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31节

第51章 气候的陡然骤降

洪武七年,十二月十三。

苏州港。

海风席卷,船舶丢锚,在海风的吹动下,二百余艘,经过两个月千挑万选的海船,旌旗招展。

港口边,数以千计的民夫,穿着棉衣,推着木制独轮车,泥泞的道路上,三五人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艰难前行着。

海船上,道路旁,崭新装备,仪容整齐的士兵罗列两旁。

“真是奇了怪了,朝廷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

“奇怪?奇怪啥?”

“以前给朝廷运东西,那都是征兆徭役,吃的还要自备,这寒冬腊月的,给朝廷运东西,反倒朝廷给工钱…这不奇怪吗?”

“何止是给工钱啊,昨天的晚上的饭菜,我活这么大都没吃过那么好的东西!”

“唉,你们说,朝廷这是要干什么?这么多粮食运到船上,难道是明年开春要北伐了吗?”

“谁知道呢,但愿到时候别征徭役,我可不想去北疆运兵械…”

三五成群推着独轮车的民夫,交头接耳的说着。

远处的营寨内。

汤和一身甲胄,右臂抱着头盔,面色沉重的望着不远处的大海。

“汤帅、外边风大,披上皮袄吧。”

跟在汤和身旁的士兵,将手中的皮袄披挂在汤和身上。

“已经十二月初了,来年正月就要启程去山东,粮食放到山东,这次行动,也不知会死多少人…”

汤和心中难忍悲伤,虽然还未出征,但这一个月的海上训练,汤和对这次行动的成功保持怀疑态度。

历朝历代,还没有人远航到世界的另一边,虽然这个壮举对于大明或许很重要,但其中蕴含的风险也是不遑多让。

“汤帅,咱们弟兄什么没见过,吉人天相,定能带着今上要的东西,安全返回的。”

见汤和面色沉重,开口劝慰道。

远处走来一道身影,隔着老远便开口喊道:“汤和,汤和,外边太他娘的冷了,今年这也不知怎么的了,江南都上冻了。”

“快快进去。”

上前拉着汤和的手,廖永忠没有丝毫停顿的拖着汤和进了营帐。

“那边安排好了?这天太冷了,来做工的民夫,每个人的棉衣都要准备好。”汤和跟着廖永忠进了营帐,开口询问道。

“放心吧,都安排好了,快快,烤烤火,奶奶的,听婆娘来信说,应天都飘雪了,还让老子回去跟她赏雪。”

“这狗娘养的老天爷。”

廖永忠双手搓着取暖,时不时的将手掌放在木炭盆的边缘,感受着热气,这才舒服了许多。

“确实,这段时间的天气越发诡异难测了,对了,我要的一万套棉衣,棉被,御寒鸳鸯战袄,兵部送来了没有?”

汤和想着外边的天气,一想到自己来年就要下海,猛地惊醒,他上个月就上书向朝廷要东西了。

至今也没见到。

“兵部说了,户部没钱,从燕地紧急调了一万套,在山东和你交接,你把粮食运到山东,山东那边会给你的。”

“真不知道皇帝他怎么想的,天下都打下来了,不打元人,反倒劳师动众的去远航。”

廖永忠嘟囔着说道。

汤和对其言论,权当没听见,叹息一声,坐在椅子上,开口说道:“朝廷的重心会发生改变,日后水师劲旅也会成为朝廷军事力量的一部分。”

“今上让你来这边陪着海训,等我走了,这大明水师还是要看你们兄弟的。”

汤和出声提醒着。

大明水师的前身就是巢湖水师,而巢湖水师本就是廖永安廖永忠兄弟的旧部。

“这他娘的,要是一直这么个鬼天气,老子更愿意在应天养老。”

廖永忠看着外边的鬼天气,骂骂咧咧的说道。

“汤帅,海上发现了高丽战船三十余艘,他们打着旗语,意图靠岸!”

就在汤和与廖永忠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时,汤和的卫兵接到传信兵的消息,进入营帐拱手道。

“高丽船队?这时候他们过来做什么?打旗语问清楚,不说明白了,不…”

廖永忠正要越过汤和发号施令,忽然见到汤和脸色一黑,廖永忠的声音亦是跟着戛然而止。

“高丽撮尔小国,雪都下到江南了,高丽那边情况只会更惨,他们是来朝贡的,不许他们靠岸,派出小舟,引他们入长江。”

“送至京师,交礼宾馆上呈陛下。”

……

应天府。

御菜园。

“户部那边筹措的如何了?”

朱元璋双手拿着铁锄头,高高举起,重重放下,可这天寒地冻,飘雪的土地里,人力又怎么能刨的冻土。

“户部筹措了三十万石粮食,正在加紧运往山东布政司,只是儿臣想,这三十万石粮食,根本不能解救山东四百八十多万受灾民众。”

“父皇,江南地区也在遭灾…”

“要不要让汤伯,率先北上,运一批粮食送过去…”

朱标已经半个月没去大帅府了,虽然学习很重要,听陈楚吹牛逼也重要,但大明出现了更重要的事情。

“汤和那边的粮食也只够…拟旨,苏州港驻扎水师,调拨二十万石军粮,战船,由廖永忠率部北上莒州(日照)。”

“先解燃眉之急吧…”

本欲拒绝,可转念一想,汤和出海毕竟还有一段时间,也不急于一时,反倒山东受灾民众,等不来朝廷的赈灾粮食,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父皇,来年北伐的事情…”

朱标出声劝阻道,他还真怕,自己老子,脑门一热,一门心思的不管大明遭灾,也要对北元用兵。

“北伐的事情,搁置吧。”

叹息一声,朱元璋用力将铁锄头镶在冻土中,沉声道:“这应天都冻这个鸟样子,山东燕云还不得颗粒无收。”

“父皇,我们遭灾,只怕草原上灾情更甚,而他们本就无有产出,以防不测,还当加强边防才是。”

朱标看着冻土,体力还没有退化的朱元璋,每年都会照顾这一亩三分地,比起力量,朱标并不认为自己如今比朱元璋强多少。

可这冻土…气候的剧烈变化,绝不会只有大明在变化…

“等你想到这里,元人的铁蹄都打到长江边了,咱已经给徐达下了死命令,不允许一粒米跨过边防进入草原。”

“呵,不投降,那就饿死他们!”

第52章 天花

大帅府。

皑皑白雪,落南国。

坐在石墩上望着漫天飘雪的陈楚,眉头拧紧,唉声叹气道:“这什么个鬼天气。”

“先生,先生,你快看看,我都做完了。”

一道倩影踩着积雪,手中拿着两张宣纸,风风火火的跑到陈楚面前。

拿在手中扫了一眼,陈楚点了点头道:“你这天赋也够可以的,五年级的数学题都难不住了?”

“不过,先生,这数学学了真的有用吗?”

朱静君一脸疑惑的看着陈楚道。

“数学是一切的根本,它的用处是无穷的,在各行各业,都有极大的用处,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统计学,都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陈楚将手中的宣纸递给了朱静君,双手压着膝盖站起身,朱静君开口问道:“先生,那学好数学,是不是能帮到皇兄?”

“当然能帮到,不过嘛…你能帮他做什么呢?”

陈楚苦笑一声,他是懂得也了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但在这个帝制社会下,在如今的社会运转规律下,女子虽然可以在内廷为官,但在朝廷上…

“先生,还有更深奥的数学题嘛?我想学。”

朱静君拦住了要离开的陈楚,开口追问道。

“嗯…设,一辆马车把货物从城内运到城外,往返共用十个时辰,去时所用时间为回来的一点五倍,去时每时辰比回来每时辰慢四十八里。”

“问:这辆马车一去一回共行驶了多少里?”

陈楚看着朱静君,脑海中瞬间拉出一道初级中学数学题。

他可是读了二十三年书,物理化学两次诺贝尔奖的得主,任教顶级学府都有资格,区区初级中学数学题,还不是信守捏来。

皑皑白雪下,朱静君大脑飞速运转,这几日学的数学公式,在识海中飞速闪过。

“回屋里趴着算吧。”

陈楚正要离开,朱静君开口答道:“记去的时间为‘一点五’那么回来的时间则为‘一’所以回来时间为:十除以括号一点五加一括死等于四,则去的时间为一点五乘四等于六。”

“…”

“一去一回共行驶一千一百五十二里。”

“先生,什么马车能跑这么快?”

朱静君脑中一片浆糊,得到答案后,她的大脑好像出现了认知问题,什么样的神奇马车,十个时辰能跑一千一百五十里地?

都够从长江一路跑到黄河了…

“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不可能有,天不早了,你该回家了。”

陈楚望了眼了朱静君,鬼知道他为了给朱静君讲解数学基础死了多少脑细胞,不过还好,朱静君看似胡闹了些,但在数学还是有一定天赋的。

虽然没有陈楚高就对了…

“先生,我回不回家也没关系啦,再说了,这里本来就是我家,我在这里也一样的,还能和先生多学一些。”

朱静君摇了摇头,回家?不可能,绝不可能!

“何止这里是你家,特么天下都是你家…”陈楚翻了个白眼,也不理会朱静君,迈步向着自己的屋子走去。

“先生,先生。”

朱静君喊了两声,没有得到陈楚的回应,一旁跟着她的宫女,连忙上前道:“公主,这人好怪啊,这世界怎么会有十个时辰跑千里的快马…难不成是话本里的赤兔?”

……

屋内。

守在木炭盆旁的陈楚,搓了搓手,哈着凉气,正窝在角落里取暖的陈楚,忽然,房门被人从外边推开。

首节上一节31/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