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 第344节

可杨帆这一个毛头小子偏偏做到了,众人惊讶的同时又有些好奇。

要知道朝廷的一纸诏令下达,将《杨氏启蒙学》和《杨氏算学》作为了大唐学堂的启蒙学。

同时决定,科举考试将从今年春闱考试开始改制,并制定出了详细的细则。

这一次科举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举考试由一年一次变为每两年一次,也就是说,今年考不中的学子,下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要等到第三年。

第二,此次考试被录用的考生,将会取消吏部考核环节,由皇帝直接进行殿试进行排名。

第三,今年春闱科考,不需要人进行举荐便可参加,而且考卷将采取糊名制度。

第四,此次考试增加了农学等专业知识的考核,更加大了科举作弊的惩罚力度。

考生作弊被查处,视情节之轻重会受到禁考乃至服徭役的惩罚,考官作弊被查处,轻则掉官,重则砍头。

一条条一款款,写的清清楚楚,通过皇榜张贴之天下。

这个改革的诏令一经下达,无数寒门士子全都欣喜若狂,甚至很多人买鞭炮进行庆祝。

整个长安城变成了沸腾的海洋,随着诏令传遍天下,一股浪潮席卷整个大唐。

这一次的科举改革的措施,可以说全部都是对寒门学子有利的。

虽然刚开始实行,按比例来说,世家勋贵子弟的录取率可能还是比较高。

但这套改革只要推行下去,就一定能逐步推翻了世家勋贵的垄断地位。

科举考试变成两年一次,对于距离遥远的偏远学子来说,这可是一个福音。

特别是对寒门学子,他们来一趟长安,一来一回可能都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这对于财力还有身体素质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如今改成两年一考,寒门学子就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考试。

取消举荐制度和吏部考核,改成由皇帝进行殿试,不仅增强了皇帝对于学子认知,又打破了吏部任人唯亲的传统!

其实这些改革,目的只有一个,构建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以前的科举考试,寒门子弟很少有人举荐,除了寒门学子的人才确实很少以外。

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寒门学子根本没有接触官员的机会,这就大大打击了寒门学子学习的积极性。

毕竟,在此之前,主考官的权利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主考官都是世家的官员。

这些主考官看谁顺眼或者是谁走了世家的门路,主考官就会录取谁。

而现在,直接将考生的名字糊上,最后又有皇帝亲自进行殿试,这就减少了徇私舞弊的机会。

大家就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提高了寒门学子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系列的改革,如何不让那些寒门子弟欣喜若狂?

而作为主持此次科举改革的杨帆则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皇帝甚至被无数寒门学子以恩师相称,而哪些世家,则对李二则是咒骂不已。

这简直欺人太甚,皇帝这是在撬世家的墙角,是在绝世家的后路。

作为世家的代表,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七大世家,都有着上千年的传承。

即使中原王朝更迭了不知几代,但是这些世家却依然屹立不倒,可见其强悍。

最主要的是,这些世家相互通婚,关系盘根错节,他们甚至敢不把皇族放在眼里。

李二陛下曾经想让太子李承乾求娶崔氏嫡女,可结果被崔氏断然拒绝,这也更加坚定了李二陛下削弱世家力量的决心。

原来这些世家看不起有着胡人血统的李二,而现在他们从这次科举改革中感到了危险。

他们的任务就是时刻关注朝堂动向,在有意外事情发生的时候大家能够及时的沟通联络,制定出最佳的应对方案。

在科举改革的政令下达之后,除了李氏,几大世家无不闻风而动,马上坐到了一起商讨对策。

此次他们聚集的地方就在崔府的一处别院,崔永辉也是此次事件的主导者。

此时,坐在主位的崔永辉说道:“皇帝这一手玩真的高,这次科举改革,分明就是冲着我们世家来的。”

“皇帝显然要毁了我们世家的根基,大家可得赶紧想个办法。”

太原王伦接着说道:“不错,只有我们世家之子弟,大多在朝中为官,方能把控住局面。”

“一旦让寒门子弟掌控朝堂,到那时候,皇帝再无顾忌,我们世家怕是要危险了。”

卢本伟则叹息一声:“如今皇榜已贴,我们能为之奈何?”

“若敢公然反对,定然激起那些泥腿子的怒火,虽然我们不惧他们,可也不能视而不见。”

“这些愚民若被皇帝利用,对我们也是一个心腹大患。”

确实,这次搞了一个突然袭击,让这些世家有些措手不及。

第四百二十八章 谋划

“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让那些泥腿子爬到我们头顶上?”

听到众人的议论,崔永辉的一双三角眼更显阴沉,眼中不断闪着寒芒问道。

此时,一直闭目养神的中年男子说话了。

此人名叫郑恺,属于荥阳郑氏的在长安城的代表人物之一。

只见他抚着颌下的短须悠悠开口:“呵呵,想要让那些泥腿子永无出头之日,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

“哦?有什么方法?”

见众人震惊的表情,郑恺装逼的目的达到,于是清了清嗓子解释:

“四的内容隐涩难明,若没有名师指导,那些泥腿子连字都不认识几颗,自学肯定是没办法领悟经意中的释义。”

“另外,不管是古之经典,亦或者学习的各种笔墨纸砚都掌握在咱们手中,只要我们在这方面进行封锁,即使寒门子弟有参加科举的机会,学识又高到哪里去?”

“当然,前提是咱们要团结一心,对知识、对文化方面的输出要严格管控。”

崔永辉微微一楞,思绪片刻,感觉确实可行,于是首先表态。

“郑兄说得不错,既然皇帝想要打压咱们,就让他见识一下咱们世家的力量,我崔家负责售卖的笔墨纸砚从今日起开始涨价……”

卢本伟也不甘落后:“我卢家的刻印书籍占了整个长安城左右,我也会对价钱进行严格控制,若崔兄控制了笔墨纸砚,他们没有纸没有笔,甚至连我卢家的书都买不起,看他们又怎么能够翻身。”

王伦也笑道:“此计妙极,不仅可以控制寒门子弟的崛起,又能增加咱们的收入,何乐而不为?”

“另外,我们各家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例如,拉拢其他的世家一起……”

“嗯,还有那个忠义侯,那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小小年纪居然敢出书,真以为是过家家么,咱们可以找一些士林中的大儒对其抨击,让他名誉扫地……”

于是乎,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又开始合计起来。

只要寒门子弟不能出头,那么不管是朝堂还是在地方,都是任由他们世家子弟来把控。

更何况,大唐的世家可不止他们几家,他们只是最大的几大世家罢了。

只要他们肯带头,必定能够联合其他所有世家,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封锁网,遏制住寒门子弟的上升之路。

……

随后的几天,长安城中的笔墨纸砚还有各种科举考试书籍节节攀升,直接上涨有余。

这样的价格即使一些富足的士绅子弟都觉得有些贵。

毕竟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只要想读书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个持续的消耗品。

这样一来,反而让几大世家赚了一大笔。

可对于朝廷和寒门子弟来说则是不可承受之重,甚至有些怨声载道的感觉。

想想也理所当然,原本的价格就已经让平民百姓十分吃力,更不要说现在价格居然一下子上涨有余,而且还有供不应求的感觉。

李世民听到汇报之后,顿时勃然大怒。

科举改革政策才刚刚推行,笔墨纸砚以及书籍马上就涨价。

若说没有人从中捣鬼,李世民打死不信。

虽然已经预见了科举改革的重重阻力,但李二陛下还是气得不行。

这些只知道喝人血的世家也太可恶了,简直是搜刮民脂民膏。

大怒之下,李二陛下马上派人传唤崔家和卢家在长安城的主事人。

因为在长安城中,崔家掌控着最大的笔墨纸砚的商铺,而卢家有最大的书籍印刷作坊。

面对李二陛下的质问,两家根本不慌,反而振振有词的回复如今天下百姓感怀天恩浩荡,读书之人聚增。

而他们笔墨纸砚、书籍的生产能力和库存严重不足,导致成本大幅度提升。

因此,两家无奈之下只好采取提升价格的办法。

这样的解释实在太敷衍了,让李二陛下怒不可遏,却又毫无办法。

科举改革对寒门子弟来说是好事,也是平民百姓向上攀爬的一条道路。

随着科举改革之后,寒门子弟读书积极性增大,人数会激增这个是一定的。

可是这样的情景必然有一个过程,起码得几个月以上。

如今才几天功夫笔墨纸砚和书籍就卖断货,根本就是糊弄人。

虽然大家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是他们的解释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纵然是皇帝,李二陛下也不可能为所欲为,更何况这次世家空前团结。

在这件事情上,李世民拿这些世家没有丝毫的办法,但是也不会放任不管。

因为这些世家极有可能还会再次涨价,直到让大部分百姓买不起为止。

到时候寒门子弟想要靠科举出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自己推出的科举改革也只能是个笑话。

于是,李二陛下马上将几位朝中大臣招集共同商讨对策,但是他们也都想不到很好的对策。

世家的势力实在是太庞大了,如今几大世家联合起来,真的很难对付。

散会之后,李世民不由摇了摇头,对朝中大臣愈发感觉到失望。

难怪杨帆那小子当初让自己做好准备以后再颁布诏令,显然早已预料到了今天的场景。

当初杨帆就密秘奏请加大制造纸张,不过被自己段然拒绝了。

因为李二陛下自傲的认为,只要有造纸术和活字印刷在手,就能对付得了世家,看来还是想当然了!

还是杨帆深知世家的厉害,果然有先见之明呀!

难怪那小子总是推三脱四,并不愿意和世家正面交恶。

幸好自己先一步与那小子交好,若是让杨帆和世家联合起来,哪大唐估计就麻烦大了。

想到这儿,李二不由长长舒了一口气,看来还得去找杨帆来商议一番才行。

不愧是雷厉风行的帝王,李二想到就做。

首节上一节344/717下一节尾节目录