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120节

很快他们就到达了陈楚说的地方。

那显然是一户富商人家,此刻连带家主都站在府邸门口焦急等待他们的到来。

陈楚他们下了马车,那富商便急忙过来就要行礼,陈楚点这头,然后回头客看朱。

他看上去很着急。

其实还好,但这种略显繁琐的事情还是速战速决为妙。

朱能看出来,瞬间就明白他的意思,于是摆了摆手说道:“本王准许你免礼了,快点带本王去看狗。”

“喏!”富商点着头说道,“都尉大人,草民家的犬皆是出生不过几月,保证品质过关!”11.c0m

“走吧。”

陈楚等人被带到正庭院,院中央有几个护卫看守,那儿正规整的摆了几个小铁笼。

陈楚一看顿时眼前一亮,几乎没有夹尾巴的,就说明这回的狗质量第一关稳下来了。

他转头对张知贵,以及被带来的眼熟的记录官吏们,开口说话:

“我教你们几个口诀,能快速准确地辨别出好马坏马。”

“第一个,尾巴朝左,紧得像锁。”

这个口诀就是说狗狗的尾巴向左,就很会看家护院,而且很会守财。

另外尾巴朝左的狗狗对主人是很忠诚的,如果主人出去了,它就会紧紧地看住家,不让陌生人进来。

而很明显的,笼子里的幼犬们在看到陈楚他们后更兴奋了,直接就奋力冲到了那个作家想要的首订。

“会这么做的狗,一般都很优秀。”

“第二个口诀,黄狗白面金不换。”

“这个口诀就是在代表,毛黄,白脸,白肚的狗狗是很稳重的。”

“而这样的狗,既聪明的,又是难得一遇的狗。这种狗狗对主人极为忠诚,不仅会看家,还会奋不顾身保护主人,而且战斗力非常强,一般的狗狗都不敢跟它打架。”

“你看这第二个铁笼的狗。”陈楚指了一下那个呲牙列嘴的黄毛犬。

他没敢靠近,比较害怕。

张知贵跟那个富商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真有人会当回事,也没想到真有人能在这方面做出不一样的闪光点出来。

“第三个口诀,选狗就选瓦盖鼻,你看这只,它的鼻子就是典型的瓦盖鼻。”

“都尉大人,这瓦盖鼻竟然也会有什么作用!?”

富商是第一次旁听陈楚讲这些,对他的做法十分好奇。

“实际上,瓦盖鼻就是说狗的鼻子要大,也就是指狗的嗅觉要灵敏,这样狗才能追踪到猎物。”

“如果狗的鼻子不灵敏,那这只狗拿回来也并没有什么用,毕竟嗅觉是狗很有利的武器。”

而这就刚好补足了牧羊的特点之一了吗,陈楚这么想着,眼里已经盯上了他看上的那只狗。

“第四个口诀,也是最后一个口诀,张嘴看见花舌头。”

“顾名思义,这个口诀就是看狗的舌头,如果狗的舌头是花的,说明传承了猎狗的基因,上山打猎是好手,抓个野兔,田鼠,野鸟都不在话下。”

张知贵这记性不是一般的差,还曾因为

“竟然如此粗暴!?”那个富商没想到自己的狗还有这些个潜力。

“若是正常的颜色,但又结合另外三点,那不就是狗中龙凤?”

陈楚被那个词给搞笑了,呵呵地笑了一声,然后点着头说:“差不多就是这样。”

“尾巴朝左,紧得像锁,黄狗白面金不换。选狗就选瓦盖鼻,张嘴看见花舌头。”张知贵在心里默念一番。

他已经根据这四个口诀,在这些狗里选中了一个,但他还是要问问陈楚的意见:“都尉大人,您觉得应当选哪只?”

“听你这意思是已经有了心仪的?”陈楚反问了一句。

他刚想说自己的想法,朱就插了一嘴说:“妹夫,选第三只,看着就猛劲!”

难道这就是恶犬自有恶人磨?

陈楚笑了笑说:“皇兄若是喜欢就挑去吧。”

然后他又看了眼顿时变得激动欣喜的富商,手指着活泼好动但情绪不激烈的小黄犬,对张知贵说:“如果是我,我就会选这只。”

能管理情绪的狗,外向的狗,也是一条聪明的狗。

第199章 没有陈楚啥也不是

挑选牧羊犬的整体过程还是十分简单的,陈楚把张知贵连人带狗地送了回去,然后就回了都尉府。

领马领羊的任务,百姓们因为倍感新鲜,以及对陈楚的莫名信任,依旧是非常积极。

也因此,马跟羊分配用的时间比官府官员们预想要少很多,半个月不到就完事了。

李郭每过几天,就会跟陈楚他们汇报进程,总之弄得中都有声有色。

如今中都真称得上是多方面地开展了。

在最开始的阶段,即使有了陈楚十分详细的攻略,但家家户户在放养这方面都十分生疏。

但好在也是陈楚的那些知识救了百姓们,他们后来就都适应了,养马放羊的工作也都步入正轨。

今日,也就是洪武九年,四月四日,陈楚决定去视察一番养马情况,他看了不少百姓的马,总的来说都还不错。

按照这个形式发展,必然会给中都带来更多的进步。

他听说中都也有祖祖代代都养马的人家,于是当即选择下一家就是这里。

陈楚他们来的突然,他们到的时候那家户主正一头一头地喂养着饲料。

“草民不知都尉大人到访,实在有失远迎。”养马主紧张地跟陈楚说道,随后又跟李郭,朱等人一一拜礼。

陈楚经过询问后,得知他祖上确实是有养马传统,但到了他这一代,目前只能养几匹。

“不瞒都尉大人,现在是有些家道中落了。”养马主苦涩地解释道。

他也不是没参与卖地等一系列活动,但他家是独立专门养马为生的,地少消耗还大,也不是第一波万元户,种种原因,他才只领了七匹马。

陈楚点了点头地表示了解,随后看着一排相对其他百姓的,有些精壮的马,不由赞叹:“不愧是祖上传统,确实技术比较娴熟。”

本身技术就比较好,又学到了他给的方法,自然不是一般人家,甚至是富商家能比拟的。

“都尉大人谬赞了。”养马主没有骄傲,他是比不上他爹还有祖父。

他谦虚着,随后面露犹豫的神色,“都尉大人,草民养的母马最近要生了,不知都尉大人是否有管理幼驹的一些对策?”

陈楚自然是有的,他之前就没把方法说透,打算的就是见招拆招,这不今天让他撞到了。

而且这可是个好事,马制度之后的第一只小幼驹,意义非凡。

说起来,母马可是马群增殖的基础,母马在马群中的数量越多,马群增殖,繁殖率上涨的速度就越快,也因此迅速发展规模化养马业是提高马繁殖率的最有效的途径。

“幼驹出生后,对外界适应能力比较差,而其发育又同以后成年马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

因此,人们才不得不重视幼驹的饲养管理,整个幼驹期为6个月。

“幼驹出生3天内,如果天气好,可让幼驹随母马做户外运动。半月时间,可以试着让幼驹自行吃草,一个月开始补料。”

“饲料方面就多准备软草,饲喂时加水、浸湿拌匀。”

后面陈楚本来还想跟养马主说一些嘱咐的话,但转念一想,养马主不是普通农民,这些话也肯定有了解,于是就上了马车。

马车上,朱问起陈楚包的那十几座山现在情况如何。

“山上的养殖,我和李通判合计过,找的主要还是富人家。”

毕竟不那么富裕的已经有了马有了羊,还有水库养殖,怎么可能有精力再搞其他。

如今中都各个产业,算上刚刚起步的山殖,都是逐步步入正轨,百花齐放的状态。

李郭不由感叹:“自都尉大人去年来到中都,这儿就发生了几乎称得上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中都大街上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一座座孔子书院拔地而起……中都曾经历经千辛万苦,也算是修成正果,虽然是在初阶段,但也是走上了繁荣之路。

遥想去年这个时候,一下雨道路就泥泞不堪,路上到处是水潭,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整只脚就会陷进去,想要把脚拔出来,就得牺牲鞋子,被迫将其留在泥潭里……

而如今再遇到下雨,就不会再出现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滴答”的声音……如今因为正确的修路政策,泥泞小路变成了宽敞的平坦路。

土房虽然依旧是土房,但却不再是破旧的,也没有土墙斑驳脱落,窗户一到冬天就关不上的情况,百姓们早就不会在呼呼的寒风之下让身子凛冽刺骨。

孩子们也坐在舒适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不再有寒冷之忧。

总的来说,中都的经济正飞速发展,在短短的一年里,中国人民渐渐地从吃不饱,穿不好变成了吃得好,穿得暖。。

“有都尉大人,几位王爷助阵,相信中都未来也有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的一天。”李郭说道。

“那是自然。”朱乐呵呵地点了点头,十分骄傲。

………

应天府,乾清宫。

“可算是批完一批了。”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章,他身旁还有许多盖在一起的奏章本子。

“中都最新的近况还没来吗?”他冲毛骧问道。

“回陛下,最快也要三日后了。”其实以中都到应天府那块距离,根本用不了那么久。

但谁让现在中都搞这搞那,忙得不可开交,不亦乐乎,所有事宜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统计,因此消息才传的慢了些。

这要有些泼冷水的话,依旧没有浇灭朱元璋的期待心,只因为陈楚在那边搞得有声有色的,他确实好奇。

“陈楚这小子,又是马制度,又是水库养殖的,确实是有本事。”

“有本事,而且属于咱。”朱标接过朱元璋的话说道。11.CoM

“对,是咱的人啊。”朱元璋幽幽地确认道。

幸好这是站在他们这一阵营的,不然朱元璋就是忍着怜惜,宁杀错不放过了。

“过几日便是那江文的处决日,到时候你也去。”朱元璋暂时放下对中都的期待,转而对朱标安排道。

第200章 处决

“父皇,一切交给我吧,大可放心。”朱标点了点头,语气淡然,他的目光一直放在一本又一本奏章上,就没转移过地方。

而且身为年轻人,他的效率也比朱元璋快出不少,因此朱元璋也是不得不感叹了一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如今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了。”

“父皇莫要胡说了,您甚至都称不上宝刀未老。”朱标摇了摇头,他知道虽然朱元璋批阅的效率没他快,但实际上,他老子的身子骨要比自己硬朗的多。

要不是他勤锻炼半年之久,身体素质有了很多改善,到时候谁先死都不一定,若是仍然以当初的身骨辅佐朝政,没准真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一天。

毕竟陈楚的预言中,他不就是英年早逝过吗。

“嘿嘿,你说这话咱就爱听。”

………

四日后,东宫院内。

朱标正手持青剑,章法十足地挥来劈去,这是他锻炼的一环。

首节上一节120/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