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第471节

  伯宗你就是书香门第出身,又是我大明第一状元。

  才学兼备,家学渊源。

  各方面的造诣有目共睹。

  同时又为东宫侍讲,连如今的太子殿下,你都曾教导过一二。

  现在伯宗再去教导太子殿下的儿子,乃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这种事一旦做成,今后不光我儒教,将会度过这次危机,伯宗也定然青史留名,成为帝师。

  是我儒教的大功臣。

  天下的读书人,不会忘记伯宗你的功劳!

  伯宗,事关我儒教之存亡,此时你可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吕本的这一番话,说的是情真意切。

  不提个人诉求,而是说起了儒家的存亡。

  吴伯宗为状元,家学渊源,那自然也是正牌的读书人。

  如今的皇帝朱元璋,不亲近文人,是许多人都为之痛苦之事。

  许许多多的读书人,还有文臣,都怀念儒教大兴的年代。

  想要找到一个尊重他们读书人的皇帝,更想要维护儒家的正统。

  毕竟只有儒教大兴,维持正统地位,他们这些读书人,才能拥有更高的地位,日子将会变得好过。

  而吕本所说的,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的帝师,对于他而言也是一件极大的诱惑。

  他知道,自己若是教导了朱允,而朱允今后真的成为了皇帝,作为帝师的自己地位肯定超然!

  甚至于还能凭借着这个身份,施加对于第三代皇帝的影响力。

  用来完成自己的抱负。

  “不行,我没有这个能力。”

  吴伯宗摇头拒绝。

  吕本道:“不,你有这个能力。

  不论是论资历,还是论能力,都非你莫属。

  这件事,事关儒教存亡,会有很多人一起出力。

  伯宗你来教导合情合理,我们才会放心……”

  ……

  一个时辰之后,吕本从吴伯宗这里离去。

  吴伯宗亲自把他送到门口。

  返回的路上,吕本的脸上带着笑意。

  经过这一番的诉说,吴伯宗还是难以拒绝这个天大的诱惑。

  答应要试一试。

  当然,吴伯宗的理由,是为了儒教之兴亡。

  不是他今后想要成为帝师。

  吕本也连连点头,表示他明白。

  全是为了儒教兴亡,和别的无关。

  可吕本在远离吴伯宗之后,脸上的笑意,却变得有些诡异起来。

  因为只有他知道,不论是韩成还是朱允,都用不了太长时间,就会得天花而死!

  吴伯宗不管能不能教导朱允,都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可他还是在努力忽悠,让吴伯宗为这件事情而努力。

  他自己也会联合更多的人,一起去做这件事儿。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为了更完美的,把自己从之后将会发生的、朱允以及韩成之死,所带来的巨大风波当中,给摘的干干净净。

  让人怀疑不到自己的头上来。

  毕竟自己在这段时间里,可是一直和人一起,谋划着给朱允换老师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又怎么可能会对朱允下毒手?

  怎么可能会希望朱允死?

  另外一方面,则是他想要通过这件事情,把如今朝堂的水搅得更浑。

  把朱元璋等人更多的注意力,给吸引到朝堂之上。

  这样的话,更加有利于接下来他这边,和自己女儿相互配合着,利用天花把朱允还有那韩成,都给解决。

  这些才是吕本的真正目标!

  而吕本离开之后,吴伯宗却是带着一些兴奋,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越想,越觉得吕本所说的事情,是真的很可以!

  同时也为吕本的深明大义,而不断感慨着。

  吕本真够可以的,一心为了儒教之兴亡,连他的外孙能不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都没有那么上心。

  这可当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长者!

  吕本在离开吴伯宗这里之后,想了想,又做出了一些安排。

  既然要做戏,那自然要尽可能的把戏做全套,争取更多的人,一起为此事努力才行……

  而这个时候,坤宁宫中,韩成和朱元璋之间的谈话也在继续。

  “岳父大人,我所说的补充办法,就是教育。”

  此时韩成已经将碗里最后的一口饭,给彻底把吃完。

  放下碗筷,望着朱元璋说道。

  教育?

  韩成这话说出来之后,不论是朱元璋还是马皇后,都不由微微愣了一下。

  很显然是没有想到,韩成所说的补充,竟然是这个。

  “教育是重中之重。

  岳父大人之前不还说,科举所选拔出来的这些官员,之前只学四书五经,全是为了应付考试。

  对于的治国理政这些,懂的倒是不多。

  所以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华而不实。

  岳父大人觉得他们,非常不好用吗?

  真的说起来,让那些通过科举出来的孔孟门徒,先去做胥吏进行历练,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这真正的根本,不在那上面,而在于教育上。

  既然这些选拔出来的人不好用,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当初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

  那为什么不在开始学习之时,就传授他们这些呢?

  把这些相关的知识教给他们,今后再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用起来岂不是要顺手的太多?

  朱元璋闻言点头:“你这样说倒是不错。

  不过也不能说,没有教这些东西。

  比如咱弄的国子学里,就有教授算学,还有治理河道之类的科目。

  要不然为什么国子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用起来好用呢?

  你说的这些,咱之前已经是想到了!

  在这上面,咱爷儿俩,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朱元璋说这话时,面上忍不住的露出了一抹的笑意,带着一些洋洋得意。

  言语之中,也不自觉的就用起了‘爷儿俩’这样的词儿。

  一看便是不知不觉间,已经把韩成当成了自己的子侄。

  要知道,一般而言,朱元璋可是只会对朱标用上‘爷儿俩’这个词儿。

  其余的,就连燕王朱棣,晋王朱,也很少被他如此称呼。

  可现在,韩成却得到了朱元璋的这种称谓。

  若是被别人知道,还不知道会羡慕成什么样子!

  韩成道:“岳父大人高瞻远瞩,这安排自然是极好的。

  只是……国子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终究不是一个长久之策。

  这需要和科举相结合才行。”

  “和科举相互结合?”

  朱元璋念叨了一句,声音带来一些迟疑。

  “对,就是和科举相互结合。

  不和科举相互结合,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的话,那么哪怕是学校里会教授这些内容。

  那这些学生们,也不会把太多的精力,给放到这些科目的学习上。

  只会主攻四书五经。

  毕竟,那才是能让他们高升的门路。

  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学习四书五经?

  就是因为将之学的好了,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获得官身,实现人生腾飞。

  学其余的,都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进行的选择。”

  听到韩成如此说,朱元璋显得有些意动。

  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想要让人重视这些知识,结果科举的时候,却还只考四书五经的内容。

  这样的话,别人肯定不会在这上面花大力气。

  只会把所有的精力,都给投入到考试所需要的四书五经上。

  自己现在举办过的国子学里面培养出来的学生,之所以好用,就是因为他们不必经历科举。

  他们所学到的本事,在今后便是他们晋升的阶梯。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们,自然不会独宠四书五经。

首节上一节471/10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