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第409节

  “咱刚才,只是听你说发展到最后,帝制会被屠掉,咱心里面感到吃惊,一时间接受不了,才会下意识产生那样的念头。”

  朱元璋涨红了脸,望着韩成解释。

  朱元璋可是很少想向别人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

  平日里,他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爱怎么猜就怎么猜。

  但是现在,面对韩成的询问还有目光,朱元璋却争辩起来。

  并因此而涨红了脸。

  盖因在涉及到华夏与外邦之间的事情上,他立场极为坚定,不愿意在这点被人误会一分一毫!

  他这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再塑华夏河山的帝王,可不是白说的!

  而朱元璋方才说的也都是实话。

  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一心想要大明长久下去的人,在猛然之间听到帝制在今后,会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消失,他最真实的反应,就是下意识的想要阻止这一事情发生。

  但在稍稍冷静下来之后,尤其是听了韩成又说了一下大明的结局,以及大明后面,华夏可能会遭遇的事情,朱元璋那些下意识的想法,一下子就消失了。

  “现在咱冷静下来,听你那样一说,咱觉得咱之前想的不对。

  既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帝制终究要消失。

  与其被人揍上一顿,狠狠的糟蹋,作践,然后被动消失,还不如咱自己动手,把自己变得强大!

  先好好的揍那些人一番,掠夺他们,让大明变得强大,极尽辉煌!

  如此,帝制就算是消失了,咱心里也舒坦。

  比那种憋憋屈屈,窝窝囊囊的下场好的太多太多了!”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不是一个多难选择的问题。

  他做出这样的选择,韩成一点都不意外。

  既然不论是自己主动动手,大力发展生产力,还是故步自封,最终都没有办法阻止这等事情发生。

  那为什么不将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中?

  能够令大明辉煌一时,能够繁荣强盛到一定地步,来个鞭笞天下,后面就算是大明真的没了,帝制真的消失,那也轰轰烈烈的来了一场!

  对于朱元璋来说,对于大明而言,这就足够了!

  “况且,就算是帝制消失,那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说直接就没了。

  咱觉得,大明只要获得大量的财富,物资,使得我华夏物资丰富,百姓富足,能活得下去。

  那么百姓们就不会造反。

  只要百姓不反,那一切都好办。

  韩成你不也说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又能反过来影响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既然这样,在今后咱们发觉事情不对了,就主动求变。

  主动去适应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甚至就连你说的上层建筑,咱是不是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一些调整。

  从而是适应这些?”

  能成为开国帝王的、尤其是大一统国家开国帝王的,无不是有着大气魄之人。

  敢想常人不敢想,敢为常人不敢为!

  若是碌碌无为,循规蹈矩之辈,也完不成这些,达不到这些成就!

  话说到这里,朱元璋只觉得自己的思路被打开了。

  双目炯炯有神。

  心中的那些担忧,尽数消失不见。

  又一次变得斗志昂扬起来。

  朱标看着自己那将身体挺的笔直的父皇,听着他说的话,只觉得心情激动,情绪激昂!

  话说,他方才在得知屠龙术,最终会屠掉帝制这条龙之后,心里面也是为之担忧不已。

  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无解的局面。

  朱标当然想要让大明变得更好,变的更为强大。

  但是,却又不想帝制消失。

  毕竟这是他们的大明,他又是大明的开国太子。

  而帝制又存在一千五六百年了。

  他实在不敢想,帝制消失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总觉得可能会乱套。

  对于他这个处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真的会感到手足无措。

  可是现在,听了朱元璋的这一番话之后,朱标心中的忧虑很快就消失了,心胸也变得开阔起来。

  是啊!

  既然一切没有办法避免,那为何不选择轰轰烈烈呢?

  而且也正如自己父皇说的那样,这些都是逐渐发生的,并不是陡然出现。

  那在这个过程里,自己等人这里,作为最高统治者,也是可以主动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主动调整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

  同样也可以主动根据生产关系,去调整上层建筑。

  这样以来,事情就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

  今后就算是帝制真的消失,那对于大明,对于自己朱家而言,也没有那样难以接受。

  自己主动来的,总比被动来的要好!

  当然,朱标也知道,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今后事情真的发展起来,肯定会出现各种这样那样的状况。

  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状态。

  甚至于,会出现更差的情况。

  比如说因为大明后面皇帝的一些操作,不仅仅没有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没有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反而是加速了大明的帝制的消亡。

  大明的统治会被其余人给推翻,甚至于就连大明后代的皇帝,也会被推上断头台。

  不过这些后果,相对于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好处。

  以及只能被动的等待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被历史给淘汰要好的太多太多。

  因为这里面,有着自己等人的主动选择。

  所以,也就等于还有着一些希望所在。

  事在人为,只要有希望,那一切都好说。

  朱标觉得,也不能把后世的子孙,给看的太过于没用。

  可以适当的给后世的子孙们,一些信心,期盼着他们可以强爷胜祖。

  期盼着他们,可以做出一些优秀的抉择。

  出现一些人杰,把事情妥善的解决,把大明推向更高的高峰。

  毕竟大秦都能奋六世之余烈,自己大明的后代,父皇自己等人,多费些心思,又有韩成这个特殊的存在。

  说不定也能够如同大秦一样,连续出现好几代英明神武的继承者。

  人需要往后面做长远的考虑,但同样也不能全部为了后面,而忽略了眼前。

  没有了眼前,也就没有了以后。

  这一刻,朱标只觉得心中念头通达!

  望向自己的父皇,满满的都是敬佩,还有赞叹。

  父皇就是父皇,心胸的格局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拥有的!

  哪怕是自己这个自幼就受到了很多教育的人,在这上面和父皇相比,也要差上很远。

  这次的事情,若是让自己来做决定,到了最终,自己也有极大的可能,会如同父这般,做出一样的选择。

  但是在这其中,自己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绝对要比父皇花费的时间更长。

  自己也必然更加的纠结。

  不可能做到父皇这般的豪放。

  而且,在做出这样的决定之后,自己在有生之年都会对此疑神疑鬼。

  不断的去想自己做出这样的决定,到底合适不合适。

  到底会不会造成什么灾难性的后果。

  都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父亲的认知,一般会经历几个阶段

  儿时崇拜,觉得父亲无所不能。

  初步长大之后,开始嫌弃,觉得父亲这也不懂,那也不懂。

  再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又会再一次理解父亲的不容易。

  朱标的第二阶段,虽然没有大部分人明显,但有些时候,还是会觉得父皇做事情不太对。

  有些过于急躁,手段过于粗糙。

  而且对于文人这些,也太过于不尊重。

  觉得父亲的行事风格,带着战争年代所留下来的粗犷。

  但是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韩成的到来,令朱标的目光变得长远,见识迅速增加以后。

  朱标的这种感觉,正在迅速的减少。

  再去看自己父皇时,更为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和父皇之间的差距。

  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父皇能够从元末乱世当中,那么多人里脱颖而出,恢复中华,不是没有道理的。

  好多人都喜欢说什么成王败寇,似乎觉得这样不太对。

  可是,难道胜利还不足以说明一切东西吗?

  总说失败的一方,这也好,那也好,这也是优点,那也是优点。

  可为什么这么多的优点,偏偏就是被别人给战败了呢?

  只以成败论英雄,或许有失偏颇。

  但是整体上而言,还是十分正确的。

首节上一节409/10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