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13节

“比如这个商品是丝绸,在不考虑丝绸的生产成本前提下,最高价格一两银子,最低价格免费送。”

“而丝绸的总数只有十份,你算一算,这个卖出的线应该怎么走?”

陈楚将木棍递给了朱标。

眉头紧蹙,朱标拿着木棍直接划了一条斜线道:“按照理论来讲,最高价格的丝绸是高出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所以他们可能会选择其他可替代的商品,也可能是宁可光着也不买,当然,更多原因可能是买不起。”

“所以一两银子的最高价格,丝绸是很难卖出去的,应该是零,而价格稍稍下降,直到降至免费,丝绸必然供不应求。”

“免费的,不需要付出的,都是好的,肯定会引来疯抢。”

朱标也不含糊,直言答道。

“嗯,反应的很快,那从这条线来看,你认为,丝绸的价格,在哪里最合适?”

陈楚看着朱标,出声询问道。

“应该放在五钱银子最合适。”

朱标被中庸之道荼毒,天然的认为,取中最为妥善。

陈楚摇了摇头道:“你或许是忘记了,丝绸是高端商品,既然是高端商品,就不是针对百姓,普罗大众的。”

“而百姓们,也不会把目光过多的放在这种高端商品上,高端商品想要赚钱,锚定的目标就应该是高收入人群。”

“如果一两银子是天价,无人会购买的前提下,丝绸的高端商品,应该定价在八钱银子。”

“价格定在五钱银子,并不会有百姓购买,而高收入人群也不会把目光放在这上边,他们会认为这东西也就那样。”

“而定在八钱银子,既可以保证有人购买,又不用承担过重的产出压力。可以更好的调节市场。”

陈楚抬腿将地上的画表擦去,拿着小木棍又画了一个表格道:“这次的商品是麻布,价格最高在五钱银子,最低还是免费。”

陈楚望着朱标,将木棍递给他,开口问道:“你认为,这个麻布的价格应该定在多少?”

“这个…丝绸是高端商品,价格要定高,麻布应该就是低端商品,价格应该放低,但又不能过低。”

“如果最高价格是五钱银子,那最好是定在一钱三分银子到一钱五分银子之间。”

朱标抬头看着陈楚。

微微点头,陈楚道:“答得不错,这就要说到另一个事情了,需求法则,市场需求。”

“还以丝绸举例。”

“市场价格是多少?”

“消费者收入是多少?”

“相关产品价格是多少?”

“购买者人数是多少?”

“假设市场价格是八钱银子,假设普罗大众消费者收入是五钱银子,假设相关产品价格是一钱五分银,假设购买人数是一百。”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楚看着朱标。

愣了半晌,朱标开口回答道:“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收入,只要消费者收入高了,购买人数就多了,卖的货多了,赚的钱就多了。”

“我大概好像明白了…”

“先生说的市场商品的供需关系,供给暂且不算,因为按照正常市场行为,只要有需求,供给自然就会出现,如果没有需求,供给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先做需求侧,在做供给侧,不然的话,货物做出来了,也会卖不出,形成堆积的情况。”

朱标顿感毛孔舒张,茅塞顿开,压在头上的乌云,又被摘了一块去。

“通透啊,需求侧是决定市场商品的唯一,只要高收入人群多了,对于各项货物的需求自然也会跟着上涨。”

“而需求上涨了,供给也会跟着水涨船高,作坊赚更多钱,提供更多的岗位,百姓获得更多的赚钱机会,购买更多的商品。”

“如此循环下去,产业越扩越大,市场越做越大,技术越来越高,生产能力越来越强。”

陈楚心满意足的说着,他也没想到,眼前这个楚河,领悟的这么快。???.11.coM

就好像是个天才!

“先生,那宝钞在这里能起到什么作用?”

朱标开口追问道。

来自!小?,说?群:9,8?0.2。0'5,8.5。6

一一>一-一一-一

每@日,更/新?来:自-小。说?群

(九,八.零二.零!五*八 ,五..六)

一一-一>一,一一一

来自,小说!群ヘ9.8;0;2?/0'5,8"5。;6)

第22章 经济学小课堂,开课啦(三)

“宝钞能起到的作用?以大明举例,宝钞如今没有任何锚定物,而民间对于宝钞的信任也在逐渐瓦解。”

“想要让宝钞在这里起到作用,就要扭转宝钞的信用危机,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宝钞具有绝对的购买力。”

“以目前大明的情况来看,华夏自古缺金少银,草原又带走了大量金银珠宝,宝钞不能锚定金银本位。”

“最好的锚定物,就是粮食了。朝廷管控粮食价格,允许民间使用宝钞像太仓用宝钞兑换粮食。”

“但是为了防止粮食外流,朝廷也要管控沿海,管控边关,不允许粮食走出国门。”

“同时也要严刑峻法,对商户恶意囤积居奇,抬高粮价,进行严酷打击,只要能让百姓确信,用宝钞能在太仓随时随地换出粮食,那宝钞的价格自然是稳如老狗。”

“宝钞的购买力稳定后,作坊经营往往是大宗商品买卖,宝钞便于携带,又有朝廷太仓背书,必然会受到追捧。”

“这样一来,宝钞快速流通起来,民间的宝钞持有量自然会迅速拉高,朝廷也可以根据粮食的数量,来印刷宝钞。”

“如果可以的话,再给宝钞赋予纳税的权力,这样的话,宝钞的购买力就不会崩盘。”

“但其实,我一直不理解一件事情,楚兄能否帮我解答一下?”

陈楚侃侃而谈,大明金银有限,至少站在国家储备的层面,大明的金银真不多。

明后期银子多了,那也是大明的东南沿海,走私猖獗,海外的大量银矿熔炼的金银,都换了大明的手工业商品。

妥妥的贸易顺差国。

哪怕是到了清末慈溪掌权时期,大清靠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发达的手工业,依旧在产能上碾压着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拥有无数殖民地的英法。

听到陈楚有不理解的,朱标愣了片刻,开口道:“先生请说,在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大明是重农抑商的对吧?”

陈楚开口询问道。

“非是大明重农抑商,乃历代如此,先生也说,经商左手倒右手,不事生产,不可倚重。”

朱标如实回答道。???.11.coM

华夏对于商贾的抑制,古来有之。

“所以我才好奇,既然是抑商,为何赋税定的那么低?三十取一?这不是抑商,这是养商啊。”

“商人赚三十两才交一两税,他们的财富会越积越多,随着财富的累积,他们会用尽各种办法,蚕食侵吞土地,变成地主。”

“如果真的是抑商的话,只有商税拉的高高的,让商人有的赚,但又没得赚。”

“钱财回流到朝廷,朝廷大搞建设,再把钱散播到民间,民间在购买商人的货物,朝廷再苛以重税,钱财继续回流到朝廷。”

陈楚话音螺钉,只见朱标两眼放光,开口询问道:“先生,还能这么玩?”

“当然了,要不然钱从哪里来?朝廷对商人再重的税,百姓都会拍手叫好,反正这钱不是百姓直接掏出来的…虽然羊毛出在羊身上。”

陈楚摸了摸膝盖,起身道:“还是讲经济学吧。”

“先生,今天已经讲了很多了,让我先消化消化,研究研究,放风的时间不多了,先生晒会太阳…”

朱标连忙打住了陈楚,他只怕陈楚说的再多,他都要记不住了,虽然有别人帮他记着。

见朱标如此,陈楚也不多想,走到远处的石墩上躺了下去,享受着…

“这怎么大清早的出来放风??”

……

应天府,乾清宫。

朱标手中拿着翰林编修记录的手稿,一一对照,回忆着脑海中听到的。

“宝钞的购买力下降,直接原因就是供需关系的下降,民间的宝钞流通不足,百姓对于宝钞的信任不够,而朝廷的各项商业活动也不认可朝廷自己发的宝钞。”

“继而宝钞购买力持续走低,直到最后,宝钞增发,朝廷不认,宝钞崩盘。”

“父皇,儿臣看这经济学,宝钞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朱标望着朱元璋道。

摆了摆手,一脸不耐烦的朱元璋,正看着户部的账册。

“宝钞提举司一共发出了八千万两宝钞,按照一两银子一石五斗米的价格,要一万万两千万石粮食才能维持宝钞的挤兑。”

“可太仓的粮食,账目上只有四千万石粮食,这足足八千万石的差额…”

朱元璋已是急的焦头烂额,宝钞是他发出去的,现在这烂摊子,他当然要收拾。

前几日和胡惟庸在应天府逛了逛,明察暗访,对宝钞的购买力已经有了新的认知。

一贯宝钞合一两银,能有五钱银子的购买力就不错了。

想到自己亲手去掠夺百姓财富,甚至让无数农民因为宝钞而家破人亡,朱元璋心在滴血。

不料,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父皇,儿臣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回笼宝钞,让宝钞的购买力回升,而让宝钞的购买力回升,最好的办法就是朝廷认可宝钞。”

“但是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朝廷认可宝钞的可行性并不大,所以儿臣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还望父皇圣断。”

朱标躬身作揖。

只见朱元璋眉头拧紧,沉声道:“你说。”

“皇庄有不少商铺,先让那些商铺认可宝钞,然后在盐巴上下手,以往盐商在盐场拿盐,只需要盐引和替朝廷运送粮食的文书。”

“如果让盐商在拿盐的同时,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宝钞,那盐商为了拿盐,一定会大肆回笼宝钞,用于在盐场拿盐。”

“如此,两相平稳,朝廷在开宝钞和粮食,盐巴锚定,宝钞的购买力自然会趋于平缓。”

朱标将自己的方法说了出来,粮食是重中之重,绝对不能当急先锋去稳定宝钞的购买力,一旦如此,民间必然大量挤兑粮食。

朝廷会动荡。

但如果是盐巴,同样是百姓的必需品,但和粮食比起来,盐巴的问题并不会导致朝廷政局动荡,天下不安。

“那些盐商一个比一个精,他们会同意?”

首节上一节13/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