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老朱让躺平,我成千古一帝 第367节

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能够有如此的绝望。

居然愿意牺牲自己,来为国家谋得更多的利益。

而正因如此,国王彻底改变了对皇子的看法。

如此看来,让他前往中东地区也并不是没有好处。

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皇子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他怎么会不愿意待在自己的国家。

这样的话,也就不用一直在外奔波。

但,作为皇子就必须要心系国家大事。

另外,大明国的发展也已经让他彻底的眼红。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国家更快的发展起来。

只有这样,才不会低三下四的有求于别人。

至此,他已经彻底恢复了自己在国家的身份。

时间转瞬即逝。

很快就过去了半年。

经过这半年间,大明国也有了不少的石油储备。

而接下来,就是要进行大规模的炼化石油。

而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朱桂也建造了一个大型的工厂。

石油的炼化是一项重工业,必须要有足够的地方施展。

另外,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的严重。

所选中的地址,就是位于边境线的一片沙漠。

这片沙漠常年荒无人烟,所造成的污染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炼化的方法我已经是告诉给你们了。”

“这半年中,你们所有人也都已经多多少少接触过了。”

“接下来,将是一项大工程。”

朱桂看着眼前的人说道。

这些人,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

而他们也将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进行长期的工作。

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这里待上很长一段时间。

“殿下,我们都清楚。”

“为了大明国,牺牲我们的自由又能何妨?”

一名身材壮硕的年轻人说道士.

第255章 突如其来的太子之位

在眼前的这群人中,朱桂也挑选出来了一名厂长。

“王聪,接下来将由你全权负责。”

“如果在炼化的过程中出现什么事,你必须将其解决。”

“所有的方法我相信你已经牢记在心。”

朱桂看着王聪说。

听到这番话,王聪坚定的点了点头。

这半年间,王聪接受了最严厉的培训。

几乎每天都待在试验厂里,可以说吃喝都在那。

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到了朱桂的认同。

现在的王聪,可以独立解决上百种麻烦。

而身后的这些工人,个个都是一顶一的人才。

全部都是由朱桂亲自培训。

可以说,他们是第一批大明国的石油炼化工人。

很快,所有的工人都登上了生产线。

他“八九七”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负责的工作。

彼此之间配合的十分默契。

看着石油的炼化步入正轨,朱桂也是放心的离开了这里。

而朱桂回去以后,就要开始扩大车辆的生产。

整个大明国,已经开始向工业国转型。

不再是单纯的农业大国,各方面都是世界顶尖的存在。

虽然没有现代的科技,但丝毫不影响大明国的发展。

唯一一点,就是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而已。

这天,大明国传来了噩耗。

大明国的太子由于病情,与世长辞。

而这个消息一出,立马在皇宫中引起了一大轰动。

尤其是朱元璋,心情极佳的悲愤。

他心里很清楚。

太子去世后,他将要在其他皇子之中挑选一名新的太子。

而所有皇子之间,也就朱桂比较符合这个身份。

另外,许多大臣也在催着朱元璋立下新的太子。

“这件事情等过了之后再说吧。”

“现在太子刚走,这么快就确定这件事情有些不太合适。”

朱元璋无奈的说道。

听到这番话,大臣们也便不再多说些什么?

但他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那就是朱桂。

无论是对大明国的贡献,还是老百姓的拥护。

朱桂都当之无愧。

而其他皇子,也都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们当时想成为新一任太子。

但心里都清楚,这个位置一定不是自己的。

这么长时间以来,都已经是彻底的躺平。

几乎是已经不再参与皇室内的斗争。

现在的他们,只想着一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

其他事,根本就无心参与。

头七那天,举国上下背痛万分。

整个都城的老百姓全部都出门相送。

葬礼上,朱元璋也是强忍着自己的泪水。

这次,他真的是没有任何办法了。

太子的去世,意味着就要选出新的太子。

而朱桂,将是唯一的人选。

如果朱元璋选择其他皇子的话,很容易得到大臣们的不满。

到时候,又将是一场危机。

葬礼过后,朱元璋连着好几天都没有上过早朝。

大臣们都知道,皇上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

也都没有急着推选新的太子。

将近过了半个月,突然通知大臣们参加早朝。

而此次的早朝却与一往不同,所有的皇子也都来到了皇宫。

大臣们见此情形,都已经知道朱元璋为何要这么做。

很明显,就是要借此机会推选出新的太子。

皇子们面面相觑,对这件事情也都是有些无法相信。

即便是如此,也都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朱元璋看着下面的大臣,强行镇定了自己的心情。

“关于新太子的确立,朕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爱卿们所给的建议,朕接受。”

“从今天起,十三皇子朱桂将成为新的太子。”

说完这番话,朱元璋便从皇上站了起来。

随后,头也不回的向后宫走去。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让所有人有些措不及防。

朱桂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出来,朱元璋是下了多大的狠心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确实,这根本就不是朱元璋的意愿。

而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才做出来的决定。

但这都不重要。

首节上一节367/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