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第50节

  布莱克特在旁边打起了圆场。

  三人组现在已经把叶公超那里当成了是解馋打牙祭的地方,隔三差五就要去玛格达连学院那边去搓上一顿。

  在玛格达连,陈慕武又从叶公超嘴里听说了一件从东亚传来,让他十分高兴的新闻。

  九月一号,包含了东京和横滨这两座大城市在内的某国关东地区,发生了里氏七点九级的大地震。

  虽然拿天灾开玩笑取乐确实不对,可能会被人骂没有人性,但陈慕武就是忍不住地想笑。

  据某国政府的灾后统计,这场地震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了十四万人,其中有四万多都是在震后东京的大火中,因烘烤或窒息而死。

  得知这个具体数字之后,陈慕武甚至想出来了一个地狱笑话。

  要说这某国人的免疫力是真不行,早在这么多年前就已经集体对大火进行过一次免疫了,怎么在二十二年之后,还是没能逃掉李梅将军的烧烤啊?

  多行不义必自毙,真他妈的活该!

  看到陈慕武正在极力地憋着笑意,卡皮察不禁好奇地问道:“陈,你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开心?”

  “我忽然想起一件高兴的事,我老婆、呃不对,家里来信说,是我二哥的老婆刚刚生了孩子.”

  幸亏在场的众人谁也没看过这段文章演技的巅峰时刻,才能让陈慕武涉险蒙混过关。

  从马格达连学院出来,有剑桥大学某国同学会的某国人,已经在校园里支起桌子号召大家为灾区捐款,陈慕武甚至都想装成是吵嫌人,再拉上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英国“鬼畜”,抗议他们在关东大地震后对吵嫌人进行的种族灭绝般的大屠杀活动。

  妈的,有这种闲钱救鬼子,还不如给我买台真空泵呢!

  ……

  短时间内,电子衍射的实验是做不成了,但陈慕武也不能给远在美国西部电子公司实验部的工程师戴维孙写信,劝他改做这个实验。

  可能现在,西电实验部的名头还不大。

  但是当这个实验部在1925年被ata;t收购了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之后,就从西电独立出来,成为了大名鼎鼎的贝尔电话实验室。

  这个实验部所做的实验,基本上都和商业有关,所以保密性非常高。

  算算时间,戴维孙应该才刚开始做相关的电子轰击金属表面的实验,还没在相应的期刊上,发表过记录有实验结果的论文。

  如果陈慕武此时给戴维孙写信,要求他在当前实验的基础上,稍加改进一下,那么他得到的应该不是一封感谢信,而是会搅得西电上下为找出泄露公司机密的商业间谍而不得安宁了。

  虽说实验做不了,但陈慕武觉得,总不能让这个物质波的理论在大脑中吃灰。

  于是他只能把电子是一种波的观点又写成了一篇简短的论文,而不是德布罗意那个足足七十多页的博士论文版本,再次寄给了德国的《物理学年鉴》。

  算上这篇论文,他今年已经在这本期刊上发表了五篇论文,比爱因斯坦在1905年还多发表了一篇(他的第五篇论文在1906年发表)。

  和论文同时投入邮筒的,还有一封寄往美国的问价函,以及一封寄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私人信件。

  在之前的训斥中,卢瑟福曾经无意间透露过,通用电气最近研制出来的高真空度的真空泵。

  陈慕武当时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条信息,只不过卢瑟福并没有向他透露价格。

  所以他才想着给通用电气公司去函一封,询问一下这台真空泵的报价是多少。

  陈慕武心里想的是,临离开海时,二哥曾经给了自己一笔两千块英镑的巨款。

  因为国内国外的奖学金加在一起根本花不完,所以这笔钱到现在为止,都一直存在他自己的银行账户里吃灰。

  如果通用电气的要价合理,甚至稍微偏高一点点也行,只要在八百到一千英镑左右的话,他是不是也能咬咬牙买一台真空泵回来,然后自己做实验?

  ……

  一个多星期之后,陈慕武收到了通用电气给他的回复。

  可能是因为这台真空泵,通用电气那边根本就没有做成商品量产的打算,所以他们根本连广告宣传册都没印刷。

  通用电气造精度这么高的真空泵,并不是想利用它来抽白炽灯泡。

  早在几十年前,把灯泡抽真空来减少灯丝氧化的这种做法,就已经被替换成了注入了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的氩、氮等气体。

  他们是想制造出真空度更高的真空电子管,然后再在上面大赚一笔。

  只是寄过来了一张拍摄了泵体外观的黑白照片,和一张写有具体参数的纸。

  现在照片的清晰度本来就不高,而通用电气又害怕别人根据外形仿制,还故意把照片拍得很模糊。

  倒是那张参数纸上面白纸黑字地写着,在极限状态下,这台泵能让真空度达到10pa的高真空状态。

  但广告上的话也不可尽信,陈慕武估计这台真空泵的实际效果可能没有写的那么高,但只要真空度能达到小数点后七位帕斯卡,也足够符合他这个电子衍射实验的需求了。

  因为掌握了核心科技,对于这台高精尖设备的价格,通用电气也是狮子大开口。

  在这张纸的价格一栏,还特意用粗体字标注出了八千美金的高价,换算过来,差不多是两千英镑。

  在1923年,八千美金是什么概念。

  一台劳斯莱斯银魅,也差不多就是这个价。

  换成福特t型车,应该能买十几辆!

  至于换成德国马克,已经差不多能达到万亿数量级了。

  对此,陈慕武表示,通用电气明明可以直接去抢,但还是来了封信把价格告诉你,真是太亚撒西了。

  他真的,我哭死。

  通用电气的这封回信,彻底断绝了陈慕武想要自掏腰包买一台真空泵的想法。

  看来只能等到时候戴维孙在美国期刊上发表实验结果后,他才能见机行事了。

  在儿童时期,陈慕武曾经读过科学史上的很多名人小故事,知道很多科学家都是因为背后有大金主的支持,所以才能不必考虑生活中的琐事,能够一门心思地扑在科研上。

  比如不但送出一座岛屿,并拿出了一吨多黄金给第谷建天文台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以及在丹麦国王死后,又在布拉格给他建了另一座天文台的神罗皇帝鲁道夫二世。

  又比如给了伽利略足够多的支持,以至于让伽利略专门把他发现的木星的四颗卫星特意命名为“美第奇星”的托斯卡纳大公费迪南多二世德美第奇。

  除此之外,还有高斯背后的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波义耳、拉瓦锡、达尔文和卡文迪许等等大科学家们联袂出演的《我和我的父辈》。

  当初在读故事时的陈慕武,只是把这些当做是名人轶事的小插曲,根本就没往心里去过。

  可是现在,他无比渴望自己身后也能有这么一个大金主,实在没有的话小金主也行。

  最起码要能先帮他把真空泵的账给结了,让他可以安下心来做这个电子衍射的实验。

第91章 39陈慕武的老朋友

  自从苦心钻研出来的bks理论,被陈慕武、卡皮察和布莱克特他们打得体无完肤之后,玻尔的前助手克莱默斯就开始一蹶不振。

  前不久,他终于从哥本哈根大学附属医院出了院。

  之后克莱默斯带着他的老婆,连夜从丹麦跑回了荷兰。

  虽然他和玻尔之间有着师徒情分,但再大的师徒情分,也比不上保命要紧。

  没了助手之后的玻尔,现在成了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孤家寡人,他今后再想写论文,只能从手下的几个博士生中,随机抽取一个幸运观众当他的记录员。

  这天早上,玻尔在进入办公室后,他发现办公桌上有一封盖着英国剑桥郡邮戳的信。

  玻尔以为这封信应该是来自自己的老师卢瑟福,因为七月份,在《自然科学会报》上发表的那篇bks论文,被陈慕武他们的实验现象迎头痛击的时候,在康沃尔海边度假的卢瑟福,就是第一个写信安慰他的人。

  卢瑟福在信中劝玻尔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郁郁寡欢,并且他还拿自身举例,说玻尔之前提出来的原子模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他自己在更早时提出的原子太阳系模型。

  但在这件事情上他并没有什么怨言,毕竟科学的发展总是还要向前看的。

  看到信封上印有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字样,玻尔就更加确信,这一封信也来自自己的老师卢瑟福。

  看来自己不愧是卢瑟福最喜欢的学生,才能被他如此寄挂,玻尔心中又泛起了一丝骄傲。

  不过等拆开信封之后,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判断错误。

  一是因为老师绝对不会用打字机给自己写信,二是因为信纸上没有在写信时被从烟斗中掉落的烟灰烫出来的那几个窟窿。

  “尊敬的玻尔教授:

  “请恕我冒昧,提笔向您写了这封信。

  “虽然之前几次,我们在学术上的隔空交流并不友好,但我相信这一次,您和我之间应该站到了同一个阵营中。

  “随信附上我向《物理学年鉴》期刊投稿的论文复制件一份,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

  “谨祝一切顺利,陈慕武.”

  陈慕武?

  他怎么会给我写信?

  这封信在遣词造句上还算诚恳,只是玻尔不知道,和他不但没有什么交集的、甚至还有些交锋的陈慕武,为什么要给自己寄来一篇论文。

  满腹狐疑的玻尔,把这覆在表面上薄薄的一张信纸揭了过去,露出来下面同样是薄薄的几页论文。

  仿佛是一种恶趣味,陈慕武穿越过来,还没写几篇论文,但是却很爱在论文标题中写上当代知名物理学家的名字。

  写物理学家的名字也就罢了,可不仅如此,他还把这几篇论文,纷纷送到了题目中的物理学家本人面前。

  之前有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有普朗克辐射定律,现在又多出来了第三个受害者。

  《关于玻尔原子模型中轨道假设和定态假设的一种理论解释》。

  看到这个题目,玻尔似乎明白了,为什么陈慕武会把这篇论文寄给自己。

  正如卢瑟福在之前信中说的,玻尔在1913年在老师提出来的太阳系原子模型上加以改进,提出来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新的原子模型。

  按照经典电磁学理论,核外电子在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时,会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随着能量的减少,运行速度降低,因而轨道半径也不不断缩小,直到最终降落到原子核上。

  这也就意味着原子不能稳定地存在,而且向外辐射出的光谱也应该是连续的。

  但事实上,原子结构非常稳定,向外辐射出的光谱也不是连续而是分立的。

  玻尔在自己的模型中提出来三条假设,分别是定态假设、轨道假设和跃迁假设,基本解决了事实和理论之间的矛盾,并凭借这一贡献,让他获得了192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之所以叫假设,是因为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玻尔也不能找出经典理论和事实现象当中究竟差在了哪里,只能用自己提出来的对应原理来蒙混过关,即微观和宏观世界中各自遵守各自的规律,但把微观拓展到宏观时,两种规律得到的结果应该一致。

  所以当看到陈慕武寄来的论文的题目后,玻尔的双眼立刻就亮了起来。

  不知道前不久在电车上,爱因斯坦向他极力推荐的天才,这次会给自己的原子模型带来一种什么样的解释。

  于是玻尔也暂时忽略掉了和陈慕武之间曾经发生过的不愉快,一门心思地读起了论文。

  “根据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光子的动量为……”

  看见光子这个词,玻尔还是有些心存芥蒂。

  但现在各种实验现象,无可辩驳地证明,光偶尔会体现出粒子性,偶尔又会体现出波动性,所以他也只能忍气吞声。

  “假如把这种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全部粒子当中,以电子举例,一个动量为p的电子,其对应的波长应为……”

  读到这里,玻尔感觉自己的三观被震碎了一地,就连他嘴里叼着的烟斗,也差点儿摔到办公桌上。

  电子怎么会是波!

  他的第一反应,和自己老师卢瑟福完全一致。

  但这次,玻尔没有再冒冒失失地打电话给助手。

  当然,自从克莱默斯连夜走了之后,他现在也没有助手,只好捏着鼻子把这篇论文继续看了下去。

  “考虑电子在原子轨道上形成不会辐射能量的驻波……便可得到定态假设……

  “将方程1带入到方程2之中……

首节上一节50/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