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爹,你咋没死啊? 第72节

“咳、咳。”

朱标故作咳了两声,然后站了起来,先是行了个礼,接着深吸一口气才开口。

“回仙师。”

“我朝实行卫所兵制,由五军都督府掌管全国卫所军籍,而征讨、镇戍、训练等一干事宜则是听命于兵部。

“如遇有战事,兵部奉天子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并发给印信,领兵官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

“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以及将不专军、军不私将,如此可保障军队稳定。”

阿标说到这里的时候,老朱神色中飘过几抹得意。

这,也是他的独创。

明朝的‘将不专军、军不私将’和宋朝的‘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看似差不多,实则其中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就是老朱的智慧所在。

宋之军队、三权分立,由三衙、兵部和枢密院分别指挥。

概括起来就一个字:杂。

这和宋朝的官制也差不多,所有的权力都被一层一层的分解,一层又一层的制衡再制衡。

在老赵看来,这叫做权力分解艺术。

为了搞出这套玩意,老赵没少爆肝熬夜画图。

或许在老赵看来,人多一点,杂一点,权力就会充足的分散,这些掌权的就没法子造反。

从安内角度来考虑,老赵的做法确实很有效,完美达到了安内而无兵变之目的。

终宋一朝,除了南北宋更迭之时,都没有什么军阀头子冒出来。

可弊端也很明显,如此分化的权力,极大削弱了军权的有效指挥与作战能力。

直接导致在对外作战中,无论是宋辽、宋夏、宋金、宋蒙战争,宋军几乎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当然,南北宋更迭之际的岳飞韩世忠等人例外,毕竟那会的岳家军和韩家军的玩法不一样,岳家军和韩家军在制度上都属于私募兵。

而老朱在设定兵制的时候,自然也看到了宋朝这一点。

为了不走宋朝老路,为了规避兵权分散,调令不一,导致军队战力削弱的情况发生。

明朝的军队指挥调度权很简单,只集中在一个人手中,那就是皇帝。

“另外,我朝卫所兵实行的乃是军屯军户制度,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

言语至此的时候,老朱神色更加是得意了。

‘吾京师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便是老朱当年的原话。

“仙师,学生说完了。”

朱标行了个礼。

在得到季伯鹰颔首示意之后,这才坐了下去。

“你们听完有没有其他要说的?”

季伯鹰扫过其他天子储君,尤其是老朱棣、宣德帝这两人。

“我等愚昧,请仙师教诲。”

被季伯鹰注视着的老朱棣深吸一口气,他虽然感觉哪里有问题,但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至于宣德帝,他所在的宣德朝有三杨内阁在朝,属于文臣大崛起时代,武将地位一天比一天低,基本就不怎么管兵制,沿用的都是祖宗之法。

“嗯。”

“这堂课结束之后,丙一、戊一,加抄一遍传习录第一卷。”

老朱棣和宣德帝瞬间心头一个咯噔,为什么就罚我们两?!

季伯鹰收回目光,心想你两有点逼数行不行。

储君们抛开不谈,他们还没有登位,兵制问题这不是他们能做主的事。

而建文朱老四才刚刚靖难、洪熙朱高炽日前继位,屁股还没坐稳,自然没有时间去顾及。

可你们两个全然不同,一个做了十九年的永乐帝,一个干了十年的宣德帝,现在跟我说啥也不知道,不罚你们罚谁?!

奈何心中再怎般郁闷,老朱棣和宣德帝也不敢表达出来,只能都是点头认栽。

“阿标所说的,是洪武朝的兵制,也就是你们口中有用就用,没用就滚的祖制。”

季伯鹰站起身来,手中握着戒尺。

“开国之初,百废待兴,遁入草原的残元尚有成建制的军队,军屯之法的确能够最快在与民生息的同时,保持军队的强大战力,以支持草原北征。”

“老朱于开国之初实施军屯,这一点做的很好。”

老朱霎时欣喜,自己的制度终于得到仙师认可!

“可。”

“其他王朝不好说,但是在明朝,军屯适用仅限于乱世之后的洪武前中期。”

季伯鹰一句话,让老朱还没笑开的嘴骤然又是紧闭,心想自己还好没笑出声。

“军屯制度的弊端于洪武末年始现,永乐渐重,故而永乐才有了京城三大营,这三大营本质上就是募兵制。”

“而至宣德一朝,卫所军屯的弊端开始呈指数爆发,再加上宣德一朝重文抑武,朝廷疏于对卫所管制,向地方卫所派遣了大批文官和宦官监军,大批军户的土地被权贵兼并。”

“军户失去了土地,却还得继续交粮税,同时权贵肆意征召军户谋己私利,然而遇事时还得军户自身筹粮出征。”

“民间通婚,如果知道对方家里是军户,就算是再世潘安,女方也会毫不犹豫的拒绝。“

“自此,曾在开国之初显赫一时的军户,沦为了社会最底层,甚至于连烧饭的灶户都不如。”

“而军户的军籍世代相传,子子孙孙不绝,承袭军户者,往后数十八代都看不到丝毫的翻身希望。”

“如此恶果,最后造就的现象就是:军户大逃亡。”

“全国卫所逃亡之军,正统初年时,三年的时间就达一百二十万,天下诸多卫所,实际存在的军户和籍册上记录的相比,十不存一。”

老朱的脸色,在听到这一段的时候,彻底变了。

他从没想过自己极为得意的军屯,竟然会演变成这般模样,而且就在短短的几十年之间。

“而这,便是土木堡之变的制度原因之一。”

“经过数十年的军户废弛,边境卫所如同虚设,只要瓦剌来袭,一触即溃,而驻防于京师的三大营,根本不可能及时赶到。”

闻声至此,老朱沉默了。

他思索了半晌,发现的确如此。

土木堡之外,大明其实还有诸多卫所防线,如辽东、宣府、大同,这等险要之关。

可就是这般需要重兵驻守的要地,在瓦剌四路大军的进攻之下,竟是全数如同纸糊的一般,摧枯拉朽,弹指湮灭。

老朱,站了起来。

他眼眸扫过其他天子储君,见无人动弹,凶冷的目光扫了过去。

“你们还坐着?!”

一语出,咯噔。

这帮真龙们(除了于谦)都是连忙站起来。

深吸一口气,老朱朝季伯鹰恭恭敬敬的鞠躬。

“请仙师救我大明!”

老朱棣亦是跟着一同鞠躬。

他现在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刚才仙师要看自己,为什么又要罚自己抄书。

确实该抄。

老朱棣当年靖难之后,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军屯难以把控,尤其是难以打造出拥有强大战力的军队。

所以,他做了一个决定,从全国卫所抽调精壮编入京师三大营。

这,便是京军。

而实质上,这三大营的京军已经不再需要军屯,他们平日只需训练,由国家供养,拿的是朝廷饷银。

当初的老朱棣明明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却是不去想办法改变卫所军屯,而只是用另一种方法逃避,短暂的解决眼前之困局,将祸患继续留于后世。

这么一刻,老朱棣突然觉得,自己为后世子孙做的还太少了。

“请仙师救我大明!”

建文朱老四、宣德帝、洪熙帝,小朱四、朱标、永乐大小朱、洪熙小朱,就连猪头堡都是跟着鞠躬行礼。

“嗯。”

“都坐下。”

季伯鹰扫了眼这帮大明天子们。

“阿标,我来问你。”

“国之大事,在于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阿标几乎没有任何迟疑。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好学生就是好学生,子集经文,都是信手拈来。

“祀,以后你们就不用管了。”

“天上的事,有我罩着。”

这一句话,让这帮天子们都是极为激动,仙师这等风范,就是让人安心。

而季伯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古代礼仪、比如什么祭天祭地的耗损太大,费钱费时又费力,有时还会因为一个破天象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动摇国基的决定。

全然就是影响国祚。

季伯鹰这么说是为了让这帮天子储君,不要去瞎几把相信什么玄学。

比如钦天监里除历法之外的算命先生,就该全裁了,浪费国家俸禄,有这精力搞祭祀,不如多去批几个折子。

无数例子证明,科学是打败不了神学的,能够打败神学的,只有神学本身,所以季伯鹰把自己变成了神。

“而戎,就得靠你们自己。”

“如今日土木堡之战,我出手已经是触犯天例。”

季伯鹰是刻意提这么一嘴,他不希望这些天子储君把他这位仙师计算入解决问题之中。

他只是一个局外人,迟早要离去。

今日出手,完全是因为土木堡之战对正统时空的国祚影响太大。

这就像打游戏白送的官刷高经验副本一样,不刷白不刷。

老朱等人则是心中越发感慨,仙师宁愿犯下天条,也要为我大明延绵国祚。

首节上一节72/1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