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15节

第二十章 进退两难的八股取士

听到朱元璋这句话,一旁一直装作木头人的朱棣整个人头皮都在发麻。

他略有些心虚,又有些诧异的看了看自家老爹。

咦?

还是那模样,没换人呐?

咱家老爹平日里不是哪怕心里服了,嘴里也不服的嘛,怎么今日里就这么松口了?

朱棣可是清楚得很。

八股取士乃是自家老爹一手制定的。

虽说内里又一部分原因是自己老爹学识不高、学问不够,但更多的,还是想要南北取仕公平。

否则若还是像历朝历代一般传统科举的话,那南方仕子优势过大。

而饱受暴元摧残统治了百年的北方,青壮当年就被一茬一茬的杀了个干净。

哪怕是元末的时候,也是十室九空。

连青壮都少,就更别提读书人了。

这读书的传承一断,北方仕子对上那家学渊源、学风浓郁的南方士子,自然会全军覆没。

但这一点,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来说,无疑是有危害的。

故而,自家老爹才想出了八股取士这么一个取巧、折中的办法。

在朱棣眼中,这不仅是朱元璋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但同样也是自己眼中最好的办法。

不过,很显然朱高煜作为如今大明的一份子,还是实打实的皇族,他也非常清楚这其中的弯弯绕。

故而,朱高煜一脸笑意的说道。

“老爷子,当年皇爷爷为何弄出八股取士,以及这八股取士的意义,其实在下都明白。”

“无非就是为了弥合南北之间的差距,尽可能的让南北交融,最终真正形成文化一统而已。”

“从这点上看,其实我皇爷爷并没有做错。”

“因为作为自宋末暴元杀入中原后,得朝最正的汉家王朝,我皇爷爷本就应当做到这些。”

“这是咱们大明,理所应当要去做的。”

朱元璋听到这些话,脸色也变得好了一些,心中还嘀咕着,没想到咱这大孙子终于能说咱一句好话了。

可紧接着朱高煜的话,便让朱元璋如坠冰窟。

“但是,八股取士,也就是所谓的靠着八股骈文选拔官员,乃是实打实的一招臭棋。”

“老爷子,李叔,你们都是走南闯北见识过的。”

“你们觉着,就凭借着一篇东拼西凑,用来解题的文章,便能选出优秀的官员?”

“当然了,对于读书人来说,其实无所谓啊!”

“反正,哪怕当个知县,也有刑名师爷、钱粮师爷乃至三五幕僚帮着出主意、打理公务。”

“县里有案子、要春耕秋收、要征辟百姓……这等小事,自然有师爷们处理。”

“而这位好不容易十年寒窗一朝中举的知县,那自然就干点写写奏报、联系同僚、逢迎恩师、结交乡绅之类的大事了。”

“毕竟,这等人,写文章倒是能写出个花团锦簇、妙笔生花出来,可具体的事儿,他一点没学过啊!”

“翻遍了四书五经这些书,也找不到应该如何具体施政的东西啊!”

“说白了,八股文以及他所学的那些东西,只是为了考个官当,就行了!”

这话一出,朱元璋满面寒霜。

哪怕是一旁的朱棣,此刻也是彻底清醒了过来,一脸严肃的看着朱高煜。

他们都有心否认点什么,可话到了嘴边却又都咽了下去。

朱元璋固然早年起家的时候大字不识,可之后下了苦功学过的。

朱棣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从小在皇家接受的教育。

对于他们父子二人来说,四书五经不说倒背如流,那绝对是熟悉的。

可正因为熟悉,再结合八股文的规矩一想,完了。

这里面真就半点实在东西没有。

而就这时候,朱高煜还在幸灾乐祸呢。

“说起来,其实那些下放到县里当大爷的读书人,比起大字不识的老百姓来说,无非就是多了个认字和会写奏折而已。”

“具体的农耕、刑名照样什么都不懂。”

“可偏偏,这就是我皇爷爷倡导出来的八股取士。”

说到此间,朱高煜也有些感叹。

自己那位皇爷爷,洪武皇帝固然确实英明神武,也开创了大明一朝。

但见识、出身的局限性,让他有太多的东西只能靠着自己摸索了。

而偏偏,他身边又缺少几个真正能信任、能出主意的读书人、谋士。

所以,大明才短短276年国祚就走向了灭亡,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个汉家王朝。

想到这里,朱高煜觉着自己肩上的使命感都要强了几分。

自己此番前来,不仅仅是夺嫡、造反,何尝不是在给大明、给咱中华文明在续命?

“老爷子,李叔,八股取士在纸上看,固然是公平的。”

“但国家取士,要的压根不是这些人啊!”

“不通民政、不懂政务,打心眼里看不起工匠,哪怕弄出了新式的能增产的农具,也认为是奇技淫巧。”

“可偏偏这等于国无用之人,八股文就是写得好,就是能考上。”

“而不少国之大才、干才,却名落孙山,这才是朝廷、才是我皇爷爷最大的损失。”

“现在还好,八股取士还算正常,尚未疯魔。”

“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读书人只学八股骈文,不开智,不思进,这样的人也配叫做士?”

“士不可以不弘毅,这句话,如今几个读书人真正能做到,而不是嘴上念叨几句,转过头继续贪赃枉法?”

“再有一个,老爷子你可曾想过一个场景。”

“随着八股取士愈发的盛行,由于四书五经篇幅始终有限,那题目自然也就越来越偏。”

“那么几十年后,但凡能考上的,全都是穷经皓首、埋头苦读,压根不知民间疾苦的书生。”

“但若你是那时的书生,科考十余年,乃至几十年未有存进。”

“这时候一个同乡或者老师点化了你,你当如何?”

这话如同一道道雷鸣,在朱元璋耳边响起,让朱元璋如遭雷击,是啊,那时候自己该如何做?

第二十一章 朱元璋的迷茫

朱元璋此刻非常的迷茫。

整个人楞在了当场,半晌没说话,紧接着倒吸了口凉气。

自己只是顺着朱高煜刚刚所说的那些东西,往下一想。

就不得了了,脊梁骨都在发颤。

是啊,那时候的自己眼里还有学问吗?

还有百姓吗?

还有国家社稷吗?

恐怕这些加在一起,都不如那个点拨提拔自己的恩师了吧?

朱元璋此刻越是想,越觉着头皮发麻。

长此以往的话,必然会出现文人抱团,各种利益团体滋生,这党那派必将比比皆是。

到时候自己能拿他们怎么办?

那唯有或贬或杀两条路了,通过严苛的对待,让他们感到害怕。

但这种法子,治标不治本啊。

甚至可以说,自己这一朝若是压制太狠的话,等到后续子孙继位之时,恐怕反弹的愈发厉害。

那时候后世子孙,能跟自己一样大举屠刀吗?

咱都杀不完、杀不怕,他们又当如何?

他们还能杀的过咱?

这一刻的朱元璋,觉得自己陷入到了一个怪圈当中,格外的迷茫与惆怅。

一旁的朱棣,或许是因为今日里受到的冲击太多了。

又或者说是朱高煜今日里左一个造反右一个举事的,让朱棣心胸开阔了,也没觉着有什么。

只不过反应过来的他还是开始琢磨了,如果自己是皇帝,这事儿该怎么办。

可刚刚一想,就觉着头疼不已,这哪是人想的事啊。

而后陡然清醒了过来,自己琢磨这个干啥啊。

咱又不想造反,又不想当皇帝,这事犯得着让自己头疼吗。

随后一脸怪异的看向了朱高煜。

朱高煜自然也看出来了自己这番言论对两人的冲击。

不过,朱高煜又能怎么办呢?

为了招揽人才,自己难道不得戳破他们对于现实的期望吗?

只有对于现实不满了,同时在自己这里看到了美好未来的希望,这等“大才”才有投奔自己的可能啊。

不过眼下看起来,似乎有些矫枉过正,用力过猛了。

想到这里,朱高煜放缓语气,慢慢的说道。

“八股取士并不能说一无是处,至少在眼下这个阶段,大明是需要这样一个良政的,这是它的优点。”

“最起码这个年月,我敢说不会再有任何一个方法比它对大明稳定的帮助更大了。”

“洪武大帝如今坐在那位子上,看似大权在握、金口玉言,可大明的未来都压在他肩上,他自然得求稳。”

“毕竟,治大国若烹小鲜,大风大浪固然爽利,可暴风骤雨之下,弄得国本动荡、风雨飘摇,难道就好了?”

“只不过我身为天家子弟,既要放眼将来,也不能忽视现在,仔细斟酌,方才能有济世良方。”

“只有把眼下的问题看清楚、琢磨明白了,才能找到一条好的道路。”

首节上一节15/2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