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最强皇孙,请老朱退位 第135节

现在的书屋,和以前相比,规模大了很多。

朱松把附近的商铺盘下来,现在门店更大了,这里是锦衣卫的范围,要拿下其他商铺,就一句话的事情,蒋肯定很配合。

走进书屋。

“小皇孙来了!”

尹成文看到朱炫时,赶紧出来迎接。

朱炫问道:“二十叔在不在?”

“韩王殿下在里面。”

他们到了后堂。

朱松正在查账,统计最近的收益如何,安排收益怎么分配等等。

“小允炫,终于来看我了。”

看到朱炫进来的时候,朱松把账本丢一边去,打量了一会,笑道:“小允炫长高了,都快比我高,也变得更壮实,在西南还被晒黑了。”

朱炫笑道:“我长大了,变化当然大,不过二十叔的变化不大。”

朱松说道:“我还能有什么变化?不过小允炫确实长大了,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像大人,气质……好像也不一样,不错!”

看来去打仗,很能磨炼人,也容易让人成长。

不过朱松没有去打仗的意思,还是在应天管理书屋舒服,又道:“小允炫回来没多久,就来看二十叔,心意我收到了。”

朱炫说道:“我来找二十叔,其实还有一个想法。”

“什么想法?”

“二十叔知不知道,皇爷爷帮我成立的科学阁?”

“当然知道,去年成立的时候,不少读书人围在科学阁外面叫嚷反对,最后还是父皇让锦衣卫收拾了几个刺头,才能彻底成立。”

朱松点头道。

儒学对于突然出现的新学,会很直接地反对,怕会动摇了自己独尊的地位。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儒学的思想,早就歪了。

朱炫听了二十叔的话,可以感受到,当初皇爷爷成立科学阁的压力有多大,道:“科学就是发明创造,能造武器,也能做很多其他东西,比如改良织布机,改良农具等,对吧?”

科学带来的东西,朱松深有所体会,闻言赞同道:“小允炫的科学,可以改变大明,如果把改造出来的农具等东西,献给父皇,还能改善民生,让百姓更富足。”

朱炫摇头道:“但我不认为,献给皇爷爷,是个正确的做法。”

朱松不太懂地问:“不献给你皇爷爷,改造出来,还能有什么用?”

在他们的认知里面,这些利于民生的东西,肯定是第一时间上交,换取功劳。

“这就是我今天,来找二十叔的原因。”

朱炫换了个说法,又问:“二十叔还记不记得版权?”

朱松说道:“当然记得,我们的版权,至今还在用,每个月里,还有不少人来我们大明书屋注册版权,也能保障很多写书人的利益。”

那些写书的人,发现自己的书被盗版了,可以拿版权去报官,基本是告一个准一个。

版权的意义,在大明书籍发展的初期,意义重大。

“我想出了一个和版权差不多的东西,叫做专利。”

朱炫讲解道:“专利,就是发明创造的版权,比如我改良了织布机,其中改良的东西,是我苦思冥想好久改造出来的,可以凭借这个技术,来我们大明书屋注册专利。”

朱松又不懂地问:“这有何用?”

“和保护作者著作权一样,保护发明者的技术。”

朱炫继续解释道:“我的建议,是改良出来的东西,不献给皇爷爷,而是用来卖,既卖商品,也卖专利。再用织布机来做比喻,有一个改良的织布机出现后,我就在发明者手中买下专利,代理生产,再卖出给需要织布机的农户,所卖出的钱,还会和专利持有者分。如果没有得到专利授权,就制造这个织布机,无论是商人,还是工匠私下制造,都可以报官罚钱。”

“不行不行!”

朱松可以理解朱炫这个模式,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是无法实行下去,摇头道:“小允炫你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大明书屋算是经商范围,我们说服了父皇,卖的又是书,问题不大,甚至还能官营。后来父皇也改革一些商业,官营了不少东西,能赚点钱,但仅此而已!你这个专利的运营模式,就是完全的经商,完全参与到商业里面,商贾是父皇最讨厌的群体之一!”

第183章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商贾的地位,向来不高。

朱元璋的认知里面,商贾大部分是奸商,就算有好的,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不给皇子皇孙抛头露脸去经商,大明书屋已经是最大的限度。

就算有朱炫的影响,朱元璋对商贾有所改观,但改变的也不会很大。

他依旧觉得,商贾不是什么好东西。

朱炫提出的专利,在朱松看来,那是完全的经商,甚至还会扩大商业活动的范围,和朱元璋的政令、政策相悖。

“小允炫,你这个想法,最好不要再有。”

朱松提醒道:“经商本来就不对了,还会破坏父皇制定的户籍制度。”

如果真的这样做,他还担心小侄子会错过皇位。

朱炫说道:“二十叔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可是商业,不一定一无是处,二十叔知不知道,某个技术,或者某些事情,可以不断进步发展的根本是什么?”

朱松并不知道,问:“是什么?”

“利益!”

朱炫说道:“只要有利益,人们看到技术专利,可以转化成为利益,就会有人不断地研究,也会有人热衷于学习科学,发展科学。”

科学的作用有多大,朱松能够体会到,枪炮和应天舰,就是科学得出来的结果。

如果科学有进步,以后能做的东西更多,发展得也更快,确实要比单纯献给朱元璋的,更能发挥出作用。

有些东西或者技术献出去了,就会成为皇家独有,民间不允许存在,也得不到发展,科技无法进步,甚至有可能失传。

利益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根本,朱松是认同的。

“儒学能发展到现在,也是利益在背后驱使,符合历朝历代皇帝的需要,儒生才会不断钻研儒学,就有了程朱等,一直发展到现在。”

朱炫继续说道:“反观汉武帝之前的百家,被罢黜之后,不再被皇帝需要,就算还有人传承,可是谁能传承到现在,发展到现在?”

朱松觉得,又要被小侄子说服了。

想提两句反对的话,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他沉默良久,只能说道:“道理是这样的道理,但就是不可以去做,这和父皇的想法完全相反,就算能发展进步,你也一定不能这样做。”

朱炫继续给出自己的理由,企图先说服二十叔,道:“我觉得,皇爷爷将来会同意的,我们继续拿织布机来做例子。比如说,改良之前的织布机,一天能织布十匹,改良后的可以二十匹,甚至五十匹,数量更多了,付出的时间差不多,织布的农户,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还能改善民生,增加税收。”

对于这个,朱松终于能找到反驳的理由,道:“按照小允炫你的说法,将来我们大明市场上的布匹将会越来越多,多得用不完怎么办?很多人看到织布能赚钱,他们还会放弃耕作,大明百姓吃什么?总不能吃布匹吧?”

“这些问题,其实也很好解决。”

朱炫早就想好了应对的办法,道:“首先耕作问题,主要是粮食产量不高,我们大明百姓,做不到小部分人耕作生产粮食,来养活大部分人的条件,如果能解决这个,一切都好说。”

朱松觉得,少部分人耕作,养活大部分,根本不可能,又问:“小允炫准备如何解决?”

朱炫道:“提升粮食产量,但我们目前的粮食都做不到,我需要再出海一趟,去其他陆地,找高产粮食。”

土豆红薯等东西,目前还在美洲。

现在的时间段,距离发现新大陆,还有好几十年。

但这些都不成问题。

朱炫有信心可以提前去美洲,把土豆红薯带回来,还有玉米等。

现在只是提前和二十叔提出相关的内容,好让二十叔有准备。

朱松考虑一会又问:“我暂时认同,海外有更高产的粮食,但多余的布匹,或者通过科学改良工具,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我们大明百姓用不完,又能怎么办?”

朱炫笑道:“这个更简单,卖到海外!”

下一步朱炫要做的,是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是血腥的。

资本积累更是如此。

但是这些,朱炫不在乎。

因为他要吸的,是大明之外的血,在大明之内,只要稳住内部的局势,不要造成太大的贫富差距,不要出现西方那些,资本积累阶段的腐败行为就够了。

对外倾销商品,他是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

反正都是海外!

资本积累得差不多,大明的发展也进行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转型。

还有经济调控等,以后也会陆续被朱炫提出来。

“昨天皇爷爷和我说过,准备开放海禁,朝中应该也把这件事,商量得差不多了。”

朱炫说道:“对海外销售不会有限制,还能为大明,增加不少收入。”

他要做的,不仅是资本主义萌芽,还要茁壮成长。

朱松发现,差不多要被朱炫说服了。

这些话听起来,好像很合理,但做起来,肯定能把父皇气死。

“不行,还是不行!”

朱松摇头,继续反对道:“小允炫,你千万不能这样做。”

“二十叔,胆子要大一点。”

朱炫说道:“不过,我暂时还没准备,在大明这样做,但我在安南,已经在试行了。”

离开之前,他就让人制造珍妮纺纱机。

那可是工业革命的开端!

在安南地区,已经出现了雇佣关系。

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安南人的工资,普遍比较廉价,朱炫甚至还压价了。

利用安南廉价劳动力赚到的钱,最后都会投入到大明的建设之中。

那些钱,还是会流入大明。

至于安南人不事生产,会不会有饭吃,不在朱炫考虑范畴。

大不了就让两广的百姓,多产粮,到时候卖一批过去。

发给安南人的工资,通过卖粮,最终还是流入大明。

到时候安南的试点,让皇爷爷看到有效果了,再转移回到大明。

这一切的前提,是等到在美洲找到土豆了再说。

需要满足小部分人耕种,养活大部分人的前提。

又正如朱松说的,在大明实行这些,会破坏皇爷爷的户籍制度,还得想办法,让皇爷爷把户籍也改了。

朱松说道:“我没有你受宠,胆子哪敢大,在安南怎么做都没问题,但一定不要出现在你皇爷爷面前。”

他也是真心的提醒朱炫。

首节上一节135/14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