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第331节

  朱雄英,那可真的是长在朱元璋心尖尖上的人,是朱元璋准备将江山给传下去的人。

  结果,却在今年感染了天花……

  那样一个好的孩子,才八岁,人生刚刚开始就没了……

  “朱祁钰的这个孩子,不是正常死亡吧?

  一般小孩在过了六七岁之后,存活可能将会大大增加。

  没有那那样容易夭折。

  怎么这朱见济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好好的,在被立为太子之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没了?”

  沉默了一会儿,压下心中的悲痛,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面色显得很不好看。

  韩成摇头道:“这点我也不清楚。

  关于朱见济的具体死因什么的,都没有记载。

  只说是夭折。

  对于朱见济的死因,一般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是,朱见济真的是得病自然死亡。

  另外一个说法,则是孙皇后,以及其余一些,想要拥护朱祁镇复辟的人,暗中下了手。

  但具体是什么,已经无从考证。

  事情的真相,已经被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若是没有后面的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孙氏不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且一直对其过度宠溺,朱见济被人害死的可能性不大。

  但现在两者合到了一起,那朱见济的死,只怕没有那样简单……”

  朱标目光深邃。

  在说这话的时候,朱标又一次的想起了自己的大儿子雄英。

  依照雄英所展现出来的品行来看的话,若是雄英不去世,今后他登基,应该不会把事情做的特别差。

  只是……可惜了!

  朱标在这一刻,也在思索,雄英的死是不是也是意外。

  他的这个儿子,是不是也是被人害死的。

  但一番思索之后,朱标还是暗自摇摇头。

  毕竟雄英得的是天花,和一般的病不一样。

  在雄英出事之后,不论是父皇,还是自己,都不止一次的对这事情,进行了严密的调查。

  最终的结果都是,雄英的死都来自于意外,并非是人为的。

  想想也对,又有谁会使用天花害人呢?

  这东西,简直令人闻之色变!

  一个弄不好,就会有成片成片的人死亡。

  没有任何人有胆子,其主动触碰天花这样一个恐怖的恶魔!

  边上的朱元璋,此时心中也出现了相似的念头。

  也是在想他的大孙子朱雄英,是不是被人害死的。

  但最终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可能会有人敢拿天花作妖……

  “朱见济去世的时候,朱祁钰正当壮年,子嗣的问题在那时,尚未显得突出。

  可是到了景泰八年正月初,朱祁钰却突然得了重病。

  于是,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

  众臣议论纷纷,少部分提议立其余藩王的,大部分都是主张重新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一时之间,定不下来……”

  韩成再次说出来的话,令朱元璋面色变得不好看。

  “突然病重?朱祁钰这个时候多大?”

  韩成想了一下,出声道:“三十岁。”

  “三十?!”

  这下子,就连朱标的声音都不由的提高。

  原本他觉得自己四十多岁,老二,老三,四十多岁走,老四的大儿子四十多岁走,孙子朱瞻基不到四十离世,就已经够早的了。

  结果现在,竟然又来了一个三十岁就重病的?

  这后面的人,怎么一个二个的寿命都这样短?

  “他这一重病,只怕……就好不了吧?”

  一直不怎么说话的朱棣,望着韩成询问,声音沉重。

  韩成点了点头。

  “他娘的!”

  朱棣忍不住,在自己腿上捶了一拳。

  “在这里,我要再着重介绍一下于谦。

  于谦最辉煌的战绩,无疑是京师保卫战。

  但又不仅仅是京师保卫战。

  也先无奈退军之后,依旧不死心,想要接着打朱祁镇这张牌来换取好处。

  当时还是有不少将领,想着通过和平的手段,答应也先的要求,把朱祁镇给弄回来。

  在这等时候,又是于谦站了出来。

  直接说,也先狼子野心,这个时候一旦表现出来任何和谈的意思,他那里都会变本加厉,让大明不断流血。

  不如直接拒绝,不给那贼子任何希望。

  又说,瓦剌和大明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哪里能何谈?必须要抗争到底!

  正是因为于谦的坚持,才让众人彻底断绝,和也先和谈的心思。

  也先手中空握着朱祁镇这张大牌,最终也没能从大明这里,得到什么好处。

  据说,反而是将自己妹妹赔给了朱祁镇……

  除此之外,他还未雨绸缪,稳定南京。

  他说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

  中原有很多流民,若是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必然坏事。

  于是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

  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让他们镇守中宫……

  也先看到无利可图,想要把朱祁镇给放回来。

  众大臣同意迎接,但朱祁钰不同意。

  关键时刻,还是于谦站出来,对朱祁钰道:帝位已经定下,绝对不会再有更改。

  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

  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他于谦就有话说了。

  也是因此,朱祁钰最终同意将朱祁镇接回来。

  算是保全了大明的脸面,同时也结束了朱祁镇闹出来的天大笑话。

  除此之外,改变兵制,使大明兵马制度变得更为灵活、让明明在之前已经取得了那样大优势的也先,占不到什么便宜,于谦居功至伟。

  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

  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等人,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造反。

  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

  对付这些人,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

  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之时,于谦可以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策略进行应对。

  这份能力,众人都服。

  他号令严明,铁面无私。

  哪怕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都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

  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各处将领没有不认真遵守的。

  真的算起来,朱祁镇可以这样体面的回来,于谦在这里面起到的作用最大。

  但在朱祁镇回来之后,于谦却从没有夸赞过自己的功劳。

  廉洁奉公,个人生活极其简朴。

  朱祁镇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的人,都支取两份俸禄。

  于谦一再推辞。

  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

  朱祁钰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他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

  坚决推辞,朱祁钰不准。

  于是于谦就把朱祁钰先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而已……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

  再加上本人能力出众,因此憎恨他的人很多。

  又因为于谦,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朱祁镇是因此才能够回来,但对于谦却非常恼怒。

  石亨此人,是经过于谦提拔,才得以免罪,并最终领兵获得功劳的。

  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不比于谦大,却得到世袭侯爵。

  内心有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

  朱祁钰就要将于冕召到京城任职,于谦却严词拒绝。

  并说,国家危难之际,作为臣子应该不计较个人荣辱,各人喜恶。

  石亨身为大将,没有提拔一个兵卒,没有推荐什么有才能之士,却独独推举我于谦的儿子,这事情说出去,岂能让天下人觉得公允?

  对于军功,应该慎重对待,绝对不能用自己的儿子进行滥领。

  石亨是又愧又恨……”

首节上一节331/10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