,介绍东唐州,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新大陆毕竟距离大明本土太远了,要是长久这样隔绝,消息难以互通,难免导致思想差异。”

“咱看不仅可以在大明发行报纸介绍东唐,也可以在东唐州同样发行报纸,让移民过去的百姓,时刻都能够了解到大明的消息,知道家乡的情况!”

“如此,双方加强交流,才是同属于大明的一体啊!”

认识到了报纸是个好东西,朱元璋便想要将其推广开来,在别的地方发行。

这个想法十分合理,朱高煜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皇爷爷所言有理,要是在东唐州也发行报纸,肯定能够让过去的移民,不忘记家乡,忘记大明!”

“而且,我认为报纸上面,最早的内容也应该大量的宣传我们所做的功绩,朝廷为百姓谋的各种福利,以此加强皇权和朝廷的威望。为我大明皇室歌功颂德。”

“如此,才可以稳固朝廷的统治,让百姓对我们老朱家更加认可!”

报纸天然就是最好的政治宣传工具,而舆论阵地你不全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朱高煜不会搞什么喊口号,强迫百姓去爱大明的愚蠢做法,但会在报纸上面宣传大明的好政策,让百姓们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好处。

首节上一节246/2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