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49节

“不要在这里胡吹大气,有那心思,把自己的兵都练好了,川蜀云贵土司叛乱,圣上调定远侯王弼提江浙卫兵八万。”

“颍川候傅友德关中秦军五万,这一场战事结束后,又有多少人要升迁?人家刚刚经历了战火,回来还争不过你们?”

“别以为自己当年能打过人家,你们以后也可以高枕无忧了!当年那是陛下安置得当,布局妥善。”

“有陛下引领你们,你们这些人,跟着陛下指的方向,陈友谅张士诚之流,不过硕鼠,但今天,你们想要保持你们直隶军的无敌称号,可没有陛下在引领你们了!”

“今天的圣人,不只是你们的圣人,也是湖广江浙卫兵的圣人,你们还以为自己很厉害?”

李文忠口若悬河,若非稍稍顾忌一二,他恨不得把这些人踩到泥土里,太他娘的自大了。

而这个时候,李文忠也是第一次意识到,他和徐达相继败在王保保手里的根源在哪里。

明军太顺利了,顺利到好像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从渡江取金陵,开拓江东,屡战张士诚,西击陈友谅,东灭张士诚。

甚至到最后北伐元廷的时候,明军同一时期还在南下福州陈友定,两广地区,消灭张士诚后,明军是四处开花,捷报连连。

这自然就养成了明军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样子,尤以直隶军队为甚,他们是老朱家的根基,是大明的建国基石。

现在能见到的各地卫兵,至少有一半以上,都被直隶军揍过之后投降的。

听到李文忠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些人低下高傲的脑袋,神情沉重,在这里的人没有傻子,他们当然知道,朱元璋的布置甚是妥当。

真要是没有皇帝带着他们,只靠自己和湖广,江浙的兵去争,这也太难为人了…

“身在福中不知福,别等到那一天,皇家军事学院,天子门生,都被江浙和湖广的人夺了去,你们这些人,才知道悔不当初!”

李文忠见今日的pua工作超指标完成,心中顿时升起畅快之意,他当然也不希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直隶军,最后连最高学府的名额都争不到。

“三个月后,圣人莅临检查的时候,十二个卫所,那个卫所不达标的,别怪咱从指挥佥事往下撸到底!”

“回去训练,解散!”

第84章 武穆公祭、

大都督府。

“今天怎么样?”

坐在椅子上的中年男子,比李文忠要大了许多,但其见到大都督回来,却无多余动作,只是放下茶盏,一脸看笑话的表情。

“吴复,明天你去带他们训练,这帮家伙,一个个心比天高,还真以为是十几年前的时候,咱记挂着他们,才从直隶开始军改。”

“依照朝廷的意思,应该从江浙开始军改的才是!”

李文忠倒也没有唬人,在朝廷的角度,直隶卫所是朱家的根基,同时也是朝廷的根基。

而如果从江浙开始军改,无论出什么事情,朝廷都能迅速响应,甚至是火速平叛。

“别了,我可不想去跑,去跳,去…倒是你小子,要不是你把我从北平调回来,这次播州之乱,咱怎么也能捞一把。”

安陆侯大都督府佥事,吴复亦是很早之前就投奔了朱元璋,南征北战十数年,深知兵事。

对付那帮兵油子,可不是个好差事。

“可别的了,颍川候指名点姓要定远侯去助拳,可没喊你安陆侯,你就在京师,帮我好好把这军改推行下去吧。”

“对了,让你看的册子,你看了没?”

李文忠望着老神在在的吴复,沉声说道,只见吴复伸手从一侧拾起一本书籍,开口道:“写这个东西的人,真的是神奇啊,他完全不像一个知兵是的人,但他提的那些办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有些制度说辞脱离实际情况外,真的能算一本练兵神书了。”

“我看到这里。”

吴复翻开书籍,找到自己刚刚看过的片段,开口说道:“这里说,国家要有国旗,要让天下百姓都在同一个国旗下。”

“军队要有军旗,要有番号,军人要在军旗下立誓,国家要有公祭,公祭埋葬为国捐躯的英勇将士。并且组织百姓祭拜,扫墓!”

“国旗是什么我不清楚,不过这个公祭,如果真的能做的话,也是一种宣传军队的手段,也能让更多的百姓知道,军人的战亡是为了守护国家民族。”

吴复指着书籍上的一处,李文忠点了点头道:“这个我也考虑过,但可能需要花些钱,户部还要应对土司叛乱,先搁置着。”

“倒是那国旗和军旗,还有番号,你有什么想法?”

李文忠打量着吴复,这种事情,他当然不能去问朱元璋,他可是全权操盘军改,如果事事还没有章程就去请示…那他…

“这个,我不理解啊,不过我感觉,公祭应该提给朝廷,让陛下仔细斟酌一二,我有个想法,或许可以做。”

吴复看着卸下甲胄的李文忠,轻声说道。

只见李文忠坐到椅子上,神情凝重道:“公祭?怎么说?”

“如果在各地大兴土木的兴建这些,短时间内肯定是不成的,而且很久之前的战死之人,名姓籍贯已经不可考。”

“但各地都有现成的可用,把能考究到的为国捐躯者,名姓籍贯,在其籍贯处,设立排位。”

“牌位就供奉在武穆庙,如果可以的话,用武穆的忌日做公祭,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吴复合上书籍,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

兴建英烈祠,那太麻烦了,但在武穆庙里加排位,那还是很容易的,只要将为国捐躯的将士排位供奉在他家乡的武穆庙。

一切,水到渠成。

朝廷不需要花多少钱,毕竟,雕刻个牌位能花多少钱,哪怕是雕十几万个牌位,也花不了太多。

“武穆庙内,公祭…这确实是个顶不错的办法了。”

“你也别急,走,咱带你去见个人。”

李文忠起身看了眼吴复,开口说道。

心中一沉,吴复眉头拧紧道:“住在大帅府的那个人?”

……

大帅府。

“先生,除了吕宋的金矿,你还知道其他的金银矿吗?铁矿也行。”

朱标面色沉重,大明缺的东西太多了,而真正推行军改之后,李文忠一口气要的东西,都快把户部的储藏掏空了。

如果执行军改的人不是李文忠,换做任何一个人,朱元璋都要考虑,这家伙是不是有其他心思了。

李文忠更是提议把兵仗局从户部强拆出来,变成了大都督府直辖,但在朝会上被朱标以军改初衷,军队不经营,不生产为由,当朝给否了。

如果把兵仗局弄到大都督府去,这以后得大都督府,兵器自己造,盔甲自己造,军队自己管,那还得了?

更何况,军改的初衷就是杜绝军队生产,最后造成的不公平,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军队经营生产,最后导致贪污横行。

“铁矿?我又不是地理专家,矿质学专家,我怎么会知道哪里有铁矿…”陈楚摇了摇头,他对地理的了解,完全来自于游戏的世界地图。

再则就是,把大同的煤拉倒外蒙去卖…

大同的煤,举世闻名,这种事情他当然知道,可要说那座山下边有铁矿…

“不过,我知道倭国有银矿,很大的一座银矿山,听人说,能挖三四百年,一年挖个百万两银子,没啥问题。”

陈楚没去过倭国,这些数据也全是从网络上听到的,至于具体能挖多少,产量如何,别问,不知道!

“倭国?银矿?三百年,一年一百万两,十年一千万,一百年一万万,三百年三万万两?”

吞了吞口水,朱标眉头拧在一处,开口道:“先生,你知道银矿具体位置吗?”

“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座山叫石见山。”

摇了摇头,游戏上可没标注石见山具体在什么位置。

站起身,朱标走到书案前,拿着毛笔在草纸上写下了石见山三个字,陈楚点头道;“就这三个字。”

朱标回头走向门口,蒋守在门外,躬身道:“公子…”

“去把这个交给毛骧,让毛骧查一查,倭国有没有这座山,如果有,把这座山的具体情况查清楚。”

不管那银矿能挖多久,年产银百万两,这足以让任何人难以自持,朱标缺钱缺的紧,更是如此。

第85章 朱标的觉悟

蒋刚刚离开,守在门口的季伯小步跑了进来,站在院门口道:“公子,表公子和吴老爷在门外…”

季伯几次舍身忘死的终于在这大帅府,崭露头角,从一线被调到了门口值守的位置,虽然清贫,但胜在没有安全的危险。

“表兄?吴复?”

朱标心中犹豫片刻,点了点头道:“让他们进来吧!”

“喏!”

季伯躬身应声,快步离开了正厅。

过不多时,李文忠带着吴复走进大帅府,一路向后,赶到正厅时,吴复拧紧眉头,一脸苦涩的目光看着坐在朱标对面的陈楚。

如果不是事先被李文忠提醒过,单单陈楚这个站没站样,坐没坐相的坐姿…在朱标面前,都够砍上几百回的了!

“大表哥?”

陈楚并不知道李文忠的消息,现在的他,若非朱元璋朱标父子总来,在这大帅府里,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没有半点烦心事的生活。

“先生,这次来是有两件事想向您请教一二。”

李文忠先是向朱标作揖行礼后,得到朱标的授意,同吴复一并坐到朱标的两侧,四个人围着象棋桌。

正在思量残局的陈楚,双目盯着棋盘,出声问道:“什么事?直说即可!”

“先生手绘的练兵录,上边有三条,分别是国旗,军旗,番号。这其中,番号尚可理解,军中也有类如军旗之物,但这国旗,所为何物?”

李文忠望着棋盘,提出自己的疑问,久经战阵,对于军队的情况,李文忠不要太了解,而他说的军旗,虽然和陈楚所描绘的军旗大不相同。

可毕竟还能理解。

但那国旗,从始至终,自古以来,就没出现过。

“国旗?国旗代表了一个国家,大明的各类旗帜,繁杂难辨,而国旗要做的就是统一,不论是军人,农民,商贾,士绅,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旗帜下、”

“这国旗,既代表国家的象征,又能凝聚民间的信仰。它不是个形象工程,是具有崇高意义的。”

“如果你们要采用国旗制度的话,我认为把一句话给改一改。”

陈楚抬起手中的棋子,落在朱标黑棋的车上,笑了笑道:“将住了。”

“国旗?信仰?具体应该怎么做?”

朱标毫不犹豫的举起黑将向上一步,等到陈楚在举棋去将军时,这棋子举在半空中,迟迟落不下去。

“先生,要改那句话?”

李文忠疑惑道。

“将军百战沙场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为国捐躯的将士,应该用国旗封棺!”陈楚双手在棋盘上一翻乱动,摇了摇头道:“以后别找我下棋,没意思。”

“你还没说,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朱标话音刚落,陈楚站起身道:“国旗要有其唯一性的图案,要在大明境内,高高挂起。”

“要做好宣传,要让大明百姓,从内心深处爱护这面旗帜,并愿意在这面旗帜下,要让外域之人,见到这面旗帜,喜迎王师。”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凝聚内部力量,其实没什么难的,就是两个字,宣传工作。”

陈楚绞尽脑汁的去组合词汇,可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国旗的概念,几近于无,哪怕经济学,他的底层逻辑,也是容易理解。

首节上一节49/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