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老朱让躺平,我成千古一帝 第35节

朱标迟疑了片刻,猜测说道。

“何为卷?”

朱元璋神色一愣。

朱标有这个猜测。

是因为他想起来王承爵说的朱桂形象。

整理了思绪后,朱标沉声道:

“也就是内卷!”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县令一个月最低必须破八十件案子,大多数县令就只破八十,或者八十出头的案子。”

“这个时候,有一个县令一个月破了八百件案子,并且不求任何回报!”

“消息传到帝都,皇帝大为高兴,嘉奖了这位县令,并且批评了其他县令,还要其他县令向一个月破八百件案子的县令学习。”

“而这位一个月破八百件案子的县令就是在内卷,他是在卷其他县令!”

听到朱标的小故事。

朱元璋并没有立刻回应。

他的第一反应是。

居然有县令能一个月破八百件案子?

那岂不是意味着每时每刻都在解决百姓的问题?

这种县令,是好官啊!

朱元璋朴素的心理,让他对朱标例子中的那位发起内卷的县令充满好感!

“这个内卷挺好的!咱很喜欢!”

朱元璋开口,为这个小故事下了定论。

朱标则是苦笑一声。

这倒是在他的意料之中。

“不过标儿,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接着朱元璋就有些好奇的看向朱标问道。

这些卷不卷的说法,朱元璋以前从来没有听过,他也不记得自己教过朱标。

“这些都是大同府县令王承爵王大人告诉我的。”

朱标笑着说道。

朱元璋神色一愣。

又是大同府的人,这件事和朱桂有关系?

朱标继续补充道:

“王大人说他被十三弟卷怕了。”

“十三弟既然不求回报的卷县令。”

“所以我猜测十三弟现在做的那些事,也可以说是在不求回报的卷藩王!”

朱元璋一愣。

他很快就想到,故事中那位一个月破八百个案子的人,不会是朱桂吧?

这让朱元璋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然而当朱元璋想到朱桂正在做的事。

让他又忍不住叹气了。

“如果小十三一个月破八百件案子,其实也不是不可能,是可以理解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

朱元璋轻叹。

朱桂以藩王的身份卷赢县令,卷的方式是通过办案子,是常人能理解的方式。

可现在朱桂想卷藩王。

用的却是一个基础产业链的事。

朱元璋不认为朱桂可以把这么大的摊子铺开,其中艰辛不是一个十多岁的人能解决的。

“现在确实不一样。”

“十三弟是想以工业区为基础,大力发展煤炭行业,可大明不止是大同有煤炭。”

“资料中说工业区还产钢铁,这些钢铁运往全国,必然会产生一笔不小的运费。”

“在这运费影响下,十三弟的东西价格会比当地钢铁贵上不少,也没有竞争力了。”

朱标明白朱元璋在想什么,补充说道。

朱元璋听着不断点头。

不愧是大明太子,这话分析的不错。

但事无绝对,朱元璋则是对朱标的话加以补充道:

“标儿你这话也不完全对,小十三还有机会。”

“只要小十三出售的产品有超越旁人的品质,那一点溢价就不算什么了。”

朱标听着也点头。

话是这么说的。

可要想做出超越旁人品质的商品,那该有多难?

朱标想想就觉得不切实际!

特别是当朱标想到即将到来的夏收,也愈发为朱桂担心了。

“父皇,要不要派人去劝劝十三弟?”

“现在十三弟走的步子太大了!”

“如果他在这种情况下失败,那么十三弟的藩国大同府的财政恐怕会立刻崩掉!”

“而在三个月之后,就是夏收税收了。”

“届时,崩掉的大同府财政必然拿不出来银子来交税,恐怕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朱标面有担忧神色说道。

朱元璋闻言陷入沉思。

大明每年会有两次税收。

分别是夏收和秋收!

每年的藩国税收也是朱元璋对藩王们的一次考察。

说是考察,其实朱元璋对藩王们还是比较仁慈的,每次税收只用叫三十分之一。

如今夏收将至。

藩王中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步子突然扯的太大,有可能会导致夏收时交不上税。

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抉择。

朱元璋思索片刻,然后叹了口气。

小十三啊,小十三,你怎么净给我出难题了?

(活动时间:4月29日到5月3日)

第32章:工业区完工!朱棣与汤和来学习了?

在思索片刻后。

朱元璋想出解决方案。

也就是什么也不做!

“小十三既然决意迈这个步子,那咱也不能去扯他的后腿!”

“这个产业链他要是做成了,那就是他的功劳!做不成交不上夏收。”

“那他也得为自己的判断负责!”

朱元璋义正言辞的说道。

朱标闻言,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忍。

“父皇,还请三思!帮帮十三弟吧!”

作为长兄的朱标,再度为弟弟站出来。

然而这次面对的是朱元璋没好气的骂声:

“藩国是藩王自己治理的!”

“要是咱乱插手帮小十三的话,那会引起其他藩王的不满,对国家大局不利!”

“就算要帮,那也只能等大同府财政真正崩塌后,才能出手去帮!”

听到朱元璋愿意兜底,朱标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样处理的话,倒也不错。

只是这次税收考察,那朱桂就没有赢的机会了。

不过朱标想想,现在朱桂也不差这一项荣誉,也就不在意了。

两人谈到这里。

朱元璋想起什么,含笑看着朱标问道:

“对了,标儿你来这干嘛?”

一般情况下,朱标不会没事来找朱元璋的,每次来的时候都会带着事情。

“儿臣这边收到四弟他们的请示。”

“四弟他们说在夏收之前,就前往十三弟藩国大同府学习造火车。”

朱标闻言,也就拱手说着自己前来目的。

这个四弟,也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

而这次藩王赴大同府学习造火城的人数共有四人。

分别是燕王朱棣、晋王朱、齐王朱和秦王朱,属于是老四样了。

“好,那就让他们夏收前过去。”

首节上一节35/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