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266节

“那个你别说了,这些事情后面讨论吧,我是让你说一说你的想法。”李世民直接拦住了李恪,这……这话题还怎么聊?所以出一趟海之后,你是找到了神仙吗?这都是什么样的展开?

“想法,就是,我们大唐的学校普及明年的话应该继续努力扩充,目前大唐人口不算是太多,但是按照当年的进度来看,继续休养生息,百年左右的时间,大唐的人口至少可以翻好几倍。”李恪想了想开口道。

“而大唐人口的增加,配合大唐目前的国土面积的话,对于官员的缺口非常大,但不仅仅是传统的官员,还包括大量的吏员,特殊才能的官员,传统的独尊儒术不可取。”

“目前学校的建设,甚至学校的运营都不成问题,但是缺少老师。所以我需要门阀世家都站出来。”

李世民微微松了口气,你看,这不是聊得挺好,你总算是聊了一些我们能够接的上话的,不然的话,你之前说的那些,谁能接的上?

“这不是简单吗?门阀世家的代表们都在这里,跟他们说一说呗。”李世民指了指周围的人开口道。

今天众臣来的还真的挺全的,或许普通官员不多,但是顶尖的官员基本都在,至少在朝堂的肯定是都在的。

“普及学校,各位门阀世家的人们出先生,教化天下万民,开放科举,不再局限于士族才能参加科举,选万民之人才,广纳天下贤才,才能够开大唐之盛世。”李恪淡淡的开口道。

众大臣都沉默,这话怎么接?

“殿下你觉得可能吗?为什么他们愿意这么做呢?”魏征突然开口道。

这话没人接,但是魏征可以接,反正魏征夫人虽然出自门阀世家,但是魏征自己早就准备当个孤臣,他夫人也早已经看明白了这一点,基本跟娘家不联系了,所以这话也就是真的只能是魏征来问。

“其实站在我皇室的角度来讲,这些门阀世家控制读书人,垄断读书的权利,甚至垄断科举的权利是对我皇室有利的。”李恪淡淡的开口了,“科举,施恩于天下士子,结天下读书人的欢心。”

“其实科举的第一要义,既不是选才,也不是化育天下。”

所有人都听的愣了一下,魏征也是有些懵,下意识的问道:“那是为什么呢?”

“牢笼志士,独尊儒术,发明八股制式文章,以该文章为获取贤才之先决条件,让天下读书人都进入八股的牢笼里,让他们钻研章句,白首穷经。这样的话,这些人都不会再异想天开了,也不容易被歪门邪道所惑,那读书人安定了,天下即使还有人想要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

李世民:“……”

别说李世民,就是这些众大臣,听都是头皮发麻,人群当中有一个人想要反驳,但不知从何驳起,因为李恪这话里面的意思,他或者说他代表的家族受益是最大的。

这个人自然不是别人,而是孔颖达,当年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孔安之子,孔子第三十二代孙。

魏征也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询问下去,殿下这看问题的角度,或者说……殿下这手段,对人心观摩之透彻,已经出神入化了呀。

第664章 给你们机会不中用啊

看大家不说话,李恪也没等魏征继续询问,而是淡淡的继续开口道:“在这样的局面下,皇室获取民心何其简单?都不用什么圣君,明君,百姓懂得什么大事大非?只要所杀之人比他们地位高,身价大,他们就会暗中窃喜,天生的想法就会有无数的阴谋论。”

“那是皇帝冤枉死一个门阀世家,但对百姓来说,他们的脑海里面都能给这个门阀世家编排出一万条杀头的罪名。”

“纵观华夏上下三千多年,你们还没看的通透?穷人才是最爱国的。为何?因为他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国没了,家就没了,而他们的家人,子孙后代的好日子就没了。而有钱人爱国吗?或许有,但太少了,因为他们有退路。”

“国破山河在,但门阀世家,富人豪强永远都有退路,因为他们是最先知道消息的,哪怕极端一些,远遁海外,都可以躲避国家危亡,所以他们永远都有退路,即便是爱国的那部分,也是在自身安危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爱国。捐献身家抛弃一切,奋不顾身投入到拯救国家民族危亡之大业当中来的人,有几人?几百年能出一个就不错了。”

“所以,皇家和百姓天生就站在一起,这些手段一出,锁住这万民智慧,对我皇家是否有利?有利!”

“但是这是什么?这锁住的不是万民的智慧,也不是皇家的千年传承,而是我华夏上下数千年来的龙脉!锁住的是我华夏上下数千年的国运!”

“因为世界是在发展的!诸位!这个世界也不是除了我大唐就没有其他国家的!我大唐现在固然为世界强国,但我们固守自封,闭关锁国,我们将这民智锁了,我大唐皇室永坐这皇位了,你们门阀世家传承千年了,但大唐之外呢?!”

“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大食、阿拉伯、甚至更西方的拜占庭,乃至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崛起的其他一些蛮夷国家,人家没有锁民智,于是技术革新,科技进步。等人家用坚船利炮、钢刀钢甲、铁骑ji洪流敲开我大唐国门的时候,你们何以自处?!”

“五胡乱华,我华夏中原百姓死伤千千万,覆灭的门阀世家不是没有。但那还只是国家内乱导致的,那些塞外胡人不管是武器装备还不领先我大唐,当他们的武器装备领先我大唐的时候,请问,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别有一天,你们这些大部分的读书人,然后被像是宿国公这等武夫给骂一句:天下事,坏就坏在你们这些读书人身上。”

程咬金:“……”

顿了一下,程咬金弱弱的开口道:“那个殿下,其实老臣也是读书人,当然,殿下你要是需要,老臣可以不是,这话老臣也能骂。”

李恪斜着眼看了一眼程咬金,懒得理他,他算是看出来了,这老货就深循一个道理:只要捧哏捧得好,我就谁也不怕。

褚遂良带着几位史官则是面色振奋的将李恪这一番言论都给记录下来,殿下此言,振聋发聩,振聋发聩啊!而且就是当着诸多重臣直接开始。

“殿下所言,让老朽实乃羞愧不已。”魏征倒是干脆,当了一个合适的捧哏,反正丢人丢的又不是他,他也就是这么说说,到底谁丢人谁心里有数。

不过在场的这些嘛,就都无所谓了,这些人的脸皮一个都比一个厚。

“殿下所言,老臣同意,独尊儒术不可取,老臣虽为先圣后世子孙,但先圣当年周游列国,创儒家学说,为的也是教化万民,开万民民智,而并非独尊儒术,成为皇室门阀世家的工具。我孔氏一族愿意出动所有家族士子配合殿下的教育工作。”人群当中,一个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站出来面色严肃的开口道。

说话的人是孔颖达,他说的很认真,李恪看了他一眼,不得不说,今年六十四岁的孔颖达虽然官职不高,但是他的地位绝对不低。

这个时期的大儒,还真的称得上是大儒。

“其实诸位之顾虑我都能理解,诸位家族都乃传承几百年,上千年的家族,你们都不服气,都觉得,凭什么一些寒门百姓十年寒窗苦读,就能抵得上你们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李恪笑了笑继续道。

“但我认为,一个家族的强大和繁盛不是他将竞争对手都消灭在了萌芽当中,而是他在跟竞争对手在正面对抗当中,赢得胜利,这样一个家族才能够更加繁盛。”

“家族子弟是在充满动力和竞争的环境当中激发更多的潜力,还是抬眼望去没有敌人更加有潜力,相信不用我多说吧?”

“更何况,你们的家族子弟比所有人的起跑线都要更靠前,更好的家世,不缺少衣食住行,不用为生活发愁,可以潜心学习,而且不管是受到的教育,还是开拓的眼界都要远远超过普通人。”

“如果这样还输了,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吧?”

“当然,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天才的,穷人当中也是如此,而当这些天才出现的时候,全世界都得为这些人低头,你们输了也不算什么。”

“更何况,别告诉我这样的情况你们就没有办法了,什么庶女拉拢,什么寒门读书之后的资金支持,这些手段你们玩的都不想玩,不用我多说吧?”

“说的直白一点呢就是,单单依靠你们一个家族的底子,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够跟上我大唐扩张的脚步?不说海外岛屿港口,光是现在的吕宋等潜在岛屿,即便是我大唐朝廷将开发权卖给你们门阀世家,你们有足够的人手?有足够的管理人员?”

所有人都深吸了一口气,殿下这话……也太嚣张了,但是想一想之前的大唐疆域图第十二版,他们好像……好像真的跟不上。

褚遂良这些史官在后面笑的很开心,殿下还是那个熟悉的殿下,明明殿下只需要说最后一段话就能够达到目的,但是他非要将前面的话都给说出来。

第665章 朕的好儿子来现场开会

李恪的一番话将众臣都算是给说的哑口无言,不过沉默片刻,房玄龄倒是开口了:“殿下您这话说的没有问题,不过这天下门阀世家如何选择我等也不太知道,只能说尽量去引导他们。这一家人都有几种不同的观念,更何况天下这么多的门阀世家了。”

房玄龄的话无疑是给所有人台阶下。

李恪自然也不介意,要不是老李让他说说,李恪才懒得说这些呢。

“嗯,魏国公此话没有问题,这方面就还得大家多多用心了,另外,爹,还有大家既然都在这里,我有件事可正好跟大家说一说。”李恪开口道。

“你说。”李世民不动声色的开口道。

“我想对关内道,河东道的主要黄土区的百姓进行耕地限制以及迁徙。”李恪开口道,“去,霍刚拿个地图过来。”

“是。”远处的霍刚转身去旁边装卸的货物里面寻找地图。

大家对黄土区或者是黄土高原没什么概念,不过李恪说的这两个道大家肯定是知道的,“为什么?”李世民有些奇怪的问道。

“水土流失。”李恪开口道。

“水土流失?”所有人都有些茫然。

“诸位多都是读过史书的,四书五经,春秋等等你们都读过,诸位可曾有印象,这黄河是什么时候称之为黄河的?又为什么称之为黄河呢?”李恪看着大家问道。

所有人都愣了一下,停顿了几十秒,人群当中的李淳风开口道:“回殿下的话,如果臣没记错的话,大约是在隋末的时候,就有部分文人士子根据黄河中下游部分百姓的称呼而开始叫起了黄河这个名字。”

“没错。”李恪很干脆的点了点头,“为什么是隋末,而不是之前更早的朝代,那是因为黄河的水流开始变得浑浊。”

“在黄河的中下游水质开始变得昏黄,包括在渤海的入海口附近原本清澈的海洋也变成了昏黄的颜色,我在渤海附近问过祖辈就住在黄河出海口附近的百姓,他们说祖辈之前,黄河进入渤海的时候,水流还是清澈的,直到现在裹挟着大量的泥沙。”

“而这些泥沙就是来自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区,也就是我所说的河东道和关内道。”

大家都有些疑惑,说实话,他们听得懂,但是不明白这个的关键所在。

霍刚已经将地图拿了过来,李恪叫过来两个小太监将地图撑起来,然后用手在地图上面给大家画了一下大概黄土高原所在的区域。

“诸位,这一片就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区域,而它也是我华夏文明发展至今的主要耕种区。”

“《庄子》有云: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就是讲的水土流失的意思,因为这些地方百姓的数量连年增长,而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开拓更多的荒地种植粮食,但是开荒种植粮食之后就会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树木和森林减少,从而稳固大地的树木根系减少,当水流流过的时候,就会携带走大量的泥沙。”

“工部一些经常治理河岸,洪涝灾害的官员应该知道,一条河流如果流淌过平坦的平原,两侧都是泥土,河流的岸边经常会有一些泥土进入河水当中,而河岸也连年都在变化,但是如果一条河流的两岸全部都是树木,那么这条河流的河岸可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就是树木根系对稳固河岸的作用。”

“原理其实就跟我们建房的时候,要在黄泥当中混合小麦水稻秸秆然后上墙是一个道理,包括我用水泥制作铁筋混凝土,要在水泥当中增加铁条,增加强度也是一样的。大地当中的大树根系就是起到了这个作用。”李恪开口道。

李恪这么一说,一些不擅长建筑的大臣瞬间就明白了,他们大多都有些惊讶的看着李恪,殿下没想到能够将这些完全不同的活动其中的道理都联系到一起。

“关内道和河东道的这些地方都是大量的黄土区,历朝历代这里也是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区域,于是大量的百姓为了耕地砍伐树木,开垦荒地,这些地方树木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像是一些山坡之上,如果原本被森林和植被覆盖,即便是下大雨也没什么。”

“但是没有了树木和大量的植被覆盖,一旦下大雨,雨水会迅速汇聚形成一些小溪流从山坡带着泥土流下,黄土高原不少的黄土山上都已经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形态,这就是水土流失的有利证明。”

“然后这些溪流会逐步的汇聚成河,这些河流都是黄河的支流,最后支流裹挟泥沙汇入黄河,黄河的水就开始变得浑浊,长期以往,恐怕最多一二百年,黄河下游因为大量的泥沙淤积,河道堆积,黄河下游必然改道!到时候恐怕就是水淹潜力,饿殍遍野。”

李恪的话不是无的放矢,黄河改道是非常可怕的,它不单单是历史上几行简单的字迹而已。

凡是后世经过98年等洪涝灾害的人都知道有多可怕,要知道那只是洪涝灾害而已,但是河流改道呢?!古代可没有封堵溃口的实力。

“殿下所言极是,我出身自太原王氏,在我家附近的山上,有一片小山原本是有很多树木的,我小时候曾经在那里踏青过,山上也没有殿下所说的千沟万壑的情况,但是后来百姓开垦荒地,山上树木被砍伐殆尽,现在那座小山上已经被雨水冲刷形成了好几条很深沟壑。”

“现在想来,那一个沟壑的泥土到哪里去了呢?恐怕都汇入黄河了。”众臣当中,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开口道。

“殿下的意思是,我们要在这黄土区开始种树吗?”段纶苦着脸开口问道,不用想,这就是他工部的事情啊。

“对,种树是一方面,将所有没有开荒的地方都在农闲时期让百姓种树,管饭!”李恪很干脆的开口了,这个时代,只要管饭,农闲时间让百姓处理,估计百姓全家都愿意出来帮忙,小孩子免费都行。

“除了荒地之外,剩下的百姓农田里面,根据当地的一些天气气候,看看有没有符合当地特色的果树,这些果树一来也能固话水土,二来呢也可以给百姓增加一些收入。”

“还有就是工部跟太医署的医生可以去调查一下当地的山里面有多少药材生长,而这些药材生长的条件,比如说一些喜欢长在树木下面的,可以将草药配合百姓种树然后种植在树苗和树苗之间的行间,太医署不是一直都有部分草药的栽培技术吗?都推广起来。”

第666章 爹你个老六

“将这些政策整体结合,然后让当地的人去一些山里面,将一些居住在山里面的百姓,询问他们是否愿意迁出,然后将一些耕地比较紧缺,以及当地的水土种粮产量不高的百姓,全部告诉他们,准备迁往九原等后套地区。”

“那些地方我已经差人调查过了,后套地区面积广大,这里非常适合进行耕种,如果愿意迁徙至当地的,迁徙的过程当中,我们朝廷管饭!等到了当地,朝廷可以借给他们粮食让他们至少在当年一年内没有问题,并且朝廷还愿意借给他们曲辕犁,驮马等农具和畜力!而且愿意迁徙的百姓,前往当地之后永业田增加为50亩。”李恪直接开口道。

“殿下……此事,是否经过朝堂讨论?”旁边的皇甫林忍不住开口道。

“大家不是都在这里吗?”李恪看了看众人道,“这样吧,霍刚,去上船搬一些椅子下来,大家都在这里坐,另外给旁边的诸位史官搬个桌子。”李恪看他们记得有些累,直接开口道。

李世民有些无语,好家伙,刚下船就办公是吧?不过他倒是很欣慰,这小子中招了啊,啧啧这么努力,这不就对了嘛,你这么努力,这些朝廷众臣将来都支持你啊。

李承乾跑到岭南道过去,当然不可能真的是巧合,是李承乾跟李世民商量过的,确定李承乾是真不想继承这个位置,或者说李承乾觉得他跟不上大唐的发展之后,李世民和自己大儿子是推心置腹的谈了好几次。

谈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想办法让李恪担任这个位置,不过这事不能急,至于大臣那边,李世民根本不着急,就还是那句话,李承乾的办法很好,就那个首相制度拿出来,告诉众臣,这是李恪想的,李恪上位才能够继续推广,不然就维持目前局面。

你信不信这些大臣改换门庭比谁都快?尤其是当李承乾本人的意愿也不想当这个皇帝的时候,那就更没问题了。

李世民已经跟几个主要大臣都通过气了,房玄龄,魏征,李世绩,李靖目前这四个人已经知情了。

甚至李世民还叫了李承乾跟他们一起讨论。

长孙无忌从目前的地位来说,理论上是第一臣,但因为他的身份问题,李世民暂时没告诉他。

今天这局面,何尝不是李世民和房玄龄讨论出来的,就是故意让这些众臣问李恪的话,然后先让他将这个氛围给搞起来,好家伙,这小子入戏比谁都快。

不错,不错,自己的策略没有错。

霍刚很快就将椅子从船上搬了许多下来,这场别开生面的座……哦不朝会就在这渭河码头上召开了。

众人坐下之后,不少人就看向了李世民,李世民很自然的摆了摆手:“问题是李恪提出来的,你们先跟李恪讨论,我旁听就行了,到时候如果可以执行的话,我这里写个圣旨就可以了。”

老李现在掌握了摸鱼的精髓,我说了我旁听,我没说我不听,你们谁也不能说不对是吧?就算是魏征都不能喷我。

而且,我这叫什么?我叫光听谏言,纳天下众多意见,你们得表扬我。

“是。”众臣自然行礼。

“那我跟刚刚说的,大家有什么意见?有意见大家可以提出来。皇甫林你说。”李恪很干脆的开口道。

“殿下,臣主要是对这永业田的数量有所疑虑,就是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些地方给50亩的永业田,大唐其他各道的百姓会不会有什么想法。”皇甫林开口道。

“这不算什么,这是为了让百姓迁移而给出的福利条件,这样,反正这些道的百姓都可以告诉他们,如果愿意迁徙,都可以给50亩的永业田。另外在当地,退耕还林后,按照朝廷的栽培果树,或者是栽培有价值的其他树木,比如说杜仲,也可以大规模的种植。这些退耕还林的田地都可以免税,而且当地的永业田也可以提升到30亩。”李恪开口道。

“税收撑得住吗?”皇甫林有些慌,你说各个部门都跟我要钱,问题是我一个民部尚书,我手里面没有钱啊。

“记得我刚刚说的吗?岭南道一个道的商税一年就差不多收入二百多万贯,固然是因为岭南道走通夷海道的商贸很多,其他道可能没这么多,但同样天下各道繁华的也很多。天下十道平均一百万贯肯定不成问题吧?免除的这点税收就是毛毛雨。”

首节上一节266/49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