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24节

原来,自家大孙子早已为了将来的大事,准备了多日了。

到底,这地下城里究竟准备了多少东西,暂时恐怕是不知道了。

但看看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模样,再一想市面上琉璃器那高昂的售价和供不应求的局面,朱元璋便知道。

这个数字,恐怕比自己心中所想的,还要大上许多。

更何况,这地下城占地如此广阔,难道单单就这么一处工坊?

想到这里,朱元璋看似不经意的问道。

“小友,咱今日方知,原来这琉璃器是这么烧制出来的,简直让咱叹为观止。”

“只是,不知这地下城可还有什么其他神奇的去处,能让老夫开开眼?”

朱高煜原本今天就是打算展示一番实力的,老爷子这番话,算是正好问在了朱高煜的痒处了。

他笑着点点头,跟工坊的负责人小声的叮嘱了两句后,转身带着二人从另一侧的甬道拐了个弯。

又是同样宽敞、幽深的甬道,两旁也同样是一扇接着一扇的仓库大门。

看着眼前这一幕,朱元璋彻底沉默了。

好小子,看来咱猜对了,这地方若真的弄出点动静来,别说允了,咱都挡不住。

朱元璋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一旁满脸好奇的老四,直到看得老四满脸冷汗之后,才不置可否的朝着前面走去。

朱棣抹了一把额头的冷汗,看着前方的父皇和大儿子,再扭头看了看两旁那看不到头的仓库,脸上神色莫名的苦笑了两声。

不多时,朱高煜领着人再次来到了一个工坊。

同样是热浪滚滚,但这里的场景,跟刚刚的琉璃工坊可谓是完全不一样。

首先第一点便是这里要宽敞了太多。

而后,那高高矗立的熔炉,显然实在炼钢。

远比琉璃工坊更多的工匠,此刻正在此间不断来来回回的忙碌着。

朱元璋和朱棣见到此间场景,本能的瞪大了双眼。

朱棣头一回这么主动的开口问道。

“朱小哥,你这冶钢之术,是不是与坊间那些技艺又有不同?”

“在下以前也不是没见过炼钢工坊,但跟你这可截然不同。”

朱元璋在一旁认同的点了点头,而后一脸期待的看向朱高煜。

朱高煜也没瞒着,既然都把人带来了,那自然得说个明白才行。

带着二人来到一堆刚刚生产出来的,堆砌在一起的钢块旁,拿起一旁放着的小锤子,在上面轻轻一敲。

听着耳旁那清脆的声音,朱高煜在二人目瞪口呆之中笑着说道。

“在下这里的冶钢之术,乃是从古籍当中翻出来后,再结合能工巧匠共同调整过的。”

“眼下二位也能看到了,这里出产的,乃是实打实的精钢。”

“不仅质量比官府的冶钢所更好,产量也毫不逊色。”

“而对在下最重要的事,此等精钢,乃是在下制造改良后的火器的必备之物。”

“当然了,甲胄、兵刃,同样是由这等精钢锻造的!”

“甚至,在下将来还会用精钢打造海船。”

“届时,东南的倭寇也好,海外的蛮夷也罢,在我等精钢战舰面前,便只有引颈待戮的份了!”

朱元璋和朱棣听完这话,大受震撼。

这个时代,所有的船都是木制的。

他们倒不怀疑铁船能不能浮起来。

毕竟,谁家还没见过银盆落在水中漂浮的模样?

可是,大明本就缺铁。

而冶炼技术的落后,导致大明的钢铁供不应求。

别说打造钢铁战舰了,连满足卫所的换装以及民间需求,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不过,朱元璋顺着朱高煜刚刚所说的情况畅想了片刻以后,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

“小友,若是你这边能建造大型的钢铁战舰,那倭寇、蛮夷,又能算个啥?”

“不知小友,如今做到哪一步了?”

“可有什么需要老夫帮忙的地方?”

“老夫在军中还是认识几个人的,哪怕是水师之中也有咱的老兄弟,你若有需要的,尽管说!”

听到老爷子这般大包大揽,朱高煜笑了。

这不就是自己希望看到的场景嘛。

不展示下实力,怎么让这等“老谋深算”、“见多识广”之辈,能压上身家性命跟自己搏一把呢。

“高煜在此谢过老爷子的一番好心了!”

“不过,在下暂时还不需要这方面的助力!”

“因为目前一方面精钢产量还不是很够,打造火器、兵刃、甲胄乃至农具,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精钢。”

“另一方面,眼下的造船术,也不适合直接用精钢打造舰船。”

“不过在下已经让人试着在海船上搭载火器了。”

“等到新式造船术研究完毕,那这边的试验也该差不多了。”

“届时,在下的精钢战舰便将搭载着装备火炮、火枪的战士,远征海外。”

“远则火炮轰炸,近则火枪射击,真到了跳帮的时候,还有甲胄齐全、兵刃在身的将士们,上阵厮杀!”

“到了那时,在下定要让东南沿海的倭寇,尝尝我大明的天威!”

朱元璋听到此处,终于舒坦了。

是啊,若有此神器,咱何须禁海?

咱之所以禁海,还不是因为东南沿海的倭患?

为了确保百姓的安危,才不得已才禁海。

可若是真有了这等战舰,配上火炮、火枪之后,定将让海上一片清净。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就有些激动。

这可是真宝贝,比之前的味精什么的好太多了。

这才是镇国之器,这才是富国强军之路!

老朱突然之间一下子格局打开了。

第三十三章 好不好使?打两炮不就知道了

不同于朱元璋动辄放眼天下的格局,朱棣此刻眼冒精光死死地盯着自家大儿子,着急的问道。

“小哥,你刚刚说你那精钢能改进火器,此事可是真的?”

朱高煜见这位李叔居然对火器一道这么感兴趣,也有些意外。

毕竟在世人普遍的眼光当中,骑兵、重甲、利刃,才是军伍的王道。

火器如今在大明虽然成建制的开始运用了,但毕竟不是主流。

连他麾下那些“员工”们,也是亲自接受了火器培训之后,才逐渐迷恋上这代表着未来的神器的。

如今朱高煜发现李叔居然是“同道中人”,难免多了几分欣喜,笑着答道。

“自然是真的!”

再次从朱高煜嘴里听到准确的回答,朱棣心中也是振奋不已。

没曾想自己心心念念惦记了许久的火器改良,在北平折腾了那么久,花了那么多精力没弄出来。

结果这边自家大儿子不声不响的就给弄出来了?

想想这些年自己在火器之道上吃的苦头,朱棣简直满眼辛酸泪!

作为大明的戍守边疆的实权藩王,向往着封狼居胥的朱棣对火炮、火枪这等利器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而之后的几次大战中,朱棣清楚的见识到了这东西的妙用。

不仅如此,由于自己骨子里的那股执拗劲头,他不允许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弄不明白。

故而,当年自己不仅把军中那些擅长制造火器的高手全部收入麾下,好吃好喝的供着。

还让那些人,不断的给自己传授有关火器的知识。

可以说,单说对于火器的了解和眼界的话,在整个大明朱棣都是处于最顶尖的那一层。

但明明自己都这么热衷于火器,还拉拢了一大批能工巧匠,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的支持。

最终那帮人在改善火器这条路上却屡屡吃瘪,不能说毫无作用,只能说收效甚微。

朱棣倒是没放弃,因为自己坚信火器若是能改善的话,绝对能震惊世人。

要知道火器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相当的成熟了。

不仅仅有火炮,还有火枪,甚至连能够三连发的三眼铳都已经能够量产了。

不仅仅是建造,在运用方面,大明已经能够用火炮组成炮阵进行集群轰炸了。

可以说,此时的大明,已经基本具备震慑和大面积核平的能力了。

但是越好的东西,更进一步才越难,至少自己穷尽所有也没能完成。

可现在听到自家儿子随口说出的话,朱棣如遭雷击。

难道这困扰自己很久的火器改良这么简单吗?

朱棣此时也不端着了,连忙问道

“你说这东西能改良火器,可是成功了?叫什么名字,功效如何?你从何处着手的?”

朱高煜诧异的看了一眼这位李叔,不知为何突然这么激动,但是也没多在意。

从认识的那天,朱高煜便知道,这位李叔显然有军伍背景。

不然的话,平民百姓家里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懂军略、知兵事的大才的?

要不是经过几年时间的查证,这位李叔确实在应天城中有宅院、有生意,只是常年在外,最终让朱高煜确认了身份的话。

自己怎么可能就这么把天大的事儿跟人和盘托出?

也正式因为这份信任,朱高煜笑着回答起了朱棣的问题。

“成果倒是有点,针对火枪和火炮我分别作了两种改良,分别是燧发枪和佛朗机炮!”

“名字不过是信手而为,至于提升功效嘛,最大的功效应该是基本杜绝了炸膛的风险了吧!”

首节上一节24/2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